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增27个!全国智慧农业领域新农科专业布点建设增至150个
4月22日,教育部正式公布了2024年度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根据审批结果,全国高校共新增本科专业点1839个,调整学位授予门类或修业年限的专业点157个,同时对专业结构进行了大规模优化,共停招专业点2220个,撤销专业点1428个。这些新设、调整和优化的专业点,将被纳入相关高校2025年本科招生计划。
农业农村部此前发布通知,提出要积极推进数字农业领域高素质专业人才的培养,深化本科专业供给侧改革。早在2022年8月,教育部办公厅便印发了《新农科人才培养引导性专业指南》,明确鼓励涉农高校加快建设智慧农业、农业智能装备工程等智慧农业领域的新农科专业,着力培养智慧农业领域相关人才。
据统计,今年智慧农业领域的新农科专业布局进一步扩展。中山大学、广西大学等12所高校获批智慧农业专业;山东农业大学、佳木斯大学等4所高校获批农业智能装备工程专业;扬州大学获批智慧牧业科学与工程专业;吉林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4所高校获批生物育种科学专业;东北农业大学、信阳农林学院等4所高校获批生物育种技术专业;长春大学和信阳农林学院共2所高校获批农林智能装备工程专业。
据农业科技侠的统计,截至目前,全国智慧农业领域新农科专业布局情况如下:
智慧农业专业共计64个,今年新增12个;
农业智能装备工程专业共计24个,今年新增4个;
智慧牧业科学与工程专业共计16个,今年新增1个;
智慧林业专业共计14个,今年无新增;
生物育种科学专业共计22个,今年新增4个;
生物育种技术专业共计7个,今年新增4个;
农林智能装备工程专业共计3个,今年新增2个。
综上,智慧农业领域新农科专业共布点建设150个,其中今年新增27个专业点,彰显了我国高等教育在智慧农业人才培养方面的持续发力和优化布局。
具体统计数据如下。
本轮高校本科专业调整与新设,尤其是在智慧农业领域的布局,体现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对农业现代化转型和国家战略需求的高度响应。新增的27个智慧农业相关新农科专业点,覆盖了从智慧农业、农业智能装备到生物育种、智慧牧业等多个方向,标志着我国正加快构建以智能技术为核心的新型农业人才培养体系。这种结构性的专业优化,不仅是对传统农业专业的升级,更是顺应了农业“机器换人”和“数字赋能”趋势的教育供给侧改革。
在宏观层面,这一调整有助于推进农业科技进步与人才培养同步演进,为我国粮食安全、生态农业、高质量发展等核心战略目标提供智力和技术支撑。特别是在智能化、精准化、绿色化生产逐步成为农业主流模式的背景下,亟需大量具备复合型技能的专业人才。而新设专业点的增加,正是通过高校教育前移布局,提升教育对行业变革的适配力与前瞻性。
从教育本身来看,此轮专业调整亦是高等教育对“新工科”“新农科”建设理念的深度实践。通过打破传统学科边界,推动农学与人工智能、工程技术、生物科学等多学科融合,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并精通智能技术的新型人才,为未来农业科技创新和农村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
此外,区域分布上的专业扩展,也有助于促进教育资源均衡,支持中西部和涉农高校提升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的能力。整体来看,这不仅是一次教育层面的结构优化,更是一项立足未来、服务国家战略的系统性调整,释放出智慧农业教育和科技融合持续深化的积极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