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生产在我国农业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推进农业结构调整,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已经成为农民增收致富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柱产业。1、栽培面积和产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苹果产业发展迅速,经过几次波动后目前栽培面积处于稳定增长局面,总产量一直稳步提高。根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的统计数据,2018年中国苹果栽培面积和产量达207.17万hm2和3923.50万t,均占全世界的一半左右。可
苹果生产在我国农业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推进农业结构调整,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已经成为农民增收致富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柱产业。1、栽培面积和产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苹果产业发展迅速,经过几次波动后目前栽培面积处于稳定增长局面,总产量一直稳步提高。根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的统计数据,2018年中国苹果栽培面积和产量达207.17万hm2和3923.50万t,均占全世界的一半左右。可见,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苹果生产大国。


随着苹果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化工业快速发展带来的生产资料的充足供应,苹果单位面积产量从1980年的3.20t/hm2提高到2018年的18.94t/hm2,比世界单产平均水平(17.56t/hm2)高7.86%。但是与苹果生产发达国家的单产相比(30~50t/hm2),中国的苹果单产仍有进一步提高的空间。从主要苹果生产省来看,山东省苹果单产水平最高,达到了32.64t/hm2,接近苹果生产发达国家水平;其次是山西省和河南省,分别为27.56t/hm2和25.77t/hm2;陕西省、辽宁省和河北省苹果单产水平较低,约为15t/hm2;甘肃省单产水平仅为12.22t/hm2,这与该产区近年来苹果栽培面积扩张迅速,新栽幼树较多有关。

2017年中国和苹果生产发达国家单产水平(单位:t/hm2)
2、生产区域分布
我国共有25个省(区、市)生产苹果,经过20余年的布局调整, 苹果生产区域向资源条件优、产业基础好、出口潜力大和比较效益高的区域集中, 形成了渤海湾和西北黄土高原两个苹果优势产业带, 尤其是西北黄土高原产区海拔高、日温差大、光照强, 苹果品质优良,具有显著的区位优势。截至2016年,渤海湾和黄土高原两个苹果优势产区的种植面积已经占到全国的85%,产量占比高达89%,而且近年来相对比较稳定。但是,两个优势产区各自的种植面积和产量贡献份额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呈现出由东(渤海湾)向西(黄土高原)转移的趋势。渤海湾产区苹果种植面积逐渐减少,其产量贡献份额也随之减少,而黄土高原产区苹果种植面积逐渐增加,其产量贡献份额也大幅度增加。到2016年,渤海湾地区苹果种植面积为70.33万hm2,产量1600万t,分别占全国的29.54%和36.37%。其中,近年来山东省的种植面积持续减少,由2000年的44.43万hm2减少到2016年的29.97万hm2,但是产量却由647.66万t增加到978.13万t;辽宁、河北两省的种植面积相对稳定。黄土高原产区2016年苹果种植面积为131.56万hm2,产量2328万t,分别占全国的55.28%和52.91%;其中,河南、山西两省种植面积略有增加,陕西、甘肃两省苹果种植面积增加速度较快,其中陕西由2000年的39.55万hm2增加到2016年的69.51万hm2,而甘肃近15年来也增加了近13万hm2。其他苹果生产区,如四川、云南、贵州省等冷凉地区以及新疆自治区具有明显的区域特色,近年来种植面积略有增加。

