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市行情开启:中药材产业的困局

作者:《农资与市场》传媒 胡晶晶 2025/8/27 10:02:26
随着各项政策推动中医药行业的发展,近年来我国中医药产业有了长足的进步,也推动了上游中药材种植的稳定发展。然而,繁荣背后暗藏隐忧,我国中药材产业的困局凸显出来,譬如市场供需失衡、价格波动、销售渠道不畅、种植技术拖后腿以及国际竞争加剧等问题 。扩张下的供需失衡在全民健康意识提升与中医药政策红利的双重驱动下,国内中药材市

随着各项政策推动中医药行业的 发展,近年来我国中医药产业有了长足 的进步,也推动了上游中药材种植的稳 定发展。

然而,繁荣背后暗藏隐忧,我国中药 材产业的困局凸显出来,譬如市场供需 失衡、价格波动、销售渠道不畅、种植 技术拖后腿以及国际竞争加剧等问题 。

扩张下的供需失衡

在全民健康意识提升与中医药政策红利的双重驱动 下,国内中药材市场规模持续扩容,推动了中药材种植的 稳定发展。

数据显示,我国中草药种植行业市场规模从 2019 年 的 1563 亿元增至 2023 年的 2270.92 亿元,年复合增长 率约 9.8%。若保持相似增速,2025 年市场规模有望突破 3800 亿元。

一方面,药材的供应能力持续提高。目前,我国中药 材种植面积已经达到 5000 万亩,比十年前翻了一番。板 蓝根、甘草等大宗药材的生产能力明显提升,石斛、肉苁 蓉等小宗野生药材的生态栽培模式也迅速发展。

另一方面,生产的区域布局进一步优化。 2018 年,农业农村部、国家药监局、国家中医药 局三部门联合印发了《全国道地药材生产基地建 设规划(2018—2025 年)》,全国已经形成了东北、 华中、西南等七大道地药材产区,如以关药为代 表的东北产区,以怀药、蕲药为代表的华中产区。

其中,湖北、甘肃、云南、陕西、河南、黑龙 江、四川、贵州、广西、河北为前十大产区,种植 面积均在 200 万亩以上,面积总和达到 3026.94 万亩,占全国中药材种植面积的 62.27%。重庆、 江西、安徽、湖南、内蒙古、新疆、山西、广东 8 个产区种植面积在 100 万—200 万亩,其面积总 和 1264.14 万亩,占总面积的 26.01%。

全国超 88% 的中药材产能集中在 18 个省级 行政区内,呈现出显著的地理集聚特征。

除了传统主产区外,一些原本不是主要种植 区域的地方,也逐渐发展成为较大的产区,成为 副产区乃至直接升级为主产区。

以板蓝根为例,其核心产区历经河北、河南 向黑龙江、甘肃的转移后,2023 年受价格刺激新 疆、内蒙古迅速形成规模化种植,仅新疆地区即 新增种植面积数十万亩,直接导致该品种陷入长 期低价周期。

丹参种植更显典型,这个环境适应性较强的 品种原有产区已遍布全国,新疆地区 2024 年已 经有人群在推广种植丹参,2025 年预计仍会继 续推广,预计 2025 年产能释放将加剧市场供应 过剩风险。

但产业快速发展中暴露出深层结构性矛盾。 观研天下数据显示,2019—2023 年我国中药材 产量由 450 万吨增至 520.42 万吨,同期销量从 444 万吨攀升至 505.64 万吨,看似产需同步增长 的表象下,实际存在显著的供需错配。

中国中药协会最新监测显示,2024 年流通 库存同比激增 35%,而同期需求端增幅仅为 6%, 供需剪刀差呈现持续扩大态势。

市场进入“熊市”周期

自 2019 年起,在政策扶持及资本热捧下 中药材行业经历了一轮 “非理性繁荣”,部分 品种价格涨幅超 5 倍。

然而,产能盲目扩张、供需错配及市场 投机等矛盾逐渐暴露。

2024 年中药材价格走势犹如过山车。

上半年普遍上涨,众多品种价格涨幅惊 人。白术两年生统货价格从年初约每公斤 80 元涨至 180 元,款冬花、黄连、牡丹皮等品 种价格一路狂飙,猫爪草、冬瓜子、辛夷等 涨幅较大。在巨大利益驱使下,大量人群加 入买货压货大军,推动行情不断走高。

第三季度新药材价格便大幅下滑,如款 冬花、紫菀、紫苏叶、射干、广藿香、板蓝根、 贯众、连翘、金银花、芦根等都在掉价。

此外,国际市场上低成本药材的进口对 本土药材市场造成冲击。据统计,2024 年我 国从东南亚低成本药材进口量激增 30%,本 土药材议价权进一步削弱。

而且,市场上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现 象,中间商利用这种不对称压低收购价格,使 得种植户的利润空间进一步压缩 。同时,中 药材的质量标准不一,劣质药材充斥市场,影 响了优质药材的价值体现 。

中药材天地网预测,2025 年总体产能会 接近 600 万吨,达到历史新高点,未来中药 材产能过剩可能会加剧。

在产能的陡增下,多数品种价格在 2025 年持续下行,与前两年的高价形成鲜明的区别。 2025 年中药材市场将进入“熊市”周期。

而且,中药材产业面临“信息时滞”与“生 产时滞”的双重困境。

从价格信号传递到种植决策形成存在 6— 8 个月的时滞,而中药材生长周期普遍在 12— 36 个月,这种时滞错位导致“追涨杀跌”现象 加剧。

以当归为例,2022 年价格峰值期作出的种 植决策,在 2024 年集中上市时就遭遇了价格腰 斩,充分暴露出现行市场调节机制的脆弱性。

近年来,随着大型药企的进入和产业链的整 合加速,中草药种植行业正逐步向规模化、集约 化方向发展。大型药企通过“种植基地 + 加工厂 + 电商”模式垂直整合,挤压散户生存空间,倒 逼行业洗牌。但这也有助于提升整个行业的生产 效率和市场竞争力。

