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枯病已显症,如何做好防治!
玉米青枯病既玉米茎基腐病,是成株期茎基部或根部腐烂病的总称。属于一种土传病害!导致玉米发生青枯病的病菌,常见的有镰刀菌、腐霉菌和细菌三大类群。近几天,河南、安徽区域已发现部分玉米田块茎基腐病(青枯病)已显症,部分品种比较严重。
1. 病原菌及发病类型:
- 真菌型:
这是最重要的一类。主要由腐霉菌、炭疽菌、镰刀菌等单独或复合侵染引起。不同病原菌侵染后在玉米植株上的症状会有所差异。比如腐霉菌生长适温为 23~25℃,镰刀菌生长适温为 25~26℃,土壤中腐霉菌生长要求湿度条件较镰刀菌高。在多雨地区往往以腐霉菌型茎基腐为主,干旱地区则以镰刀菌型茎基腐为主。
- 细菌型:
一般从玉米的小喇叭口期开始发病。主要危害中部茎秆和叶鞘,植株的茎基部会出现水渍状圆形或椭圆形病斑,之后病斑变为不规则状、黑褐色。湿度大时,病斑向上和向下迅速扩展,严重时全株枯死,田间发病率较高,且发病部位会溢出黄褐色腐臭菌液。
2. 发病症状:
- 青枯型:
在玉米灌浆期开始根系发病,乳熟后期至蜡熟期为发病高峰期。发病初期,玉米植株的叶片自下而上逐渐变黄、萎蔫,呈青枯状。根系会先出现水渍状淡褐色病变,逐渐扩大至整个根系呈褐色腐烂,根的皮层易剥离,须根和根毛减少,根部易拔出。之后茎基部变软、下陷,内部空松,节间变淡褐色,果穗苞叶青干,穗柄柔韧,果穗下垂,不易掰离,穗轴柔软,子粒干瘪,脱粒困难。
- 细菌性:
茎基部出现水渍状病斑,有腥臭味,病组织软化。严重时植株常在发病后 3 - 4 天病部以上倒折。
3. 发病规律:
- 时间规律:
春玉米茎基腐病发生于 8 月中旬,夏玉米则发生于 9 月上、中旬,麦田套种玉米的发病时间介于两者之间。
- 侵染源:
该病属于典型的土传病害,病菌在病残体组织内外、土壤中存活越冬,成为翌年主要侵染源。
4. 传播途径:
在田间可借风雨、灌溉水、机械和昆虫进行传播,发生多次再侵染。
5. 发病条件:
- 品种因素:
一般早播和早熟品种发病重。某些品种可能对茎基腐病的抗性较差,容易感染病害。
- 环境因素:
高温高湿的环境利于发病。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的地块容易积水,湿度大,发病较重;岗地和洼地相比平地发病重。
- 栽培因素:
连作年限越长,土壤中积累的病菌越多,发病重;而合理轮作发病轻。施肥不合理,如氮肥过多、磷钾肥缺乏,会导致植株生长势弱,易发病。种植密度过大、通风不良,也会增加发病的可能性。
6. 防治措施:
- 农业防治:
选用抗耐病品种;适期晚播;合理密植;氮磷钾及微肥合理搭配;及时排除田间积水;清除田间病株残体;与其他非寄主作物轮作。
- 药剂防治:
药剂拌种可在一定程度上预防病害发生,发病后可使用一些杀菌剂进行防治,但目前尚未有防治效果特别突出的化学药品。对于细菌型茎基腐病,可选用春雷·噻霉酮、春雷·戊唑醇、可杀得、农用链霉素、氢氧化铜、春雷霉素、中生菌素、噻唑锌、噻菌铜、氯溴异氰尿酸(不可和有机磷混用)等药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