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了玉米的产量构成,才能找到玉米高产的方法
(黑龙江巨浪农场刘存元总经理向泰博光合考察团介绍玉米滴灌技术应用情况)
玉米的产量构成是指决定玉米最终产量的核心要素及其相互关系,通常可以概括为 “单位面积有效穗数 × 每穗粒数 × 千粒重” 三个关键指标。这三个指标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决定了玉米的产量水平。以下是对各构成要素的详细解析:
一、单位面积有效穗数
单位面积有效穗数是指每公顷(或每亩)土地上能正常结实并贡献产量的玉米穗数量,是构成产量的基础要素。
影响因素:
种植密度
种植密度是决定有效穗数的核心因素。合理的密度能充分利用光能、水分和养分,而过密会导致植株间竞争加剧,出现空秆、小穗等问题;过稀则无法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有效穗数不足。
不同品种对密度的适应性差异较大:紧凑型品种耐密性强(如每亩 4000-6000 株),平展型品种需稀植(如每亩 3000-4000 株)。
土壤肥力、灌溉条件也会影响密度:高肥力地块可适当密植,低肥力地块需降低密度。
空秆率与倒伏率
空秆(不结实的穗)和倒伏(植株倾斜或折断)会直接减少有效穗数。
空秆原因:养分不足(尤其是氮、磷)、光照不足(密度过高或阴雨天气多)、干旱或涝渍等。
倒伏原因:种植过密、茎秆细弱(缺钾或氮肥过多)、风雨灾害、根系发育不良等。
播种质量与出苗率
种子发芽率低、播种深浅不当、病虫害导致缺苗断垄等,会直接减少单位面积株数,进而影响有效穗数。
二、每穗粒数
每穗粒数是指单个有效玉米穗上结有的籽粒数量,是产量构成中波动较大的要素,受品种特性和生长环境共同影响。
构成细节:
每穗粒数 = 每穗行数 × 每行粒数。不同品种的行数差异显著(通常 12-20 行),每行粒数则与穗长、结实率相关。
影响因素:
品种特性
品种的遗传特性决定了穗行数和穗长的潜在能力。例如,部分品种天生穗行数多、穗轴细,籽粒排列紧密,每穗粒数更高。
开花结实期环境条件
授粉受精:玉米雄穗散粉期与雌穗吐丝期是否同步(花期相遇)、天气是否适宜(高温干旱会导致花粉活力下降,阴雨会影响授粉),直接影响结实率。若授粉不良,会出现秃尖(穗顶端无粒)、缺粒现象。
养分供应:灌浆期氮、磷、钾不足会导致籽粒发育受阻,粒数减少。尤其是钾肥,能促进养分向籽粒运输。
水分条件:开花至灌浆期是玉米需水临界期,干旱会导致雌穗发育迟缓、吐丝受阻,涝渍则影响根系吸收功能,均会减少每穗粒数。
植株生长状况
植株早衰(叶片黄化早)、病虫害(如玉米螟蛀穗、大斑病影响光合)会导致养分供应不足,籽粒发育停止,粒数减少。
三、千粒重
千粒重是指 1000 粒玉米籽粒的重量(单位:克),反映了籽粒的饱满度和重量,是产量构成的 “终期体现”,受灌浆期营养积累和环境条件影响最大。
影响因素:
灌浆期长短与强度
玉米灌浆期(从授粉后到籽粒成熟)的长短和光合产物积累效率直接决定千粒重。灌浆期越长、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利于干物质积累),千粒重越高。
养分与水分供应
灌浆期需充足的氮、磷、钾,尤其是磷肥(促进籽粒饱满)和钾肥(提高籽粒品质)。后期脱肥会导致籽粒干瘪、千粒重下降。
水分不足会导致灌浆提前终止(“逼熟”),籽粒不饱满;但水分过多会影响根系呼吸,同样降低千粒重。
收获时间
收获过早,籽粒未充分成熟,含水量高、千粒重低;收获过晚,可能遭遇霜冻或籽粒脱落,导致千粒重下降。通常在籽粒乳线消失、苞叶变黄时收获最佳。
病虫害与逆境胁迫
后期叶部病害(如锈病、大斑病)会破坏叶片光合功能;虫害(如蚜虫吸食汁液)、干旱、低温等胁迫,会减少光合产物向籽粒的运输,降低千粒重。
四、三要素的相互关系与调控
玉米产量三要素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制约:
增加种植密度可能提高有效穗数,但过度密植会导致每穗粒数减少、千粒重下降;
若追求大穗(每穗粒数多),可能需要降低密度,否则易因养分竞争导致空秆;
灌浆期若养分过多偏向籽粒,可能导致茎秆早衰,增加倒伏风险,反影响有效穗数。
因此,高产栽培需通过品种选择(耐密、抗倒、灌浆强)、合理密植、精准水肥管理(尤其是关键生育期)、病虫害防控等措施,协调三要素的平衡,实现 “穗足、粒满、粒重” 的综合优化。
总结
玉米产量 = 单位面积有效穗数 × 每穗粒数 × 千粒重。要实现高产,需在保证足够有效穗数的基础上,通过优化开花结实期和灌浆期的生长条件,提高每穗粒数和千粒重,同时协调三者的关系,避免单一要素过度追求而导致其他要素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