困境交织下的种植困局

都说,中药材,种的少了,种得好了,是药 ; 种的多了,种得差了,就是草。

但是,除去市场因素,想要种好中药材也不 容易。

登记比例失衡,同质化竞争激烈

尽管缺乏具体数据,但结合中药材种植面积 和农药使用趋势,中药材上农药市场的规模预计 在数十亿元,并有望继续增长。

中国农药信息网数据显示(截至 3 月 27 日), 枸杞的登记数目最多,达到 232 个 ;其次是金银 花 142 个;人参、三七、黄芪、百合、白术、天麻、 黄芩、板蓝根、铁皮石斛、贝母、“五味子 + 北五 味子”、西洋参等 12 种中药材的等级数目在 10— 100 之间 ;芍药、杭白菊、丹参、麦冬、地黄、元 胡、玄参、龙胆草、黄精、当归、药用菊花、苍术、 柴胡、大黄、川芎等农药登记数量都是个位数 ; 而半夏、茯苓、甘草、藿香等无农药登记。

中药材农药登记存在严重结构性失衡,在 热门 10% 的中药材上登记的农药产品,占所有 产品的 67%。这意味着很多中药材,在病虫害 防治中处于无药可用的局面。

对各类中药材的农药登记情况进行单独分 析,杀菌剂的登记数量显著高于其他类别;多种 作物上呈现登记产品高度同质化,譬如苯甲·嘧 菌酯和苯醚甲环唑占金银花杀菌剂的 37%,吡 唑嘧菌酯占 28% ;嘧菌酯占板蓝根杀菌剂的 93%,占黄芩杀菌剂产品的 87%……

这种单一化合物的依赖,既加速抗药性产 生,又导致防治手段失效。

科学用肥,用药困境

甘肃定西市临洮红太阳农资总经理罗云服 务中药材种植户多年,他揭示了更深层问题:实 际生产中存在大量“误诊误治”。他表示,很多 病害都没有搞清楚原因。以党参黄化病为例,很 多人认为是病害,市场上也一直在推广杀菌剂。 但是,他送检了很多样本,都证明其实是微量 元素缺失,营养不良造成的生理性病害。

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当地中药材种植区土壤 养分失衡情况十分普遍。而且服务多年中药材 种植户的经销商也表示,农户不科学地使用肥 料,不止土壤养分不平衡,中微量元素、活菌等 不足,还造成土壤盐碱化加重等问题。

罗云认为,“农资服务商应该先是技术服 务,然后才是卖农资。”但是现实却是很多企业、 经销商是以技术服务为噱头忽悠卖产品,不是 站在作物的角度考虑问题,而是站在营销的角 度。凭借专业的技术服务,他现在有着稳定的 跟随者。

在云南,昆明佳春农业能够专业地配置出各 种中药材种植所需要的除草剂方案,他在当地中 药材除草剂市场占一定的市场份额。

“不要乱用农资产品。”罗云直言,说起来中 药材的种植技术门槛高,但也没有那么复杂,最 重要的是种植户不要乱用农资产品。譬如,植调 剂的滥用不仅会导致药材质量下降、指标性成分 含量降低,影响了药材的品质,也会造成中药材 种质退化。

但难的是,种植户没有忠诚度,即使在你的 服务下增产了、丰收了、挣到钱了,种植户还是会 对比产品价格谁的便宜买谁的,最后可能还 是乱用、滥用产品。

种质退化严重

“中药材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是种子种苗种 质退化。”罗云表示,目前中药材种苗环节是缺失 的。大部分种植户处在自行留种的自然状态— 只种植不选择,导致品种退化和混杂问题严重。

譬如在亳州,种质退化是白芍茎基腐病多发 频发且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施秉太子参种子种 苗退化严重,1993—1998 年,每亩可产 1500 斤, 1998 年后产量逐年下降,目前每亩地只能产 500 斤左右……这些触目惊心的数据警示着种质资源 保护已刻不容缓。

因此,良种选育、退化品种的提纯复壮至关 重要。当前我国已启动系统化应对措施 :云南、 四川、甘肃等道地药材主产区相继建成专业种质 资源库,广泛收集保存药用植物种质资源,不断 提高资源评价利用水平,实现大部分有重大战略 价值药用植物资源的保存、保护、利用、共享等。

另外,即将出台的《中药材种子管理办法》, 首次将种质资源保护纳入法律,构建了种质保护、 品种选育、良种繁育、市场监管四大体系,从源 头保障药材质量与药效稳定性。

与此同时,基因编辑、分子育种等技术的应 用将加速优质品种培育。

可以预见,在法制保障与科技创新的双重 推动下,中药材种业将从“小散乱”走向“专精特 新”,从根本上扭转种质退化困局,为中医药高质 量发展注入源头活水。

这些危机正形成致命闭环 :农 药失衡→防治失效→产量波动→盲目 扩种→种质退化→病害加剧→农药滥 用。当厄尔尼诺现象使极端天气频发, 这个闭环正在加速中药材道地性基因 的消解。能否打破这个死循环,将决 定价值 2270 亿元的中药材产业是走 向可持续发展,还是陷入生态与经济 的双重塌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