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蒜上市,高低价差显著,后市承压不确定性大
6 月初,同样是新蒜上市,山东金乡杂交红蒜大混级 2.70— 2.80 元 / 斤,河南大混级蒜 2.50—2.80 元 / 斤,江苏邳州 6.5cm 净蒜达 4.28 元 / 斤左右。 价差超 1.50 元 / 斤 ! 为什么出现这种冰火两重天的现象? 新蒜陆续上市,供应量增大,后市行情又将如何?
产区差异造就价格分化
中国蔬菜协会数据显示,大蒜种植面积在 10 万亩以上的主产区共有 20 个,包括山东省金乡县、 兰陵县等 7 地,河南省杞县、开封祥符区等 7 地, 江苏省大丰区等 4 地,以及四川省彭州市和河北 省大名县。
各产区大蒜上市时间与品种差异是导致价格 分化的重要原因。
金乡作为全国重要的大蒜产区,普通蒜在 5 月集中上市,由于供应量巨大,市场竞争激烈,价 格承压走低 ;江苏邳州则以优质大蒜闻名,其批 量收获时间集中在 6 月初,相对较晚的上市时间 使得市场供应量有限,物以稀为贵,价格自然居高 不下;河南产区由于混种早熟品种,上市时间与其 他产区形成错峰,市场供应节奏更为平稳,价格 也因此保持相对稳定。
各主产区大蒜种植品种也有所不同。山东金 乡县、济南莱芜区、河南杞县、中牟县以种植杂 交红蒜为主;山东兰陵县种植以四六瓣白蒜为主, 小射阳、小红皮为辅 ;江苏邳州主要以种植杂交 红蒜和白蒜为主,农户管理精细。
供需变化主导价格波动
从供需层面来看,市场供需关系的变化是大 蒜价格波动的核心驱动力。
供应达到近五年最高水平
据统计,目前全球大蒜产量约为 3000 万吨, 其中我国生产的大蒜占到了 70% 以上。
我国大蒜总产量自 2017 年突破 2000 万吨 达到 2215.7万吨,此后年产量基本保持较高水平 (2200 万吨上下)。
农业农村部大蒜市场分析预警团队的数据 显示,2025 年预计中国大蒜种植面积将达到 1188 万亩,较上一年度有所增长,产量方面与种植面积 的增长趋势保持一致。卓创资讯数据显示,2025 年北方蒜区(山东、河南、河北、江苏、安徽)夏 收大蒜种植面积 709.80 万亩,同比增加 9.03% ; 总产量 924.55 万吨,同比增加 21.37%。面积、产 量达到近五年以来最高水平。
主要是 2023 年、2024 年连续两年大蒜种植 户售价处于历史平均水平之上,净利润亦达到近 五年以来的最高、次高水平,丰厚收益增强种植 户的扩种意愿。
同时,库存因素也对新蒜价格产生了重要影响。截至 4 月底,全国冷库仍存有 40 万吨旧蒜, 为了尽快腾出冷库空间,旧蒜持有者不得不采取 低价抛售策略,这无疑给新蒜价格带来了更大的 下行压力。
出口下降,需求减弱
大蒜需求主要涵盖国内直接食用消费需求、 出口市场需求以及作为原料的消耗需求。
今年上半年,东南亚市场对大蒜的需求明显 减弱,原本面向出口的普通大蒜大量回流国内市 场,进一步加剧了国内市场的竞争。虽然 4 月鲜 蒜出口量同比增长 16.29%,但这主要是东南亚采 购商为应对新蒜上市前的供应缺口而进行的提前备货。
实际上,4 月鲜蒜出口量环比下降 3.37%,出 口价格同比下跌 12.4%,这些数据充分表明市场 需求并未出现实质性改善。
“蒜周期”的规律与挑战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大蒜产业已形成相对稳 定的产销格局,生产与消费基本保持平衡,种植 区域集中,市场格局稳定。
由于大蒜具有耐储存的特性,其交易往往跨 越不同时期,并形成了独特的“蒜周期”—价 格波动大致呈现三年一小周期、六年一大周期的 循环特征。不过,也有业内人士指出,随着国内 大蒜市场的不断完善与成熟,“蒜周期”有望像已 经取得突破的“猪周期”一样,打破价格循环的 固有模式。
回顾近几年大蒜价格走势,波动特征明显。 2024 年,大蒜价格年初与年末基本持平,但在 3 月和 9 月出现两次价格高峰,6 月则跌至谷底; 2023 年,大蒜价格年初低开,3 月开始大幅上涨, 至 9 月达到阶段性高点,随后稳步上升,年末创 下全年价格新高。这两年间,大蒜最低价与最高 价之间的差距高达 3 倍。
尽管每年大蒜价格走势各有不同,但 3 月、 6 月和 9 月这三个时间节点的价格变化却呈现出 一定的规律性。我国出口大蒜中约 30% 销往印 尼,而印尼通常会在 3 月前公布当年的大蒜进口 配额,这对国际市场价格产生重要影响 ;6 月正 值鲜蒜市场交易尾声,露天存储的大蒜最多只能 存放至 9 月,因此 6 月的价格波动主要受产量因 素影响;9 月后,大蒜必须全部转入恒温库存储, 此时市场价格更多受到消费需求变化的影响。
综上所述,大蒜市场受到产区 差异、供需变化、库存压力、国际市 场政策以及存储条件等诸多复杂因 素的综合影响,使得行情预测变得 异常困难。即便是经验丰富的从业 者,也难以准确预判大蒜价格走势, 用“赌”来形容大蒜市场行情似乎更 为贴切。
对于普通蒜农而言,市场短期 内的剧烈波动并不一定能转化为实 际收益。在缺乏有效市场信息和风 险应对手段的情况下,蒜农往往在价 格波动中处于被动地位。如何帮助 蒜农更好地应对市场风险,稳定收 益,将是未来我国大蒜产业发展需 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而作为农资从业者,我们肩负着 更为深远的责任。帮助种植户攻克 重茬难题、实现作物增产,不仅是提 升种植效率的技术命题,更是夯实 蒜农抗风险能力的重要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