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滩近16亿农药市场,氟吡菌酰胺仿制时代开启,这些企业已布局!

作者:羟基挂苯环 2025/10/17 9:59:32
氟吡菌酰胺(Fluopyram)是一种新型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SDHI)类杀菌杀线虫剂,由德国拜耳作物科学公司开发。其化学名称为N-{2-[3-氯-5-(三氟甲基)吡啶-2-基]乙基}-2-(三氟甲基)苯甲酰胺,分子式为C16H11ClF6N2O,CAS号为658066-35-4。该化合物通过阻碍呼吸链中琥珀酸脱氢酶的电子转移而抑制线虫和病原菌线粒体呼吸,从而有效控制致病菌的生长和繁殖。氟吡菌酰胺
氟吡菌酰胺(Fluopyram)是一种新型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SDHI)类杀菌杀线虫剂,由德国拜耳作物科学公司开发。其化学名称为N-{2-[3-氯-5-(三氟甲基)吡啶-2-基]乙基}-2-(三氟甲基)苯甲酰胺,分子式为C16H11ClF6N2O,CAS号为658066-35-4。

该化合物通过阻碍呼吸链中琥珀酸脱氢酶的电子转移而抑制线虫和病原菌线粒体呼吸,从而有效控制致病菌的生长和繁殖。氟吡菌酰胺对多种作物病害表现出卓越的防治效果,特别是对线虫和真菌病害有较高的生物活性。

01



专利情况

氟吡菌酰胺的核心化合物专利已于2023年8月到期(化合物专利:授权公告号:CN1319946C,申请日期:2003年8月8日),这为全球仿制企业带来了市场机遇。然而,除了核心化合物专利外,拜耳还拥有关于氟吡菌酰胺混配产品的多项专利,这些专利在2025-2031年期间仍然有效。特别是拜耳拥有的氟吡菌酰胺作为杀线虫剂用途的专利(线虫用途专利:授权公告号:CN101686679B,申请日期:2008年4月11日),其保护期截止于2028年4月11日。这意味着在2028年之前,未经专利权人或拜耳许可,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为生产经营目的将氟吡菌酰胺用作杀线虫剂,不得制造、使用、许诺销售、销售或进口氟吡菌酰胺作为杀线虫剂的产品。

02



制剂应用

氟吡菌酰胺的应用范围极为广泛,目前已登记用于70多种作物,包括葡萄、梨树、香蕉、苹果、核果类、花卉、草坪、烟草、黄瓜、番茄等蔬菜及大田作物。其主要防治对象包括斑点落叶病、叶斑病、灰霉病、白粉病、菌核病、早疫病等真菌病害,同时在多种作物上对根结线虫、根腐线虫、腐烂茎线虫等线虫病害也有显著防治效果。氟吡菌酰胺因其高效、广谱、低毒的特性,被视为一种绿色环保的农药产品,特别适用于优质、绿色蔬菜生产。

从产品类型来看,氟吡菌酰胺主要分为纯度41.7%和纯度96%两种规格,其中96%纯度主要用作原药,41.7%纯度通常用于制剂生产。根据应用领域划分,氟吡菌酰胺主要应用于水果、水稻和其他作物领域。近年来,随着全球对食品安全和环境保护要求的提高,氟吡菌酰胺的市场需求持续增长,预计到2030年全球市场规模将达到可观水平。

03



市场情况

拜耳公司作为氟吡菌酰胺的原研企业,长期以来主导着全球氟吡菌酰胺原药和市场。自2012年上市以来,拜耳联合巴斯夫等多家企业共同参与氟吡菌酰胺的全球市场开发,迄今已在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登记和上市。氟吡菌酰胺在上市第3年销售额便已过亿美元,10年内蹿升为全球领先杀菌剂,到2021年全球销售额达到1.89亿美元。拜耳曾预测,氟吡菌酰胺年销售峰值将达到2亿欧元。

在中国市场,2024年7月11日,内蒙古莱科作物保护有限公司的96%氟吡菌酰胺原药正式获得登记(登记证号暂未公开),这是氟吡菌酰胺在中国除原研企业拜耳外、由国内农药企业申请登记并获批的首张原药登记证。这表明随着核心专利到期,国内企业开始进入氟吡菌酰胺原药生产领域。

04



原药登记及制剂登记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氟吡菌酰胺原料登记厂家已达10家,分别为沾化国昌精细化工、陕西诺正、内蒙古永太、到焱化工、南通泰禾、拜耳股份公司、兴柏(沧州渤海新区)、山东滨农、内蒙古莱科、利民化学。制剂登记类型丰富,其中悬浮剂登记企业有19家,像山东宇润化工有限公司、山东垄喜植物保护有限公司等;颗粒剂登记企业有6家,例如湖南泽丰农化有限公司、陕西标正作物科学有限公司等;水乳剂登记企业有1家,即青岛星牌作物科学有限公司;水分散粒剂登记企业有1家,为安徽远景作物保护有限公司。原药制剂同时布局的企业有山东滨农、南通泰禾、拜耳。

05



国内产业化工艺路线

路线一:还原氰基法(需要高压氢化或硼氢化钠还原)

9b235d5022658f0e9c39e9b34bcbbfe4.jpg

路线一涉及加氢或硼氢化钠,目前国内主流路线。

路线二:羟甲基化路线

2b6b72ff5e811071b55468e79b56b169.jpg

路线二为新工艺路线,避免了路线一加氢及硼氢化钠工艺,原材料成本低,极具优势,收率高。工艺操作简单,无特殊、危险工艺适合工业化生产,据悉目前已经成熟,并完成中试。

06



原药布局企业


图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