2016年各省份苹果种植面积和产量
3、苹果园土壤和叶片营养评估
王富林等(2013)通过对环渤海和黄土高原两大优势产区"红富士’苹果园土壤有效养分和叶片矿质元素含量的测定及营养状况诊断,结果表明,环渤海产区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有效养分均值分别为10.9g/kg、73.21 mg/kg、70.22 mg/kg、169.2 mg/kg;黄土高原产区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有效养分均值分别为 11.7g·kg-1、56.46 mg/kg、14.91 mg/kg、135.78 mg/kg;除有机质外,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有效养分含量为环渤海产区高于黄土高原产区;环渤海产区叶片N、P、K、Ca、Mg、Fe、Mn、Cu、Zn、B、Mo 各养分元素含量均值分别为 2.73%、0.18%、1.15%、9.63 g/kg、2.86 g/kg、87.97 mg/kg、124.02 mg/kg、13.36 mg/kg、15.64 mg/kg、35.09 mg/kg、0.51 mg/kg;黄土高原产区叶片 N、P、K、Ca、Mg、Fe、Mn、Cu、Zn、B、Mo 各养分元素含量均值分别为 2.72%、0.18%、1.17%、10.23 g/kg、2.99 g/kg、88.69 mg/kg、116.39 mg/kg、10.85 mg/kg、15.94 mg/kg、39.55 mg/kg、0.51 mg/kg。通过DRIS法对两大优势产区叶片营养诊断结果表明,环渤海产区低产园叶片最缺乏的元素 Ca、K,其次是Fe、N、Zn,最不缺乏的是 Cu、Mo;黄土高原产区低产园叶片最缺乏的元素是P、K,其次是 N、Zn、Cu等,最不缺乏的是B、Ca。因此,环渤海、黄土高原产区土壤有效养分状况均为有机质中等偏低、缺氮;环渤海产区富P少K;黄土高原产区贫P缺K。低产园叶片诊断表明,黄土高原产区树体营养平衡状况优于环渤海产区,两产区均具有很大的增产潜力。建议环渤海产区增加K、N、Ca、Fe 和Zn施用,黄土高原产区增加 P、K、N、Zn、Cu、Mn、Fe 施用,同时重视有机肥施用。
4、品种分布
山东主要栽培品种是红富士,其次是嘎啦、红将军、乔纳金、元帅系等,澳州青苹等一些适宜加工的品种日益丰富并开始形成规模生产.陕西苹果主栽品种是红富士,面积增长最快的是嘎啦和粉红女士,目前形成了以红富士、嘎啦、粉红女士为主的品种格局。河南苹果主要栽培品种是红富士,约占60%左右,其次是嘎啦、红星、秦冠、华冠等,早、中、晚熟品种比例约为5:20:75。山西苹果栽植区域逐步由太原以北向太原以南迁移,从品种结构上看,国光、秦冠、鸡冠、楼锦、红玉等老品种占苹果栽培总面积大幅度减少,红富士系、元帅系等品种明显增加,嘎啦、红星、珊夏等中早熟品种比例不断增加。长期以来,我国对苹果新品种的引种试栽缺乏科学、完善的指导与评价体系,新品种示范推广中“各自为战”的现象也较为突出。苹果产业技术体系成立以来,各单位加强了在新品种区域试验及示范推广方面的合作与协作,但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一是尚未形成规范统一的新品种区试点。二是新品种的引种数量、试栽规模在地区间存在较大差异。
5、收益与生产成本变化
近年来,虽然苹果单产水平在不断提高,但是苹果生产效益空间却不断缩小,这主要与生产成本的不断增加有关。2017年全国苹果生产环节总成本平均每亩为4887.61元,比2007年增加了2493.18元,增幅达104%;其中,物质与服务成本和土地成本变化不大,2017年比2007年分别仅增加了98.57元和100.53元,这两者对生产成本增加的贡献仅为8%。这就意味着92%的生产成本的增加来源于人工成本,2007年苹果生产环节人工成本平均每亩为816.88元,到2017年激增到3110.96元,增加了280.83%,平均每年增加229.41元。可以看出苹果生产成本的增加是由持续上涨的人工成本推动的。但是人工成本的持续增加对于产值的影响却较小,2017年每亩产值为6797.22元,比2007年增加了40.53%,明显低于人工成本的增加幅度(280.83%),因此,人工成本的不断增加严重挤压了生产者的利润空间。

肥料成本是生产物质成本中非常重要的部分。从2002年以来中国苹果化肥使用成本快速升高且所占生产物质成本的份额一直最高,2011年达到最高为520.23元/亩,之后稍有回落,但仍维持在较高水平,2017年为441.01元/亩。平均看来,化肥成本约占生产物质成本的30%,苹果种植中化肥使用成本与苹果市场的需求变化相关,也与化肥的零售价格和苹果的出售价格密不可分。苹果售价的上升是诱导果农增加化肥施用的主要原因,1998-2011年中国化肥的零售价格指数,以年均上升3.48个百分点的速度进行增长,中国苹果售价指数由1998年的100上升到2011的222.9,年均上升8.78%,其上涨幅度是化肥价格指数的2倍多,表明化肥使用稍微增加一些,苹果售价增加幅度就更大,苹果增产和果农增收,极大地促进了果农使用化肥的积极性。
6、苹果出口情况
2017/2018年产季,我国浓缩苹果汁产量预计为62万t;2017年浓缩苹果汁出口量预期达到56.47万t,出口总额为5.56亿美元,分别比2016年上涨21.71%和10.51%,出口数量及金额均实现恢复性增长。2017年,我国鲜食苹果出口量达到133万t,与2016年(132.20万t)基本持平。根据商务部和我国海关统计数据,2017年1—11月,从我国进口浓缩苹果汁的数量排名前5的是美国、俄罗斯、日本、南非、加拿大,进口数量分别为26.63万、4.62万、4.18万、3.89万、3.21万t。2017 年我国出口鲜苹果的国家和地区按出口量排名,前3位分别是:孟加拉国、菲律宾和印度,产量分别为16.69万、13.15万、13.13万t,贸易额分别为1.09亿、1.53亿、1.28亿美元。


