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粮穗期病虫总体呈中等至偏重发生态势,这些产品被推荐

作者:江苏省植物保护植物检疫站 2025/8/20 11:36:26
水稻、玉米等秋粮穗期是产量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防病虫夺丰收最为关键的时期,综合分析当前田间病虫情、品种抗性与生育进程、气象条件等因素,预计今年秋粮穗期病虫总体呈中等至偏重发生态势。一、发生趋势分析当前粳稻大面积处于孕穗期(杂交稻进入破口抽穗期),玉米处于抽雄吐丝至灌浆初期。8月下旬粳稻将逐步进入破口抽穗期,夏玉米将大面积进入灌浆期。预计秋粮穗期以稻瘟病、水稻纹枯病、稻纵卷叶螟、玉米南方锈病等为主的

水稻、玉米等秋粮穗期是产量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防病虫夺丰收最为关键的时期,综合分析当前田间病虫情、品种抗性与生育进程、气象条件等因素,预计今年秋粮穗期病虫总体呈中等至偏重发生态势。

一、发生趋势分析

当前粳稻大面积处于孕穗期(杂交稻进入破口抽穗期),玉米处于抽雄吐丝至灌浆初期。8月下旬粳稻将逐步进入破口抽穗期,夏玉米将大面积进入灌浆期。预计秋粮穗期以稻瘟病、水稻纹枯病、稻纵卷叶螟、玉米南方锈病等为主的重大病虫总体呈中等至偏重发生趋势。其中,穗稻瘟在感病品种上偏重流行风险大,稻纹枯病偏重发生,稻曲病中等发生,细菌性病害偏轻、淮北老病区有偏重流行风险,稻纵卷叶螟在沿太湖、沿江地区呈中等以上发生态势,稻飞虱总体偏轻至中等发生,二代二化螟在南部丘陵、沿江、淮北等地中等发生;玉米南方锈病在沿海、淮北部分地区有流行风险,草地贪夜蛾在沿海地区迟播夏玉米上有集中连片发生风险,三代玉米螟、棉铃虫在沿海与淮北局部中等发生。主要依据有:


一是部分地区病虫基数高。稻瘟病,8月上旬以来叶稻瘟在丘陵、沿江、沿海及淮北局部地区感病品种上发生普遍,部分重发田块病株率5%~15%,加上连年秸秆还田,田间菌源充足。稻纹枯病,8月份以来病情进入快速扩展期,8月中旬大田普查,沿江、丘陵、里下河、淮北地区及早栽早发田块相对较重,病穴率5%~30%,病株率2%~15%。细菌性病害,7月底“竹节草”台风过后,细菌性条斑病在淮北老病区病情扩展较快,当前全省发生面积达3000亩以上,平均病株率0.5%,白叶枯病当前在淮北老病区零星发生,但存在与细菌性条斑病混发田块。稻纵卷叶螟,8月上中旬,苏南、沿江、沿海等地蛾量明显上升,智能性诱监测显示,7月31日至8月9日出现小的虫峰,峰期单台设备平均蛾量1.1~1.9头,8月13日开始虫量快速增长,单台设备平均蛾量2.2~6.5头;田间赶蛾,7月25日至8月5日,苏南、沿江、沿海等地普遍出现一个小的蛾峰,逐日亩蛾量普遍在30~150头,8月9—15日再次出现一个蛾峰,逐日亩蛾量普遍在100~500头,高的达900~1200头;局部田间虫卵量较高,苏南、沿江、沿海等地观测圃百穴虫卵量30~70头·粒,金坛、江都、射阳等局部达200~350头·粒,卷叶率0.5%~4%,高的达6%~11%;大田百穴虫卵量10~50头·粒,局部前期未防治田块达300头·粒,卷叶率0.1%~0.8%。褐飞虱,前期基数较低,8月中旬调查田间仍有一定虫量,苏南、沿江、沿海地区观测圃百穴虫量1~10头,普查田百穴虫量0.5~1.5头,以高龄若虫为主。二化螟,前期虫量较高,但一代田间危害总体较轻,二代发生不整齐、峰期不明显、为害时间拉长,近期普查,丘陵、沿海、淮北等地枯鞘穴率0.2%~2%,部分杂交稻及播栽较早田块相对较重,枯鞘穴率3%~10%。草地贪夜蛾,截至目前,全省共5个设区市的14个县(市、区)查见为害。7月底受台风影响,南方虫源大量迁入,沿海多地监测发现迁入虫量明显增加。据各地智能性诱设备监测,7月下旬及8月中旬我省出现多个成虫迁入峰,其中8月3日,峰期虫量1.5头/台,8月13日,峰期虫量1.7头/台;全省发生田块平均被害株率1.8%,百株虫量1.4头,略高于去年,沿江、沿海重发田块被害株率最高达60%,百株虫量达50头以上。玉米螟,据智能性诱设备监测,8月上旬出现多个成虫高峰。8月4日,淮北局部地区峰期虫量2.1头/台,8月12日,沿海局部地区峰期虫量3.4头/台,略高于去年。棉铃虫,8月中旬调查,全省平均被害株率1.1%,淮北、沿海局部重发田块达15%,近期淮北、沿海地区成虫进入产卵高峰期,处于吐丝期的玉米田有中等以上发生风险。玉米南方锈病,尽管目前田间尚未查见发病,但台风暴雨天气极易导致其传播危害,7月底台风“竹节草”可能已经给我省带来大量菌源,并且近期沿海、淮北等夏玉米主产区降雨较多,利于病害的侵染发生。


