贵州磷化:在建设农业强国的新征程上再立新功
有一种力量源自东方潮涌,有一种坚定就是向光而行。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献礼新中国成立75周年,《中国农资》特别开设《锚定现代化 改革再深化·中国国产化肥企业改革与创新发展巡礼》专栏。
本期,我们将走进贵州磷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探寻其60余载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以磷资源为核心要素的崛起和变迁之路。
一部贵州磷化史,可谓半部中国磷化工发展史。
穿越60余载时空,贵州磷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作为“三阳开泰”(“三阳”即贵州开阳、云南昆阳、湖北襄阳)的肇端者之一,始终胸怀“国之大者”,在贵州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卓越的创新能力,成为推动中国农业发展的奠基者和中国乃至全球磷化工行业的领航者。从初创的艰辛到如今的辉煌,贵州磷化的发展历程是一部充满奋斗与创新的史诗,既见证了中国磷化工行业的崛起与变迁,也必将载入助力中国农业发展强大的史册。
奠基之路:始于空白,终至辉煌
贵州磷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中叶。1958年,在国家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大背景下,一群来自全国各地的年轻人离开自己的家乡,怀揣着建设新中国的梦想,来到了贵州省开阳县金中镇的洋水河畔。这里,他们披荆斩棘,修公路、建矿山、筑窝棚,硬是用钢钎开出两万多吨磷矿石,最终建成了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开阳磷矿(原开磷控股集团前身)。这一壮举,不仅标志着中国磷化工产业的正式起步,也为贵州磷化集团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贵州磷化集团穿岩洞矿区。
随后的几十年里,贵州磷化逐渐发展壮大。1988年,开磷建成了150万吨/年大型磷矿石生产基地,成为中国磷化工行业的耀眼明星。然而,当时的国内磷化工基础仍然薄弱,高浓度磷复肥生产仍处于空白状态,长期依赖进口。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国家投入巨资,建设了包括瓮福矿肥基地在内的五大高浓度磷肥基地。1990年,瓮福矿肥基地在贵州福泉奠基,拉开了中国磷化工强势崛起的序幕。这些项目的建成投产,不仅极大地提升了我国磷化工产业的整体水平,也为贵州磷化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进入新世纪以来,贵州磷化更是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2019年6月,是贵州磷化集团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瓮福集团与原开磷控股集团整合重组,贵州磷化集团正式揭牌成立。这一战略重组不仅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产业的协同发展,也标志着贵州磷化工产业向着高端化、绿色化、集约化的高质量发展道路迈出了重要一步,也为中国磷化工行业的未来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历经60余年的发展,伴随着我国磷化工起步、成长,贵州磷化逐步形成了约1700万吨磷矿采选能力、800万吨高浓度磷肥、400万吨磷酸、240余万吨新能源电池材料及前驱体、190余万吨化工品、140万吨合成氨和500万吨磷石膏建材的生产能力。磷矿采选、磷复肥产能位居全国第一、世界前三,部分产品世界领先,连续四年蝉联中国化肥百强榜首位。
技术创新:推动行业实现革新突破
技术创新是贵州磷化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其卓越的技术创新能力,引领着中国磷化工行业的绿色转型与高质量发展。
中低品位磷矿石国家重点实验室。
1990年代初期,贵州磷化便开启了自主创新的征程,成功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锚杆护顶分段空场采矿法,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为后续的技术革新奠定了坚实基础。进入新世纪,集团更是加速了技术创新的步伐,2004年,与相关高校合作开发的大型料浆法磷铵国产化装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一技术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极大促进了国内化肥供给能力的提升,助力中国跃升为全球化肥第一大出口国。
2008年,贵州磷化再次实现技术飞跃,掌握了全球领先的磷矿伴生氟资源回收利用技术,此举不仅提高了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还显著降低了环境污染。到了2018年,集团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湿法净化磷酸供应商,标志着其在磷化工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进一步巩固。
通过持续加大研发投入,贵州磷化推动了一系列重大技术突破,至今已累计申请专利超过3000件,这些专利覆盖磷矿资源高效开发、高端化肥制造、精细磷化工产品生产、高纯电子化学品制备、磷石膏绿色循环利用等多个关键领域,有效推动了磷矿资源的深度开发与循环利用,不仅提升了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也为我国磷化工行业的整体进步贡献了重要力量。
高精度互锁式石膏砌块生产线。
