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S特肥会】陈清:全球特肥市场前沿技术与市场趋势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陈清
目前,特种肥料正在往新特肥(新型特种肥料)迈进,新特肥通过生物激活技术与养分增效机制,突破传统化肥的局限性,实现作物提质增效、资源高效利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1985—2015基于NPK原料肥开发复混肥、缓控释肥、水溶型肥料等;
2015—2025 基于生物技术和新材料,实现特肥的原料创新、工艺创新、产品创新。基于AI和物联网的精准水肥施用、机械化施用的技术和设备也异军突起,这些都是是实现肥料产业的养分增效和污染减排的关键。
2023 年全球特种肥料消费量达1770万吨。
2018—2023 年 稳定性肥料SNF、水溶性肥料WSF 和 控释肥料CRF 全球消费量(单位:百万吨产品)
欧洲液体肥料市场目前价值51.9亿美元,预计未来五年复合年增长率为4.5%。
2020—2030年欧洲液体肥料市场价值(单位:亿美元)
1. 市场规模持续增长
全球特肥市场规模预计从2024年的278.2亿美元增至2032年的488.9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为7.3%。亚太地区占比超44%,中国、印度为核心增长极。
2. 细分赛道与区域化定制
功能特肥(如着色、抗逆)、作物专用肥(如葡萄、中药材)、区域定制肥(如西北保水型、南方高氮型)成为竞争焦点。北方市场加速崛起,针对盐碱化、干旱等问题的特肥需求激增。
3.服务化与全产业链整合
从“卖产品”转向“方案服务”,提供土壤检测、营养方案设计等全程服务。
平台化资源对接推动特肥产业链协同。
亚太地区(2024年占比44.5%),将是增长最快的主导市场,北美地区(约30%)技术创新与规模化应用,欧洲地区(约30%)环保政策驱动的成熟市场,南美及中东非洲是新兴潜力市场。
缓控释肥
缓控释系统按照构造及辅料可分为:膜控制释放型、渗透泵型、骨架型。
按机理分为:溶出型、扩散型、渗透压型、离子交换型、溶蚀-扩散-溶出型
聚氨酯包膜尿素技术特征:直接反应成膜,膜层缺陷结构少。控释膜层结构性能受单体官能度等因素制约。
聚烯烃包膜尿素成膜过程是聚合物溶液在肥料颗粒表面的发生相转化过程。膜层结构受相转化过程中工艺条件及其包膜剂性能的影响。
开发可生物降解的新型生物基改性聚氨酯包膜控释尿素、开发可降解聚乳酸包膜控释肥料新产品。
如,温敏缓释肥、光敏缓释肥。
调控氮素形态是实现氮肥增效的关键。
植物生物刺激素提升养分利用效率的作用机制
从微生物的首次发现到纳米技术的整合,生物制剂历经三个世纪的革新,逐步成为精准农业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柱。
欧盟在2019年6月5日发布了新的肥料管理法规(FPR/Fertilising Products Regulation,EU 2019/1009),于2022年7月16日起正式实施。
根据新的欧盟肥料法规,欧盟肥料产品按照肥料的功能类别分为以下几类:
肥料:有机肥料、有机矿物肥料、无机肥料;
石灰类材料;
土壤改良剂;
生长基质;
抑制剂;
植物生物刺激素;
肥料产品混合物。
农业数字化升级必要性
管理智能化 数字化技术通过数据驱动决策,可系统性解决传统施肥痛点,实现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数据精准化 物联网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墒情、作物长势,为变量施肥提供科学依据。
效益最大化 精准控制肥料用量可降低15%-20%投入成本,同时提升作物产量10%以上。
荷兰、西班牙等蔬菜产业提供了强大的功能性液体水溶性肥料市场,采用DSS专家系统来精准供应养分。
国际前沿技术:智慧温室系统、JohnDeere精准农业方案、精准滴灌技术升级版等。
技术融合突破方向:多源数据融合分析、人工智能深度应用、智能装备集成创新。
市场发展驱动因素:粮食安全与可持续农业政策、市场需求的结构性变化、创新养分增效技术的需求、健康作物和优质产品提升的需求、新型农业模式适配、国际贸易与壁垒。
未来发展趋势:绿色高效化与功能精细化,低碳认证与有机肥普及,抗逆、土壤修复、品质提升等细分功能爆发;循环经济与资源高效利用,包括农业废弃物转化,海洋经济闭环等;全球布局与区域化定制,本地化研发与生产,应对极端气候的特肥需求;精准化与数字化深度融合;技术壁垒突破与行业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