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有害生物的抗药性监测报告发布,这些药剂应停止使用
作者:农化市场十日讯
2023/3/11 11:10:57
1 麦蚜1.1 监测结果1.1.1 荻草谷网蚜监测点分布在北京等11省(直辖市)18县(市、区),监测农药品种5种。监测地区荻草谷网蚜种群对吡虫啉、氟啶虫胺腈、高效氯氰菊酯、啶虫脒为敏感至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分别为0.6~38.0倍、0.8~20.1倍、1.9~13.1倍、2.4~46.0倍);对抗蚜威为敏感至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
监测点分布在北京等11省(直辖市)18县(市、区),监测农药品种5种。监测地区荻草谷网蚜种群对吡虫啉、氟啶虫胺腈、高效氯氰菊酯、啶虫脒为敏感至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分别为0.6~38.0倍、0.8~20.1倍、1.9~13.1倍、2.4~46.0倍);对抗蚜威为敏感至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1.2~3,846倍),其中湖北武汉、北京海淀、河南安阳、安徽庐江种群为高抗(抗性倍数>3,800倍)。与2021年相比,湖北武汉、北京海淀、河南安阳和安徽庐江种群抗性快速上升。监测点分布在北京等11省(直辖市)16县(市、区),监测农药品种5种。监测地区禾谷缢管蚜种群对高效氯氰菊酯为敏感至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0.1~125.0倍),其中安徽宿州种群为高抗;对吡虫啉、氟啶虫胺腈为敏感至低水平抗性(抗性倍数分别为0.2~5.1倍、0.3~6.7倍),其中陕西咸阳、安徽合肥、庐江种群为低抗;对啶虫脒、抗蚜威敏感(抗性倍数<5倍)。与2021年相比,安徽宿州种群对高效氯氰菊酯的抗性快速上升,其他抗性倍数无显著变化。对于麦蚜产生中等水平以上抗药性的地区,要严格限制使用含有吡虫啉的拌种剂或包衣剂,轮换使用含有噻虫嗪、噻虫胺、辛硫磷的拌种剂或包衣剂;湖北、北京、河南、安徽等高抗地区应停止使用啶虫脒、抗蚜威,陕西、河北、山东、甘肃等中抗地区要严格限制氟啶虫胺腈、抗蚜威、高效氯氰菊酯、啶虫脒等药剂的使用次数,每种药剂每季小麦限用1次,做好轮换使用。此外,各地要加强抗药性监测工作,做好合理用药和防控技术指导,延缓抗药性发展。从江苏等4省72县(市、区)采集的稻桩或小麦病穗上分离得到小麦赤霉病菌菌株12,447株,全部用于抗性检测(用于丙硫菌唑检测的为1,103株),监测农药品种5种。监测地区小麦赤霉病病菌对多菌灵的抗性菌株占比13.5%,其中江苏种群抗性菌株占比最高(31.3%)、以中抗为主,安徽等部分种群抗性菌株占比超过20%;对戊唑醇抗性菌株占比1.6%(为江苏、湖北菌株);对丙硫菌唑抗性菌株占比1.1%(为江苏菌株);对咪鲜胺抗性菌株占比0.2%(为湖北、江苏、安徽菌株);未检测到氰烯菌酯抗性菌株。与2021年相比,河南多地菌株对多菌灵的抗性上升较快,呈扩散蔓延趋势。江苏、安徽等省份抗性普遍发生,要停止使用多菌灵及其复配药剂;各地要轮换使用氰烯菌酯、氟唑菌酰羟胺、丙硫菌唑、戊唑醇、咪鲜胺等作用机理不同的药剂,每种药剂每季小麦限用1次。此外,在使用三唑类药剂时,要保证足够的用量(按照农药标签使用,戊唑醇有效成分用量≥8克/亩),减轻毒素污染,延缓抗药性发展。从河北等8省20县(市、区)麦田中共采集节节麦种群99个,监测农药品种1种。监测地区节节麦种群对甲基二磺隆为敏感至中等水平抗性(抗性指数1.0~8.5倍),抗性种群占比96.0%,抗性普遍发生,其中河南、江苏、山东、陕西、河北等地部分种群为中抗,累计占比38.4%。与2021年相比,对甲基二磺隆的抗性种群占比上升。从河北等8省16县(市、区)麦田中共采集雀麦种群104个,监测农药品种1种。监测地区雀麦种群对啶磺草胺为敏感至高水平抗性(抗性指数1.0~54.8倍),抗性种群占比39.4%,其中河北新乐、山东沾化等地部分种群为高抗(抗性指数27.1~54.8倍),累计占比3.8%。与2021年相比,对啶磺草胺的抗性种群占比上升。从安徽等3省8县(市、区)麦田中共采集菵草种群36个,监测农药品种2种。监测地区菵草种群对炔草酯为低至高水平抗性(抗性指数1.5~46.3倍),抗性种群占比100.0%、全部产生抗性,其中湖北、江苏等地部分种群为高抗(抗性指数10.7~46.3倍);对甲基二磺隆为敏感至高水平抗性(抗性指数1.0~12.4倍),抗性种群占比63.9%、抗性普遍发生,其中江苏部分种群为高抗(抗性指数10.4~12.4倍)。与2021年相比,对炔草酯和甲基二磺隆的抗性继续升高,各地要高度重视,做好防治指导。从河南、江苏等2省9县(市、区)麦田中共采集多花黑麦草种群39个,监测农药品种2种。监测地区多花黑麦草种群对炔草酯为中等至高水平抗性(抗性指数4.5~112.9倍),抗性种群占比100.0%,抗性发生非常严重;对甲基二磺隆为敏感至高水平抗性(抗性指数1.0~95.8倍),抗性种群占比76.9%,抗性普遍发生,其中河南部分种群为高抗(抗性指数11.9~95.8倍)。与2021年相比,对炔草酯和甲基二磺隆的抗性种群占比显著升高,各地要高度重视,做好防治指导。麦田杂草防控要采取冬前化除、“封”“杀”结合的策略,压低杂草发生基数,减轻春季茎叶处理防控压力。河南、山东、河北、湖北、安徽、陕西、江苏等省份高抗地区要停止使用炔草酯、甲基二磺隆、啶磺草胺等药剂;中、低抗地区要在物理、农业等控草措施的基础上,严格限制炔草酯、甲基二磺隆、啶磺草胺等药剂使用次数,每种药剂每季小麦限用1次;各地要轮换或混配使用其他作用机理不同的药剂,延缓抗药性发展。针对麦田杂草严峻的抗药性发生发展形势,各地植保机构要进一步强化抗药性监测工作,采取有力措施持续做好综合防控与合理用药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