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云飞科技周国涛:15年深耕,让高科技的智慧农业真正“落地生根”!
周国涛先生简介: 河南云飞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创始人、总经理; 中国农业技术推广协会农业绿色种植与土壤改良分会副会长; 中国农业机械工业协会绿色防控技术装备分会副会长; 国家物理防治科技创新联盟副理事长; 河南省农学会智慧农业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农业信息技术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一、基于什么样的背景和初衷,您创业进入智慧农业领域?
周国涛:到2022年,是我创建云飞科技的第十五年。其实刚创建云飞科技的时候,国内基本还没有“智慧农业”这个概念,而当时创建云飞科技的初衷也很简单。
作为一名70后,我从小吃的菜就是老家地里妈妈种的菜,不打农药不施化肥,黄瓜和番茄从菜园里摘下来不用洗就可以吃,而且口感非常好。工作以后,虽然每个超市里都能买到黄瓜和番茄,但再也不是小时候的味道了。
虽然是一件小事,却让我萌生了做农业的念头,我希望可以通过新技术实现农产品的绿色种植,也让孩子们也能吃上放心可口的蔬菜,再加上当时中央的各类文件都开始聚焦三农,让我意识到农业行业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所以毅然就辞去了在事业单位的工作,下海到郑州创业。
云飞科技成立之初,是以生产杀虫灯产品为主,而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农业逐渐进入了4.0时代,云飞科技也从一家只做硬件的生产型企业,慢慢向软硬件兼并开发的高新技术型技术企业进行过渡,逐步发展成为以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遥感为核心技术的智慧农业数字化解决方案平台。
二、从2007年-2022年,15年的发展,云飞科技经历了哪些关键的发展阶段,如何一步步布局和完善智慧植保与智慧农业服务?
周国涛:我们企业15年的发展,经历了两次重要转型。
创业之初,公司以传统植保仪器设备生产、销售为主,纵向带动土壤、气象等数十种仪器设备的发展。这个时期的积累,为企业奠定了一定基础的市场积累。
2012年,云飞科技开始将物联网技术融入传统仪器设备中,实现植保设备运行的自动控制,运行状况的远程维护。产品技术的升级,提升了我们产品的利润空间,丰富了企业的产品品类,推动我们企业可以服务更多的客户。这是我们的第一次转型。
2018年开始,企业开始深度开展对外技术合作,尤其是先进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引进、开发和应用,我们通过识别算法、模型训练,提升病虫害识别监测精度;物联网技术的深度应用,实现了我们田间植保信息的自动获取、智能处理,推动田间植保管理的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
2018年以来,田间病虫害监测预警防控技术和业务,逐渐成为我们企业的核心技术和主营业务。目前,我们正在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病虫害监测预警系统,综合天基、空基和地基观测的协同感知,实现农业信息的高精度、多尺度、立体化、时空连续获取,多维打造服务、技术、业务生态,这是云飞的第二次转型。
深耕智慧植保15年,云飞已经构建起了涵盖农田、茶园、果园、蔬菜等作物的标准化病虫害监测预警与防控解决方案。下一个发展阶段,将着力通过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创新应用,打造农业AI大脑,建立病虫害预警模型库,实现从智能监测到智能预警到智能防控,构建生态闭环。
三、作为国内病虫害监测预警与防控的先行者,您认为农业植保存在哪些痛点难点,智慧植保在智慧农业及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怎样的关键作用?
周国涛:当前,我国农业领域植保工作开展存在着三点突出的问题:第一是病虫重发多发频发,给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的损失;第二是测报技术人员少,植保工作开展不到位;第三是监测手段落后,难以支撑和适应现代病虫害防控工作的实际需要。
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借助当前先进的智慧植保系统来推动,充分发挥大数据在监测预警、智能分析、信息服务等方面的作用,提高重大病虫害监测预警和防控服务能力,推动田间植保管理走向监测、预警、防控技术闭环、业务闭环的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发展、应用,实现植物保护政府决策科学化、防控治理精准化、公共服务高效化,帮助植保部门更好的贯彻预防为主,源头控制,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让我国农业的绿色发展之路落到实处。
四、您认为,做好智慧植保的核心关键点是什么?15年沉淀,云飞科技在智慧植保领域构建了怎样的核心竞争力?