7、苹果市场情况
随着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的推行,果品购销和价格放开,果品市场发展迅速、竞争日益激烈。苹果属于季产年销类水果,每年9-10月份上市,全年均有消费,因此苹果市场构成比较复杂,国内关于果品市场构成的研究大多从供需视角和流通视角出发。从产业链的角度出发,苹果市场的构成包括生产者市场、中间商市场及消费者市场。苹果生产者市场是由围绕苹果生产而进行生产资料(种苗、农药、化肥)和生产劳务(修剪、施肥灌溉、疏花疏果、套袋摘袋、采收)交易的个人和组织构成。苹果生产者市场的主体是果农。果农普遍的特点是年龄偏大,文化素质低,在种植苹果中自行摸索的多,接受专业技术培训的少。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年轻劳动力进城务工人数增多,导致从事苹果种植管理的多为妇女和老人,由于这些果农文化素质不高,接受新观念、新技能的能力不足,已经不适应技术含量高、工作强度大的苹果种植工作,这导致苹果种植后备人才严重缺乏,制约了苹果产业的进一步发展。苹果中间商市场是指那些从苹果产地收购苹果并将之转售给他人或直销给消费者从而获取利润的组织或个人。中间商市场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果业加工销售企业、果品经纪人、批发商、经销商,他们通过转售苹果获取利润的同时,将果品从生产者手中集散到消费者手中,满足消费者对果品的需求。作为苹果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间商市场是派生市场,对价格因素影响非常敏感,一方面中间商要了解消费者需求价格,另一方面还要了解生产者收购价格。当苹果价格波动剧烈时,将加剧中间商经营风险,很可能导致库存消化不畅、利润变薄甚至亏损。经销商市场将会受到不小冲击,更加加剧整个苹果市场的产品滞销。因此稳定苹果市场价格对保证苹果中间商市场的有序经营至关重要。苹果消费者市场由苹果终端销售者、购买苹果的消费者,以及苹果终端销售的经营场所和渠道构成。因销售渠道、地理位置、消费者消费水平和消费习惯不同,苹果消费市场又分为多个层次,目前我国苹果终端消费市场包括大型商超、农贸市场、水果零售超市、网上销售等。作为苹果产业链终端消费者,选购苹果时受多因素影响,包括苹果的新鲜程度、购买的便利性、价格因素、经济条件、替代果品价格等。以2020年第一季度库存苹果销售完成的平均比例多少为序,现在的基本动态调研判断情况如下:河南灵宝80%,山西临猗75%,甘肃静宁65%,陕西白水60%,陕西洛川55%,山西吉县45%,山东蓬莱43%,山东栖霞35%。苹果销售西快东慢更为明显。山东某优质果区冷库老板感概:“往年此时发货忙,如今天天打麻将”。现在西部果农出货基本结束。中国候鸟式果商调货不少,候鸟是南北一年一个来回,候鸟式果商是东西一年多次往返,最近不少果商在山东选购不合适又回到西部调货,也说不定哪天他们又再来山东。线上销售苹果是人不流动,果流动。山东“众合”品牌苹果,现在广州市场线上苹果销量是去年同期的两倍。“王掌柜”品牌苹果在几个大电商平台销售日发货量已经达到100吨。我国平台电商(如淘宝、本来生活、叮咚买菜)、内容电商(如名人、网红直播带货)、社交电商(如微信社区群购),三大类电商一发不可收,苹果销售线上结合线下销售潜力巨大。苹果后市究竟如何,在目前世界范围不稳定、不确定的因素明显增加情况下,苹果销售不可放松。“积极扩大居民消费”,这是国策,继续强化宣传苹果健康生活,苹果消费利己、利民、利国。中国著名经济专家王德培近期呼吁开放“马路市场”,促进居民消费实属良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