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槟榔会】冯卫东:增长的逻辑

作者:《农资与市场》传媒 大会组委会 2025/9/9 15:06:04
中国农业技术推广协会副秘书长、农资与市场传媒总编冯卫东当前,槟榔产业正站在转型的十字路口,如何突破增长瓶颈、找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逻辑?成为全行业共同思考的课题。01PART传统营销变得多余从营销维度来看,行业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曾经被广泛提及的营销,如今提及者渐少,甚至隐隐有成为“贬义词”的趋势,仿佛营销只是企业用来弥补产品短板的无奈之举。更有人发出疑问:未来行业业务员队伍或职业是


图片 1.jpg

中国农业技术推广协会副秘书长、农资与市场传媒总编冯卫东 

当前,槟榔产业正站在转型的十字路口,如何突破增长瓶颈、找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逻辑?

成为全行业共同思考的课题。


01
PART
传统营销变得多余


从营销维度来看,行业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曾经被广泛提及的营销,如今提及者渐少,甚至隐隐有成为“贬义词”的趋势,仿佛营销只是企业用来弥补产品短板的无奈之举。更有人发出疑问:未来行业业务员队伍或职业是否会消失?业务员的价值又该如何体现?

欧美市场的案例给出了别样参考。在美国的营销相关业务中,并无传统意义上的业务员,取而代之的是技术推广员。他们的工作重心并非渠道拓展,而是深入田间地头,直接面向农户,通过多次实践验证产品效果,助力产品在农户端实现价值认可。

这种模式下,传统营销的 4P 理论(产品、价格、渠道、促销)似乎失去了往日的权重,未来或许仅 “产品” 或 “产品 + 品牌” 便足以立足。

如今的农资行业实践也印证着这一趋势。

各大直播平台的交流中,买赠促销、农村演出送礼品等传统营销手段已无人提及,“下地” 成为高频词。判断业务员是否称职,甚至有了一个直观标准——肤色。若业务员肤色白皙,未曾被太阳晒黑,大概率是仍在围绕渠道开展工作的不称职者;而深耕农户的业务员,长期奔波于田间,肤色必然黝黑。

大家的关注点高度统一,聚焦于槟榔种植难点,价格不再是驱动销量的关键,低价、买赠等手段已无法吸引市场目光,行业正回归产品本质。

02
PART
企业和渠道商的增长路径


对企业和渠道商而言,首要任务便是做好选品,避开同质化竞争,选择具有差异化优势的赛道产品。选品之后,更要在产品应用端下足功夫,减少营销噱头,将精力投入到产品验证与推广中。推广对象应从经销商转向终端农户,因为经销商并非产品的直接使用者,只有让农户真正认可产品,才能实现产品价值的最大化。

西班牙阿尔梅利亚地区的经销商案例便是典范,其公司的技术推广员深耕大棚15年,专注于黄瓜、辣椒、西红柿等作物的技术服务,以技术营销赢得市场,这正是我们值得借鉴的方向。

在种植端,科学种植的理念正逐步深入人心。

一位种植1000亩槟榔、2000 亩哈密瓜的大户分享道,未来种植必须依靠科学,而非单纯依赖传统经验。他每月都会检测果园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其槟榔园的有机质含量稳定在3.8% 左右,这使得土壤松软、有益菌丰富,槟榔树无黄化现象,果实品质优良,售价也高于同行。

然而,土壤改良并非易事,既需要时间积累,也需要投入大量有机肥。许多散户因嫌麻烦,更倾向于使用复合肥,认为简单便捷,但事实证明,过量使用复合肥并未带来预期的增产效果,反而陷入“越不增产越滥用”的恶性循环。

不过,令人欣喜的是,越来越多的种植大户已逐渐理性,意识到种植无捷径可走,开始回归农业本质,注重作物生长规律与土壤健康。

随着科学种植理念的普及,种植户对自身需求的认知愈发清晰,不再需要从业者过多推销,营销工作的复杂性也随之降低。未来的农资销售与种植产业,都将告别捷径思维,从业者与种植户需共同聚焦作物需求,深耕田间地头,关注客户的健康成长。

"

如今,越来越多的种植户和优质农资企业已达成共识,大家不再一味强调价格,而是更注重产品价值;不再追求产品的 “高大上” 包装,而是关注其能否为种植带来实实在在的效益。当整个行业都回归本真,摒弃营销套路,以务实的态度深耕产业,每个人都能在其中找到力量,槟榔产业的增长便会充满韧性,可持续发展目标也将逐步实现。

在海南槟榔产业热度攀升的当下,从业者更应坚守初心,专注于做好槟榔种植,发展热带水果产业,保护好海南的生态环境,打造海南品牌乃至中国品牌。相信在全行业的共同努力下,槟榔产业必将突破转型瓶颈,迎来健康、可持续的新未来,为中国农业的发展注入新活力。

"

微信图片_20250909092346_1690_1.jpg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