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调理剂:掘金万亿蓝海市场

作者:《农资与市场》传媒 于平平 2025/5/19 9:46:18
土壤健康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基石。近年来,全球土壤退化、污染加剧、连作障碍等问题频发,倒逼农业向“绿色修复”转型。在此背景下,土壤调理剂作为一种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手段改善土壤结构、调节酸碱度、修复污染的功能性产品,市场需求激增。据艾瑞咨询预测,2023 年全球土壤调理剂市场规模就已经突破 300 亿美元,中国占比超30%,未来五年将以年均 12% 的增速扩张,一个万亿级的蓝海市场正在加速成型,

土壤健康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基石。

近年来,全球土壤退化、污染加剧、连作障碍等问题频发,倒逼农业向“绿色修复”转型。在此背景下,土壤调理剂作为一种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手段改善土壤结构、调节酸碱度、修复污染的功能性产品,市场需求激增。

据艾瑞咨询预测,2023 年全球土壤调理剂市场规模就已经突破 300 亿美元,中国占比超30%,未来五年将以年均 12% 的增速扩张,一个万亿级的蓝海市场正在加速成型,持续走热。

图片
图片

政策驱动与需求升级

让市场热度不减

图片

土壤修复市场的持续走热首先源于政策驱动与需求升级双轮共振。

中国“十三五”“十四五”规划连续将土壤修复纳入国家的战略里,2022 年《土壤污染防治法》实施后,全国耕地修复需求集中释放。农业农村部则提出到 2025 年建成 10 亿亩高标准农田,要求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 0.5 个百分点,直接催升土壤调理剂的应用需求。

2025 年中央一号文件持续聚焦“三农”问题,针对农村土壤修复提出多项关键举措,从政策支持、技术推广到资金保障等方面释放多重利好。要求强化重点区域治理,推动差异化修复,针对东北黑土区侵蚀沟治理,通过工程与生物措施结合 ( 如修建谷坊、植被恢复等 ),遏制黑土流失,保障粮食主产区产能。针对南方土壤酸化问题,文件提出实施土壤改良工程,推广科学轮作与有机肥施用,减少化肥依赖。

在政策体系与资金与科技投入上,文件要求通过耕地地力保护补贴、高标准农田建设专项基金等支持土壤修复。例如,对盐碱地改良、酸化土壤治理等项目给予财政倾斜,鼓励地方政府开展贴息贷款试点。农业科技协同攻关上,文件提出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推广生物肥料、微生物修复技术等创新应用。目前地方层面,如山东、河南等地对生物菌剂补贴力度达 30%,加速了土壤调理剂产品的渗透速度。

图片
图片

政策驱动之外,土壤污染与退化,连作障碍加剧,减肥减药政策等需求端的痛点也倒逼土壤修复市场的爆发。据国家环保部 2016 年发布的《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全国土壤污染总超标率为 16.1% ;农用耕地土壤点位超标率为 19.4%,盐碱地面积占耕地 10%,酸性土壤占比超 40%(pH<5.5)。花生、柑橘、草莓等经济作物连作导致土传病害损失超 20%,亟需调理剂修复微生态。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下,调理剂成为替代部分化肥的功能性产品。

而污水灌溉、化肥、农药、农膜等农业投入品的不合理使用,是导致耕地土壤污染的重要原因。近年来,我国各地土壤酸化、盐渍化、连作障碍、土传病害、土壤缺素和有机质缺失等等现象愈演愈烈,土壤问题多而杂,已经严重影响全国多种作物的品质和生产效益。死棵、烂苗、黄化、青枯和不明萎蔫等各类疑难杂症和沉疴顽疾频现,市场规模快速攀升。

图片

中国市场规模超百亿

图片

土壤调理剂是个万亿赛道。

据艾瑞咨询预测,2023 年全球土壤调理剂市场规模就已经突破 300 亿美元,中国占比超 30%,未来五年将以年均 12% 的增速扩张。

行业公开数据显示,全球现有耕地中约 60% 存在酸化、盐渍化问题,如果按每亩调理剂用量 200 元计算,潜在市场超 3000 亿元。而设施农业(温室大棚)、经济作物(茶叶、中药材)对调理剂需求增速超 25%,因此 2030 年全球市场规模有望突破 1.2 万亿元。

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全国中低产田占比高达 70%,酸化、盐碱化、板结、重金属污染等问题突出。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土壤修复市场规模从 2017 年的 86.9 亿元快速提高到 2021 年的 156.8 亿元。行业专家普遍预测,到2030 年,中国土壤调理剂市场规模有望突破 165 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或可达到15%。

福建恩朴生态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永明表示,过去十年中,中国土壤调理剂市场需求呈现显著增长态势。增长动力与核心因素一是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加速,种植户对作物品质和产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土壤调理剂在增产提质、防病治虫、改善土壤结构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二是环保法规助推,国家对环保及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重视度持续上升,土壤调理剂能减少化肥用量、改良土壤环境,因此需求得到进一步释放。