周国涛:农业病虫害的防治是农业工作的重中之重,应用大数据开展农业病虫害防治,是智慧植保的一个典型特征,在智慧植保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应用就是打造一个农业AI大脑。这个大脑集智能感知、智能预警、智能决策等功能为一体,对作物实施远程监测与诊断,提供智能化、自动化管理决策,协助种植者采取正确科学的方法防治病虫害。
目前云飞正在构建这个农业AI大脑,其中在虫情监测领域,数据库虫害图像多达300多万张,已经可以实现对187种农业害虫的自动识别,其中重点害虫识别率达到了86.18%。并且基于这些海量大数据进行分析,实现了对害虫迁飞规律的预测、害虫高发期的预测,通过对害虫发生的提前预警,从而做到精准防控、绿色防控,打造生态闭环,助力农业绿色发展。
五、很多人认为智慧农业概念性比较大,落地难,对此,您怎么看?如何让智慧农业真正实现在农业生产中的核心价值?
周国涛:出现这个问题最根本的原因其实在于很多做智慧农业的企业不懂农业,现在很多的智慧农业企业聚集非常多的人才,有物联网的、有人工智能的等等,但很少有真正懂农业的。虽然设计的很多产品在理论上是非常好的,在实验室也是行得通的,但是如果放到实际的生产中,让生产基地来使用的话,他们感觉非常不方便,操作非常麻烦,而且作用也不大。即使有些基地使用了智慧农业的一些产品,通常只是一开始试试,最后就成了摆设。
河南浚县
高标准农田灾后重建项目卫溪科技监测园
所以,智慧农业这样高科技的东西,真正想要落地,首先必须要“接地气”才行,否则只能是雾里看花,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上,永远走不到一起来。
就拿云飞科技做的虫情监测预警这一块来说,如果单看数据,我们可以识别将近两百种害虫,而且识别率也不错。但这个功能对种植者没有太大作用。
种植者并不关心数据,种植者关心的是如何可以有效防治病虫害,从而实现增产增收。
所以我们现在做的就是把我们虫情测报系统和防治系统进行联动,当测报系统发现田地某种害虫有大面积发生趋势,防治系统就可以在害虫活跃的时间段自动启动进行杀虫。这种高效的防治方式种植者是非常青睐的,因为可以真正帮助种植者降低劳作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增加粮食产量。
六、云飞科技未来几年的目标和规划,如何在智慧农业尤其是智慧植保板块深耕,助力乡村振兴?
周国涛:未来几年,云飞科技主要会在以下三个方向对智慧植保进行深耕:
首先,构建不同作物的病虫害监测预警与防控解决方案。目前整个行业,无论旱田作物还是水田作物,无论是粮食作物还是经济作物,基本上都是统一的一套解决方案,但不同作物无论是生长环境、生长周期、病虫害信息等都截然不同。所以云飞科技将构建不同作物的病虫害监测预警与防控解决方案,通过对虫情、病情、气象、长势等信息的实时采集,实现对不同作物病虫害发生和发展的精准预测、预报,为防控方案的有效制定提供客观科学的数据支撑。
其次,构建农业AI大脑。目前云飞的农业AI大脑已经实现了对虫情、病情、墒情、苗情等数据的智能感知,虫情的智能预警、智能决策也已经开始应用。未来整个农业AI大脑构建完成以后,各级用户不仅可以像现在实时查询田间数据,同时可联合作物管理知识、作物图库、灾害指标等模块,对作物实施远程监测与诊断,提供智能化、自动化管理决策。
最后,探索虫害生态防控新技术。目前常见的虫害防控方式,无论是农药还是杀虫灯都是无差别的杀伤害虫和天敌,严重破坏了农业生物链。目前云飞科技已经研发了基于灯光干扰技术的新型绿色防控产品防蛾灯,这种防控方式驱虫而不杀虫,可以有效的保护生态环境,并且在茶园中得到很好的示范应用。未来云飞将继续研究昆虫的各种习性,探索虫害生态防控新技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本文刊载在《商业·农资与市场》2022年10月期刊“读懂大家”专栏,转载请注明作者、来源和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