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农业强国下我国农药业发展的思考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党中央着眼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的战略部署。
建设农业强国下我国农药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 建设农业强国将给我国农药业带来新机遇。
农药业在建设农业强国中地位重要,责任重大。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离不开农药的坚强支撑,农药作为保驾护航农业丰收的重要手段,已成为农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一种特殊的农业生产资料,它在防灾、救灾、保障农业丰收等方面的贡献不可低估。有专家估计,如果停止使用农药,世界农产品产量将大幅度下降(如水稻25%~30%、蔬菜40%~50%、果品35%、糖料35%~40%),农药是保障农业丰收的重要物质,是保证农业强国建设的基础,在今后农业强国下的相当长的时期,农药仍会发挥它的中坚作用。因此,农药业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推动我国农业发展、促进国家粮食安全的保护神。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将为我国农药业发展带来难得的历史机遇。
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这一重大利好的鼓舞下,我国农药业将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时期。进入2023年以来,农药业发展进入了信心提振看好未来的新阶段。据笔者调研的国内55家农药企业的情况来看,有45家农药企业对今年农药发展的信心很足,对农药市场前景及企业收入增长持有乐观态度,大家普遍认为,建设农业强国将会带动农药业增长和市场供需增加,农药景气度将会不断提升,农药企业发展将会保持良好的势头,预计今年上半年农药销售将好于往年同期。
(二) 建设农业强国也给我国农药业带来挑战。
长期以来,我国农药业一直面临大而不强,加上行业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难以适应建设农业强国的新要求。如我国农药业规模、结构、工艺、品种、质量、剂型等方面的不足已经严重影响到我国农药业的高质量发展。
一是农药产品结构亟待优化,高端、绿色农药比重较低,缺乏品牌力。建设农业强国必然要求农药业走向结构高端化、品牌化、绿色化。虽然近年来,我国农药产品结构得到了很大改善,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药的产品结构依然存在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高端、绿色产品不足,品牌力低下。有些品种的质量或数量不能满足需求,制剂总体还是比较落后,不能满足未来农业生产与环境友好的高端需求。另外,有些农药产品缺乏品牌的培育,导致我国农药市场虽然品牌众多,但是品牌的含金量不高,多数国产品牌局限于地域性的市场竞争,不能与国际著名品牌相抗衡,缺乏一定的市场竞争能力。
二是创新能力不足,创制新品数量偏少。建设农业强国必然要求农药科技创新走在前面,我国农药创制品种极少,大部分都是仿制品种。虽然我国许多农药研发机构经过多年的建设已经初具规模,为我国农药由仿制向创制转变打下了基础,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此外由于受财力等因素影响,我国农药行业在新品研发投入上严重不足,加上企业高层次科技人才不足,开发新品种的难度非常大。总体来看,农药行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尤其是自主创新能力离农业强国的要求还有不小的差距。
三是企业规模不经济。建设农业强国必然要求农药业向规模要效益,最终走向规模经济发展新阶段。然而,我国大部分农药企业规模较小,集约经营能力差,竞争能力不强。目前,我国农药原药生产企业近600多家,但2000吨/年以上规模原药生产厂家不足200家,产量达到1万吨以上的更少;产品同质化严重,有的同一个产品有十几家、甚至是几十家企业生产,带来生产能力、产量严重过剩,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效益和行业的发展。
四是知识产权问题突出。建设农业强国必然要求农药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大力加强农药业自主知识产权保护迫在眉睫。而我国农药企业投入少、研发技术力量薄弱,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在新开发农药费用高、困难大的情况下,农药业的知识产权问题也不断出现。如我国专利对产品保护的同时,对生产工艺基本上没有保护,一旦某品种专利或行政保护到期,就会出现一哄而上、残酷竞争的局面。由于知识产权问题,我国农药企业与国外相比,开发能力不足、产品质量波动较大,限制了我国农药产品的应用范围和层次的提高。
五是全国统一大市场、公平竞争氛围还未形成,市场秩序不规范,标签和质量问题较为突出。农药市场混乱、傍品牌、傍名牌、假冒伪劣等产品屡禁不止等,给建设农业强国带来了很大威胁。无证生产,标签不规范,农药竞争无序,以致一品多名、一证多用、乱加成分
现象愈演愈烈,这与我国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农业强国格格不入。此外,农药使用不合理,作物药害和农药残留超标问题时有发生,将严重影响我国农药业助力农业强国作用的进一步发挥。
关于建设农业强国下我国农药业发展的思考