贵州磷化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天津大学、四川大学等国内外 20 余家知名科研单位、大专院校、高新企业合作,形成研发创新三级体系,构建了一套“联合开发、企业孵化、产权共有、双方推广、利益共享”特色“产学研用”模式。目前,磷化集团拥有省部级以上的创新平台共21个,其中,国家级创新平台3个。尤为值得一提的是,集团依托其独有的中低品位磷矿及其共伴生资源高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深化产学研合作,聚焦应用基础研究与下游应用技术开发,促进了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进一步增强了企业的创新活力和技术储备。
创新无止境。围绕打造新质生产力,贵州磷化仍将继续秉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科技创新体系构建,不断强化平台搭建,资金要素保障,推动数字化转型;整合全球智力,加强人才供给;聚焦关键技术,为提升行业整体硬核实力而不懈努力。
保供稳价:为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力量
贵州磷化,作为国内磷肥产业的领军企业,始终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视为己任。
在确保化肥供应稳定性方面,贵州磷化展现出了强大的韧性和责任感。面对市场诸多风险挑战与不确定性因素,无论是春耕、三夏还是秋冬种植等关键时期,集团都会加大生产力度,确保化肥供应不间断。2023年,贵州磷化集团全年生产化肥达到493.63万吨,超额完成了国家下达的生产任务。对于贵州磷化在化肥保障工作中所作出的突出贡献,国家相关部委给予了高度评价。
作为国家重点化肥保供单位,贵州磷化的主要产品包括磷酸二铵和磷酸一铵,这些产品以低重金属含量和高水溶性著称,是中国名牌产品。为了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贵州磷化集团不断进行创新,开发出更安全、更绿色、更环保且高效的化肥产品。田小西、纽特玛等系列高端新产品具有全水溶、多功能、高抗逆性和高利用率的特点;磷酸脲、土壤调理剂等新产品的应用有效改善了土壤条件,提高了农作物产量。特别是在干旱少雨、盐碱化严重的西北地区,磷酸脲的滴灌施肥技术发挥了显著作用,为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从东北的金色麦田到新疆广阔的棉花田再到云贵高原郁郁葱葱的茶园,贵州磷化的产品滋养着全国超过四分之一的土地,为保障作物丰收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磷元素营养支持,从而确保了国家的粮食安全并让百姓的饭碗更加稳固。
此外,贵州磷化还积极参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去年一年里,该公司就向8个帮扶村庄捐资超过1200万元。同时,作为行业内首批发展“大数据”农业的企业之一,贵州磷化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大力推动农资下行和农产品上行服务,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提质增效: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
在快速发展的同时,贵州磷化始终坚守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致力于实现绿色发展。公司积极响应国家绿色发展的号召,坚持走低碳环保、循环经济的发展道路。通过实施一系列环保措施和节能减排项目,公司不仅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环境保护的双赢,也为推动行业的绿色转型树立了典范。
在磷石膏综合利用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贵州磷化始终坚定磷石膏资源化利用,聚焦产业化、价值化消纳,组合运用井下充填、新型建材、高分子材料、生态修复等多种途径,目前已形成对应消纳300多万吨磷石膏的产品产能。2020年首次实现磷石膏产消平衡目标,全年实现综合利用率65%以上。
无水石膏纸箱生产线。
在降本增效方面,贵州磷化依托“现代化肥研究与应用院”,正聚焦萃余酸梯级、精细、高效利用,大力开发液体肥、专用复合肥等与现代农业技术紧密结合的新型产品,丰富肥料品种,加快形成100万吨高效磷肥产能,促进现代化肥赛道提质增效。实现磷矿资源分级利用,突破高倍半胶磷矿难利用的难题,降低外购矿石成本 6000万元以上。
此外,强化对标管理实现“两降一升”,吨酸矿耗再降30公斤,石膏水溶磷下降0.18%,氟收率提升近6个百分点,节约成本2亿元以上。围绕“三大任务、六个突破”推动营销提质增效,带动产品销售溢价近8亿元,化肥出口增长25%,PPA在拉美地区销量大幅增长。
贵州磷化集团开磷大水工业园。
2023年以来,通过优化布局,贵州磷化推动“湿热并举、酸盐协同、有机无机并重”发展战略有序实施。PPA产能扩大至200万吨,产量突破150万吨,进一步巩固了全球供应的龙头地位。世界首套年产30万吨高温无水石膏装置投产,全球最大的磷石膏制酸项目建成投用。无水氟化氢产能即将达到21万吨,正加快成长为全球最具竞争力的氟资源提供商。通过矿权优化重组,新增磷矿资源1.12亿吨。事关集团发展全局的瓮安项目顺利落地、数字化转型战略有序实施。一系列重要项目的成功实施与落地,是贵州磷化努力推动磷资源产业向产业链中高端迈进、向创新链高端迈进、向价值链高端延伸的真实写照。
大道于心,笃行致远。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贵州磷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何光亮表示,在未来的日子里,贵州磷化将继续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以磷资源为核心要素,不断践行“善用资源,造福人类”的企业使命,努力朝着“千亿磷化、世界领军”的战略目标坚实迈进,为我国农业强国建设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