王永明直言,在农业转型升级,高效、绿色、可持续的土壤改良需求将稳步扩张。政策持续利好,政府在绿色农业、生态农业领域的投入和扶持力度不断加大。

消费者意识持续提升,对食品安全和环保的关注度持续升高,优质土壤修复产品在有机农业等领域拥有广阔前景,将继续呈现指数级增长。

图片
图片

赛道走向拥挤

图片

土壤修复热潮下,入局者在迅速增多,赛道正在走向拥挤。

目前,我国土壤调理剂生产企业数量超过 500 家,土壤修复类产品也如雨后春笋般涌出,产品种类数不胜数,各种微生物菌剂在基层最为常见。从中国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查询可知,截至 2025 年 4 月 21 日,土壤调理剂登记产品有 218 个,剂型以水剂,粉剂、颗粒、粉剂为主。其中粉剂登记产品 126 个,颗粒 81 个,水剂11 个。产品主要用于土壤结构性障碍、酸化、盐碱地改良以及土壤污染修复。

矿物源调理剂(如腐植酸、泥炭土)在 218 个登记产品中占比 45%,主攻盐碱地改良;生物源调理剂(微生物菌剂、有机肥)占比 35%,主要聚焦土传病害防控;化学类调理剂 (含硫制剂、石膏)占比 20%,主要用于酸性土壤中和。

相对于其它品类而言,土壤调理剂的 218 个产品的登记数量并不算多,可以说还算是一个小品类,但市场这类产品已经非常汹涌。据了解保守估算国内土壤调理剂潜在市场需求在 500 亿元左右,而土壤调理剂的行业市场规模在 2016 年时已达到了482 亿元。

据业内人士透露,当前市场上对土壤调理剂的年需求量大约在 3000 万吨,而总的年产量仅有 300 万吨左右。据相关机构预测,预计 2025 年土壤调理剂产能将增至 1000 万吨 / 年,产量将达到 780 万吨,年均增速 9%,将保持快速增长。

目前市场上也涌现出许多在土壤调理剂领域有一定优势的企业,外企有韩国三宝、韩国大成、韩国泰京等;国内的有北京嘉博文、福建恩朴、广东大众农业、西安田本、河北新世纪、内蒙古兰晶生态、山西新核能、济南阿波罗、河南火车头、登封新鑫农科等都是市场的佼佼者。

图片

对土壤调理剂未来发展方向,郑伟雄认为,一品多效是必然趋势,以后的土壤调理剂,必然不只是具有土壤调理改良功能,还将是作物所需养分的载体,螯合大、中、微量元素及各类生物刺激,甚至还具有保水、松土及防治地下害虫的功能。

图片

认知偏差与技术瓶颈制约爆发

图片

土壤调理剂一直热度不减,但离真正的“大热”或者“爆发”还有很大的距离,在一线的推广中还面临着不少痛点,这都制约着土壤调理剂市场的进一步爆发。

福建恩朴生态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永明指出当前土壤调理剂推广上主要面临以下 4 个痛点 :

1. 土壤类型复杂多样

中国土壤类型复杂多样,从东北的黑土平原到西南的丘陵山区,理化特性迥异。要想提供定制化的土壤调理剂产品,技术服务和渠道广度上都有充分投入。

2. 农业终端用户的认知壁垒

农业种植者对电商、线上推广的接受度还不平衡,部分地区农户更倾向传统购买与面对面服务,需要在数字化推广与线下示范相结合上多下功夫。

3. 市场鱼龙混杂

部分概念性、营销类的“伪土壤调理剂”泛滥,导致行业口碑受损,也让农户与渠道商在选品时顾虑重重。

4.“10% 魔咒”制约市场覆盖

多数零售商的拓客能力有限,市场份额一旦达到 10% 左右就难以进一步突破,导致经销商和厂商只能在有限的农户群体中反复竞争,大量潜在需求被忽视。

而在河南千百川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许一帆看来,推广上的痛点主要是认知偏差与技术瓶颈制约。具体来看有 6 大痛点:一是农民对土壤调理剂有认知误区,重见效快,轻长效性 ;二是因地域差异显著,同一产品在酸性红壤与盐碱地效果迥异,企业需定制化方案,推高了服务成本;三是见效周期长,微生物菌剂需连续使用 2-3 年才能改善土壤微生态,短期销售转化困难 ;四是下沉市场渗透难,县域经销商更倾向推广高毛利化肥,调理剂利润率仅 15%-20%,渠道动力不足;五是中小农户接受度低,单亩投入增加 50-100 元,对小规模种植户形成经济门槛;六是企业缺乏对农户的高效技术指导。

图片
图片

稳步上量在于场景与方案模式创新

图片

如何实现土壤调理剂产品的稳步上量?

