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应注意的几大病害!种植大户看过来
草莓在生长过程中受到多种病害的危害,主要病虫种类为:三虫四病,三虫为二斑叶螨、蓟马、蚜虫,四病为白粉病、灰霉病、炭疽病、根腐病,这些病虫害的发生严重影响草莓的安全生产,本期主要对四病的防控技术进行总结。
草莓炭疽病是草莓苗期的主要病害之一,南方草莓产区发生较为普遍。草莓炭疽病是由胶孢炭疽菌与尖孢炭疽菌引起的一种高温、高湿型真菌性病害。
草莓炭疽病主要发生在育苗期(匍匐茎抽生期)和定植初期,结果期很少发生。其主要危害匍匐茎、叶柄、叶片、托叶、花瓣、花萼和果实。
染病后的明显特征是草莓株叶受害可造成局部病斑和全株萎蔫枯死。浆果受害,产生近圆形病斑,淡褐至暗褐色,软腐状并凹陷,后期也可长出肉红色黏质孢子堆。
病菌侵染最适气温为28~32℃,相对湿度在90%以上,是典型的高温高湿型病菌。特别是连续阴雨或阵雨2~5天或台风过后的草莓连作田、老残叶多、氮肥过量、植株幼嫩及通风透光差的苗地发病严重,可在短时期内造成毁灭性的损失。近几年来,该病的发生有上升趋势,尤其是在草莓连作地,给培育壮苗带来了严重障碍。
①选用抗病品种。
②育苗地要严格进行土壤消毒,避免苗圃地多年连作,尽可能实施轮作制。
③控制苗地繁育密度,氮肥不宜过量,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培育健壮植株,提高植株抗病力。
④及时摘除病叶、病茎、枯叶及老叶以及带病残株,并集中烧毁,减少传播。
⑤对易感病品种可采用搭棚避雨育苗,或夏季高温季节育苗地遮盖遮阳网,减轻此病的发生危害。
⑥药剂防治。
草莓根腐病症状分为全根腐烂;草莓冠根腐根腐烂呈白色,因此又称草莓白根腐;草莓鞋带冠根腐由病菌根冠侵染,被害根似鞋带状;草莓红中柱根腐和草莓红心根腐病害根中柱变成红褐色,由内至外腐烂、草莓黑根腐被害根呈黑色或棕褐色,由外至内腐烂。
草莓黑根腐症状:病株易早衰,矮小,株势弱,坐果率低;被侵染的根部由外到内颜色逐渐变为暗褐色,不定根数量明显减少。该病又俗称“死秧”。
草莓红中柱根腐病症状:典型症状植株易早衰,茎变为褐色;植株下部老叶变成黄色或红色,新叶有的具蓝绿色金属光泽;匍匐茎减少,病株枯萎迅速。发病初期不定根中间部位表皮坏死,严重时木质部坏死;后期老根“鼠尾”状,切开病根或剥下根外表皮可看到中柱呈暗红色。
草莓根腐病的发生与土壤环境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正茬地发病较轻,或不发病;重茬地发病严重,随着重茬次数的增加,发病率也逐渐增高,果实产量随之下降。草莓根腐病植株根系比健康植株根系短小,颜色灰暗,地下部不定根大量死亡,新生根受到病原菌的侵害,生长稀疏。一般发病高峰期为每年11月至来年2月份。
①合理轮作,清洁果园,及时清除田间前茬病株和病残体。
②科学施肥,土壤肥料是草莓正常生长,优质高产之根本,因此肥料应掌握“多施有机肥、适量施氮肥、增施磷钾肥、搞好叶面肥”促使草莓健壮生长,从而激发草莓自身抗根腐病能力。
③药剂防治,草莓根腐病应以预防为主。
草莓白粉病是由白粉菌目叉丝单囊壳属草莓白粉菌引起的病害,属于子囊菌门。
草莓白粉病是草莓重要病害之一,在草莓整个生长季节均可发生,苗期染病造成秧苗素质下降,移植后不易成活;果实染病后严重影响草莓品质,导致成品率下降。在适宜条件下可以迅速发展,蔓延成灾,损失严重。
草莓白粉病主要危害叶、叶柄、花、花梗和果实。叶片染病,发病初期在叶片背面长出薄薄的白色菌丝层,花蕾、花染病,花瓣呈粉红色,花蕾不能开放。果实发病后长出白色和灰白色粉状物,是病菌的菌丝体和分生孢子。
发病原因发病与温、湿度关系:草莓白粉病为低温高湿病害,发病适宜温度15℃~25℃,分生孢子发生和侵染适宜温度为20℃左右,相对湿度90%以上。
发病与栽培管理的关系:大棚连作草莓发病早且重,病害始见期比新建棚地提早约1个月。施肥与病害关系密切,偏施氮肥,草莓生长旺盛,叶面大而嫩绿易患白粉病。
① 农业防治
选择抗病品种;合理控制氮肥用量,多施磷、钾肥,合理密植;合理进行水肥管理;
② 物理防治
温度湿度过大时应加大放风量;及时摘除老叶、病残叶、病梗、病果,集中带到室外深埋或烧掉,消灭菌源;
③ 药剂防治
灰霉病为草莓的主要病害,分布广泛,发生普遍。此病还可侵害茄科、葫芦科、豆科、菊科、梨科、伞形花科等数十种蔬菜。
发病多从花期开始,病菌最初从将开败的花或较衰弱的部位侵染,使花呈浅褐色坏死腐烂,产生灰色霉层。叶多从基部老黄叶边缘侵入,形成“V”字形黄褐色斑,果实染病多从残留的花瓣或靠近或接触地面的部位开始,初呈水渍状灰褐色坏死,随后颜色变深,果实腐烂,表面产生浓密的灰色霉层。叶柄发病,呈浅褐色坏死、干缩,其上产生稀疏灰霉。
病菌喜温暖潮湿的环境,发病最适气候条件为温度18~25℃,相对湿度90%以上。草莓灰霉病的发病盛期在2月中下旬至5月上旬及11~12月。草莓发病敏感生育期为开花座果期至采收期,发病潜育期为7~15天。
(1)收获后彻底清除病残落叶。
(2)开花前期、开花坐果期和浇水前喷药防治,重点保花保果。浇水后加大放风量。
(3)一旦发病,应及时小心地将病叶、病花、病果等摘除,放塑料袋内带棚、室外妥善处理。发病后应适当提高管理温度。
(4)药剂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