笔者认为,农药业的发展必须服从并服务于建设农业强国目标,必须围绕强字做文章,实现由大向强、靠新出强。建设农业强国下我国农药业必须向绿、新、强、牌转变。
一是必须坚持一个“绿”字,加快传统产品向绿色产品转变。生态农业、绿色农业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应有之义。农药业要服务于生态农业、绿色农业的发展,加快由传统农药向绿色农药转变的步伐,适应绿色农业发展的大趋势。多年来,我国一些农药生产企业因个别品种利润比较高、销路好,所以试图继续分享和占领已有市场,出于风险考虑和传统生产观念,并不愿或不急于转产。随着“双碳”目标的推进、社会环保意识增强,食品安全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已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因此,研制和应用低毒高效农药已成为人们生产和生活的迫切需要。随着无公害生态农业的迅速发展,尤其是高毒高残留农药对环境的污染愈来愈被人们普遍关注,农民对高效、低毒、无公害新品种农药需求不断增加;各种微生物农药、植物源农药的需求量将有新的上升。为此,农药企业应抓紧调整产品结构,围绕绿色农业来更新换代农药产品。
二是必须坚持一个“新”字,加快传统仿制向自主创新转变。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视察时强调:要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搭建创新服务平台,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努力实现优势领域、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尽管目前我国农药创新能力已经有了很大提高,并已有多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药新品种,但大部分农药生产企业,由于规模较小、竞争激烈、利润低,对技术创新的投入并不充足,大都靠仿制,个别企业甚至根本没有创新能力,只有等一些产品专利期过后,才能拿来按图索骥。我国农药新品种创新基本依赖科研院所,造成技术和生产脱节。农药生产企业一方面应继续与科研单位联合,另一方面要重视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加大投入,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符合市场需求的新品种,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全行业要加快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药新品种的步伐,尤其是推出方便、高效、安全、实用的新剂型。
三是必须坚持一个“强”字,推动农药工业由大向强转变。面对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新要求、新挑战,亟须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加速大企业集团的发展和壮大,发挥资源优势,提高竞争能力,推动农药工业由大向强发展。首先要按照农药工业“十四五”规划的安排,进一步强化资源合理配置,促进企业间的联合重组,实现农药工业的规模经济,最终让农药大国走向农药强国。要想在国际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就必须在结构调整和升级过程中,以市场为导向,以整个区域乃至于全国的资源配置为出发点,逐步实现农药工业的规模经济,组建大企业集团,形成强有力的联合舰队。为此,按照农药工业“十四五”规划要求,促进企业走重组、兼并、联合之路,使生产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彻底改变目前我国农药工业“大而不强”的状况。
四是必须坚持一个“牌”字,推动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给我国农药工业发展提出了正确的方向和前进的指南。长期以来,我国农药业就有缺乏自主品牌之痛。由于我国农药在国际市场上没有自己的品牌,出口靠代工,只能赚些小利,品牌的缺失是我国农药在国际市场上的一个重要症结,如草甘膦是我国出口量最大的农药品种,约占全球产量的50%以上,但其主要是贴牌出口,价格低的惊人,但外国农药厂家却利用自己的品牌获得很大的收益。当然,解决的办法在于品牌的打造,让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由于我国农药企业长期缺乏品牌意识和市场意识,忽视了在国际市场上树立自己的农药品牌和市场网络的建设与维护。很多农药企业还没有树立品牌意识或没有打造品牌的具体措施,品牌影响力弱是国产农药普遍的问题,缺乏核心技术以及品牌运作的不成熟使得国内品牌在新一轮竞争中面临挑战。长期以来,国内农药企业品牌的经营与管理方式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在市场竞争中,我国农药企业仍靠一味降价而不注重品牌成长与保护,更谈不上对品牌的开发利用。就国内农药打造品牌的实际来看,品牌宣传的投入不足,同时品牌分散、多品牌现象严重,消弱了品牌打造的力度。因此,我国农药企业要集中精力、人力和财力培育、保护和开发好具有竞争力的主导品牌。当前国内外农药市场正在进行新一轮洗牌,我国农药企业应该抓住这次机会,通过市场对自己的品牌进行一次筛选,把资金、技术向真正具有竞争力的品牌集中。此外,必须坚决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傍品牌和假冒伪劣产品等市场乱象,建设规范有序、公平竞争的全国统一的农药大市场,进一步净化我国农药生产流通的市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