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财经聚焦种业振兴:中国玉米种业如何破解 “同质化困局”?
近日,央视财经推出“加快推进种业振兴”系列调查报道,聚焦玉米种业发展现状。报道深入山东、河南、甘肃等主产区及制种基地,揭示出我国玉米种业在取得国产种主导地位的同时,仍面临品种同质化严重、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等挑战,而破解困境需从种质资源保护、育种技术突破等层面系统发力。
国产种主导市场背后的 “品种焦虑”:
同质化难题凸显
在玉米主产区黄淮海地区,国产玉米种子种植面积占比超95%,凭借对本土环境的适应性牢牢占据市场主导地位。但与此同时,种植户普遍面临“品种选择焦虑”:河南新乡的种植户为降低风险,在千亩农田中分片播种5个以上品种,村支书试种的品种更是多达八九个,“怕天气不好,品种跟不上”成为普遍心态。
这种焦虑源于品种同质化导致的“选择困境”:尽管全国玉米自主选育品种占比超90%,但能被广泛接受并大面积推广的品种凤毛麟角。
数据显示,年推广面积超百万亩的玉米品种中,前十大品种市场占有率分散,且品种淘汰率极高——部分新品种审定后试种不适应,次年即遭淘汰,淘汰率达70%。“费心思选品种,种来种去差不多”,成为不少种植户的感叹。
制种端 “供过于求”:
同质化背后的产业风险
根据第二十一届全国种子双交会信息发布会的数据,2024—2025年度玉米种子供需比高达175%。在全国最大玉米制种基地甘肃张掖,制种面积较上年减少34.5万亩,降幅7%。供大于求导致库存积压,部分品种审定后未上市即成为“死库存”。业内估计,库存中20%~30%为难以消化的“死库存”。
同质化的深层原因在于产业结构性矛盾:我国玉米种子企业数量多但规模小、创新能力弱,育种核心遗传材料依赖国外,导致遗传基础狭窄。
专家指出,我国种子改良历史短、系统性不足,与国际种业巨头相比,种质水平存在差距。此外,一些企业多倾向“短平快”育种,将他人材料简单修饰便推出新品种,进一步加剧同质化。
单产差距与需求升级:
种业安全面临双重压力
当前,我国玉米平均单产约为美国的60%,过去5年年进口量均超过1000万吨,最高达2800万吨。更值得警惕的是,高产耐密、易机收、耐高温耐盐碱、高蛋白等新需求涌现,但突破性品种缺乏。
数据显示,我国玉米单产十年间从400千克/亩增至430千克/亩,单产增幅每年能达到1%就已经很难得了,但与美国的差距还是在拉大。
专家警示,玉米作为我国种植面积、总产、市值均居首位的作物,若种质创新不足,不仅影响粮食安全,更可能在国际种业竞争中陷入被动。“如果不抓紧,差距会进一步增大。”
破局之路:
从资源保护到长期战略布局
针对困境,报道指出,破局关键在于强化种质资源保护与长期育种规划。一方面,需收集引进更多种子资源,建设完善保护体系,改变育种遗传基础狭窄的现状;另一方面,需引导企业和科研单位摒弃“短平快”思维,立足长远开展系统性育种。
在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层面,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库正成为破解同质化的核心支撑。目前,该库通过技术平台完成超10万份材料的表型与基因型鉴定,实现了从种质资源到基因资源的转化,为新品种培育提供种源支撑。
而生物育种技术的突破与科企协同正在重塑育种模式。自主知识产权的全基因组选择芯片可在32小时内完成千份材料的基因型分析,配套决策平台通过“先预测后验证”将育种效率提升50%以上。
政策层面,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于今年6月实施,农业农村部更明确自2025年起开展品种全链条管理专项行动,力争3年内实质性解决同质化问题。
“玉米种业需要作为长期性、战略性任务来考量。”专家强调,唯有夯实种质基础、突破核心技术,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同质化问题,推动我国从“种业大国”向“种业强国”跨越,为粮食安全筑牢“芯片”根基。
文章来源:央视网、云上种业
本期编辑:陈然 魏嵘
本期审核:王梅红
本期监制:蒋善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