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情况
建设规模与成效
建设面积:截至 2023 年,全国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超过 10 亿亩,其中 13 个粮食主产省(区)累计建成面积约占全国的七成。计划到 2030 年累计建成 12 亿亩。
基础设施改善:建成各类田间灌排渠道 1000 多万公里、小型农田水利设施 2700 多万处,农田抗灾减灾能力明显提升,实现了大灾少减产、小灾能稳产、无灾多增产,为全国粮食产量连续 9 年稳定在 1.3 万亿斤以上提供了重要支撑。
生产效益提高:据中国科学院评估,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亩均节水节电率可达 24.3% 和 30.8%,化肥农药的施用量可减少 13.8% 和 19.1%,在降低投入的同时,减少了面源污染。建成后的高标准农田,亩均粮食产能增加 10%-20%,从各地实践看,平均每亩节本增效约 500 元,有效增加了农民生产经营性收入。
政策与资金支持
政策推动:国家高度重视高标准农田建设,发布了一系列行业政策,如《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 年)》,对高标准农田建设进行了统筹规划和部署。
资金投入:中央和地方政府不断加大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资金投入。2022 年安排中央资金 1096 亿元支持全国每年建设高标准农田。2024 年,中央财政直接将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亩均补助标准提高至 85%。
建设模式与创新
因地制宜:各地根据自然资源禀赋、农业生产特征,因地制宜确定建设内容与重点,如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区西山镇将丘陵地区的 “巴掌田”“冷水地” 纳入整治范围,打破小田界线,统一规划和整治。
建管并重:一些地区创新了建设和管护模式,如河南省驻马店市西平县的 “融资、建设、运营、管护” 四位一体新模式,以及积极推行的 “专业运维 + 质保服务 + 监督管护 + 保险兜底” 模式,有效破解了农田水利设施管护难题。
产业融合:部分地区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与美丽乡村建设、特色产业发展相结合,如河南省驻马店市西平县以老王坡民俗文化园、农耕文化园为样板,推进农业与旅游业等产业深度融合。
数字化探索:一些地方积极探索高标准农田数字化建设,如浙江嘉善已建成数字高标准农田 1 万多亩,通过数字化管理提高了春耕春管效率和质量。
面临的挑战
资金压力:尽管中央和地方政府不断加大投入,但高标准农田建设仍面临资金缺口,部分地方政府财政压力较大,存在挪用和套取建设补贴的现象。
土地流转与利益协调:高标准农田建设涉及土地承包权转移、土地规模化经营等,需要协调地方政府、建设方、农民等多方利益主体,土地流转过程中农户诉求多样,协调难度大。
建设质量与管护:部分地区存在高标准农田建设质量不达标、建后管护不到位的问题,导致一些设施不通电、不通水、不好用,影响了农田的长期效益。
农民参与和收益保障:部分农民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认识和参与度不足,一些建设项目未能充分考虑农民的利益诉求,导致农民收益未能得到有效保障,影响了农民的积极性。
(黑龙江省专家测产团队在友谊农场试验田测试泰博光合增产科技“稻侬好”产品使用效果)
部分重点省份标准化农田建设情况
湖南
建设规模与成效:截至 2023 年底,全省 4250 万亩、近 2/3 的耕地已建成高标准农田,2024 年计划建设的 335 万亩高标准农田也已全部开工。建设成果显著,如澧县 2023 年高标准农田建设改造提升项目使农田实现了小田变大田、粮田变良田。
资金投入与创新:创新投融资机制,除中央和省级投入外,各地采取农业项目支持等方式,2023 年撬动社会资本投入约 19 亿元。如长沙市宁乡市由湖南省建工集团、长沙市产投集团和宁乡市国资集团共同投资、建设和运营 1.5 万亩高标准农田项目。
质量保障与管护:在全国率先开发了高标准农田建设电子交易平台,全面实行电子化 “三盲” 招投标,全流程压实责任。同时,湖南部分县市还引入保险公司,对完工 5 年内的工程质量问题提供理赔。
山东
建设目标与规划:“十五五” 建设目标明确,2026 年至 2030 年,全省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 8320 万亩,其中新增建设 529 万亩、改造提升 1450 万亩,统筹发展高效节水灌溉 591 万亩,着力推进高标准农田数量、质量、生态一体化建设。
农业基础与优势发挥:作为农业大省,山东具有良好的农业基础和产业优势,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注重与农业现代化相结合,积极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生产模式,提高农田的综合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
河南
建设目标与任务:“十五五” 期间全省新建高标准农田面积 700 万亩,改造提升面积 1679 万亩,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 1500 万亩。到 2030 年年末,全省高标准农田总面积累计达到 9459 万亩,其中高标准农田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达到 5424 万亩,高标准农田率达到 84%,高效节水灌溉率达到 57%。
粮食生产核心地位凸显:作为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核心区,河南高度重视高标准农田建设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作用,持续加大投入和建设力度,不断提升农田基础设施水平,为粮食稳产高产提供有力支撑。
四川
建设规模与成效:2019 至 2022 年,全省新建高标准农田 1403 万亩,累计建成 5476 万亩,迈上 5000 万亩台阶、居全国第五,为粮食产量连续 3 年稳定在 700 亿斤以上作出了重要贡献。
资金投入与政策支持:在全国率先提出中省市县四级财政亩均补助 3000 元标准,四年累计投入 401 亿元,较 2019 年前实现亩均投入翻番。2023 年起,实行差异化补助政策,中省补助最高达到每亩 2150 元、提高 650 元。开拓政策性金融机构支持渠道,近两年 41 个县获得授信超百亿。
建设模式与管理:实行整区域推进,有序开展都江堰灌区、蓬安县 2 个全国首批试点,以及多个市、县的省级示范,着力打造 “天府良田” 建设示范样板。鼓励各地创新模式,加大村民参与监督力度和本地用工量,提高了土地规模化经营、机械化作业的可能性,耕地面积普遍增加 3% 左右。
湖北
建设规模与成效: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 4600 万余亩,超全省耕地面积六成以上,全省耕地质量连续 5 年提升。
耕地保护与建设协同:湖北省压紧压实耕地保护责任,科学划定全省 “三区三线”,将其作为报批建设项目用地依据,严格占用、调整和补划管理。同时,多措并举找回流失耕地,开展 “山上耕地山下林地” 空间置换、“小田并大田” 改革试点,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了更多优质耕地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