福建恩朴生态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永明表示,土壤调理剂的稳步上量是一个系统工程,恩朴所倡导的是“核心产品 + 新模式”破局——即“产品力 + 模式创新”同步发力 :

1. 开发针对土壤痛点的差异化产品

首先针对土壤酸化、板结和退化等核心痛点推出“恩朴 1 号”土壤调理剂,通过海洋生物源原料及独特配方技术,实现调酸化、除土害、补中微量元素、提升肥效等多重功效。

2. 助力经销商与零售商打破“10% 魔咒”

在推广端创新模式,前置投入协助零售商打破“10% 市场份额魔咒”,帮助其完成拓客与示范,大面积覆盖更多农户,从而实现企业与渠道商的双赢。

福建恩朴生态推出“恩朴 1 号土壤改良百千万工程”,计划三年内建设 500 万个土壤改良体验点,2025 年先行 100 万个;培育 100+ 核心代理商、布局 3000+ 优秀零售商;为体验点农户免费提供“恩朴 1 号”试用,让农户亲身体验产品效果,通过这种体验式营销,解决农户对土壤调理剂“价格高、见效慢”的疑虑。通过免费试用打破传统农资“先付款后见效”的信任壁垒,快速建立市场口碑。经销商也可借此快速引流拓客,突破增长瓶颈。

3. 加强数字化与品牌赋能

多渠道广告与技术支持: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投放针对性广告宣传,同时通过企业自有技术团队或联合外部专家,为零售商和农户提供技术培训、种植指导,打消农户对新品的疑虑。

大数据与定向运营:对试用农户进行生育期追踪和数据收集,沉淀大量真实案例,反向为推广和口碑传播提供素材,以“眼见为实”的方式提高农户对产品的接受度。

许一帆则认为土壤调理剂作为特肥的一个子品类,稳步上量在于场景与方案模式创新。土壤问题本身相互之间就是错综复杂的,单靠一款某功能的土壤调理剂产品,效果是有限的,想要让农户接受就必须要满足农户的需求,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土壤调理剂与农药、肥料、刺激素类产品搭配使用,这样才能最终达到调理土壤的目的。

图片

增量蓝海在大田

图片

对于土壤调理剂而言增量蓝海一定是在大田。

王永明直言,从增长潜力来看,以河南、河北、山东、甘肃、新疆为代表的中西部大田区土壤调理剂市场需求增长潜力巨大。这些地区土壤退化严重,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对土壤调理剂的需求将不断上升。还有就是城市郊区和特色农业发展迅速的地区,如都市农业园区、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等,对土壤调理剂的需求也呈现增长趋势。这些地区对土壤调理剂的质量和效果要求较高,愿意为优质土壤调理剂支付更高的价格。

许一帆也表示,当下国内耕地土壤或多或少都出现了问题,都需要土壤调理剂来调理,这就意味着土壤调理剂的市场不仅仅只是在经济作物上有需求,大田区也有需求。当前大田区的小麦、玉米、花生等作物的土壤因连年重茬种植,化肥的过量使用,土壤板结酸化、土传病害高发现象突出。而且近几年经作物市场逐渐达到近饱和状态,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考虑布局和打开大田区土壤调理类产品的市场。所以国内水稻主产区以及以河南为代表的大田作物市场是土壤调理剂未来增量的蓝海所在。

在许一帆看来,大田区土壤调理剂市场有 3 个突破口:一是近两年粮食价格景气,农户收益提升,农户舍得投入;二是从渠道端来讲,当前的白热化的市场环境使很多经销商需要土壤调理剂这类产品来帮助其扩充利润空间 ;三是高性价比的土壤解决方案能够为农户降低成本。

当然,在大田上推广土壤调理剂并非易事。许一帆透露,推广土壤调理剂和推广特肥的思路一样,没有捷径,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 :首先需要加强资金和人员的投入 ;其次是扎扎实实地把产品示范、观摩推广会做好,让农户眼见为实,提高体验感 ;第三就是强化技术服务,提升农户户满意度 ;第四就是要因地制宜地推出更多高性价比产品,制定出更多定制化的解决方案。

图片
图片

产品趋势是从单一功能到系统解决方案

图片

未来土壤调理剂产品的趋势是什么?

许一帆表示,未来土壤调理剂的产品趋势一定是从单一功能到系统解决方案。一是功能细分与模块化,靶向产品即针对酸化、盐碱、重金属污染开发专用配方,如EDTA 螯合铁调理剂专治南方柑橘黄化病。二是功能叠加,将调理剂与缓控释肥、生物农药复配,提供“土壤健康 + 作物管理”一站式服务。

总之,土壤调理剂这个万亿赛道的爆发是必然,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市场会持续走热,规模会进一步扩大。未来竞争将围绕技术壁垒构建(如专利菌株)、服务模式升级(从卖产品到卖方案)、政策红利捕获(土壤补贴普查)展开。企业一定不能忽视地域差异化的产品适配、陷入同质化价格战。只有有以科技创新为锚点,以场景落地为抓手,方能在万亿蓝海中掘得真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