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向内吸传导杀虫剂——螺虫乙酯

作者:综合整理 2023/9/1 14:12:35
螺虫乙酯最早由拜耳公司于2007年推向市场,2010年在我国获得登记。螺虫乙酯属于新型季酮酸衍生物类杀虫剂,以胃毒为主、触杀为辅,可用于防治蚜虫、蓟马、白粉虱、介壳虫、盲蝽象等各种刺吸式口器等害虫。作用机理:螺虫乙酯是季酮酸类化合物,是一种类脂生物合成抑制剂,通过抑制害虫体内脂肪合成过程中的乙酰CoA羧化酶的活性,从而破坏脂质的合成,阻断害虫正常的能量代谢,最终导致其死亡。可用于防治番茄、黄瓜、辣

螺虫乙酯最早由拜耳公司于2007年推向市场,2010年在我国获得登记。螺虫乙酯属于新型季酮酸衍生物类杀虫剂,以胃毒为主、触杀为辅,可用于防治蚜虫、蓟马、白粉虱、介壳虫、盲蝽象等各种刺吸式口器等害虫。


作用机理:螺虫乙酯是季酮酸类化合物,是一种类脂生物合成抑制剂,通过抑制害虫体内脂肪合成过程中的乙酰CoA羧化酶的活性,从而破坏脂质的合成,阻断害虫正常的能量代谢,最终导致其死亡。


可用于防治番茄、黄瓜、辣椒、西瓜、马铃薯、大豆、棉花、葡萄、柑橘等多种作物,对成虫、幼虫、若虫和卵都有效,具有杀虫谱广、虫卵兼杀、持效期长、双向内吸、选择性强等特点。


其中双向内吸传导是该药物的一大特色,即该药物可以在整个植物体内向上向下移动,抵达叶和根部,由于其持效期长,还能保护植株的新生茎叶,这意味着害虫没有安全的隐藏的进食场所,即使害虫隐藏在卷曲的叶片内、花朵中或者果实上,只要害虫吸食了植株的组织液,都会引起中毒。


2008年,螺虫乙酯在美国、加拿大、奥地利、新西兰、摩洛哥、土耳其和突尼斯登记,2009年在巴西、南非、荷兰和墨西哥获得登记,2011年3月在中国登记。


截至目前,螺虫乙酯国内登记产品151个,其中原药16个,单剂34个,混剂101个。


图片


螺虫乙酯混剂登记为主要趋势、靶标为各类刺吸式害虫。其中混剂成分主要为阿维菌素、噻嗪酮、呋虫胺、氟啶虫酰胺,噻虫啉、噻虫嗪、乙螨唑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