二是主栽品种抗性弱、栽培方式复杂。据统计,全省稻瘟病感病品种种植比例60%以上,高的地区90%以上,并且稻瘟病菌生理小种复杂多样、毒力较强,生理小种类型演变快,与主栽品种适合度高;另外,今年直播稻面积有所回升,这部分水稻生育期较迟,拉长了水稻整体生育进程,不同地区不同田块生育期差异加大,既增加了破口抽穗期遇到阴雨天气的概率,也利于“两迁”害虫滞留、二化螟辗转为害;玉米主栽品种抗病性不强,加之玉米生长中后期田间郁闭,利于玉米病害发生发展。不同播期玉米混栽,存在同一田块有多个生育期玉米情况,利于草地贪夜蛾辗转至长势嫩绿的晚播夏玉米,造成集中为害。沿海与淮北部分地区玉米抽雄吐丝期与玉米螟、棉铃虫产卵盛期较为吻合,利于钻蛀果穗为害。


三是穗期阴雨天气偏多。据省气候中心预测,8月中旬至9月上旬,全省降水量较常年偏多0~2成,温度偏高1~2℃;8月中旬后期至下旬前期、8月下旬后期和9月上旬中期全省范围内将出现3次降水过程。穗期气候总体利于穗稻瘟、稻曲病、水稻纹枯病、玉米南方锈病的发生,也利于稻纵卷叶螟、褐飞虱、二化螟、草地贪夜蛾等害虫的繁殖为害。

二、防治意见

针对今年全省秋粮穗期病虫发生特点,各地要根据8月13日省政府秋粮生产管理电视电话会议的部署,切实提高思想认识、杜绝麻痹心理,扎实抓好各项措施落实,全力以赴打赢秋粮穗期重大病虫防控总体战,实现“以秋补夏”生产目标。


一要规范开展监测调查。针对今年气候特殊、穗期病虫情不确定性大等特点,紧扣“面广、量足、质高”要求,扩大调查范围和频次,确保“底数清、情况明”,提高调查的代表性和防控指导的精准性。要充分利用智能化监测设备,加大自动采集数据的分析与应用,提升监测预警的智能化水平。要加强与栽培、气象等部门的协作,密切关注台风和连续性降雨等不利天气因素,及时掌握不同地区、不同品种、不同栽培方式秋粮作物生育进程,把准病虫发生趋势及防治适期,适时向社会和基层发布病虫信息。


二要切实抓好科学防控。抓好关键时期、主要病虫、做好分类指导。水稻上,以“三病三虫”为重点,在水稻破口初期、齐穗期,根据天气条件、水稻品种及病虫发生情况,因地制宜开展1~2次总体防治。淮北及丘陵杂交稻区,以稻瘟病、稻曲病、二化螟为主攻对象,细菌性病害发生区及时用药封控,稻曲病高风险地区需在破口前5~7天单独开展防治。沿江及太湖稻区,以稻瘟病、纹枯病、稻纵卷叶螟为主攻对象,兼顾稻曲病、褐飞虱。稻纵卷叶螟重发田块卵孵盛期若在水稻破口之前,需单独开展防治,鉴于稻纵卷叶螟已经对双酰胺类药剂产生中等以上抗药性,建议暂停氯虫苯甲酰胺等双酰胺类药剂单剂使用,可选择茚虫威、氰氟虫腙、乙基多杀菌素、多杀霉素等单剂或复配剂。里下河、沿海等稻区,以稻瘟病、稻曲病、纹枯病为主攻对象,兼顾稻纵卷叶螟、褐飞虱、二化螟。有条件地区,可因地制宜配合使用生物农药如春雷霉素、井冈霉素A、解淀粉芽孢杆菌、短稳杆菌、苏云金杆菌、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金龟子绿僵菌等;同时可添加氨基寡糖素等免疫诱抗剂或芸苔素内酯、二氢卟吩铁、冠菌素等植物生长调节剂。玉米上,统筹考虑玉米南方锈病、草地贪夜蛾、三代玉米螟与四代棉铃虫,在玉米灌浆初期因地制宜开展1~2次防治。沿海、沿江、沿淮种植区,依据玉米南方锈病、玉米螟、草地贪夜蛾发生趋势,明确主攻对象,打好总体战。目前玉米南方锈病尚无登记的农药品种,根据全国农技中心推荐,在发病初期可选择使用吡唑醚菌酯、吡唑醚菌酯·戊唑醇、吡唑醚菌酯·氟环唑、嘧菌酯·戊唑醇、丙环唑·嘧菌酯、氯氟醚菌唑·吡唑醚菌酯、肟菌酯·戊唑醇等药剂,视发病严重度、气候因素,隔7~10天再次施药防治,施药时可添加氨基寡糖素等免疫诱抗剂或芸苔素内酯、噻苯隆、胺鲜酯、二氢卟吩铁等植物生长调节剂,促进玉米植株恢复生长,提高抗病、抗倒伏、抗逆能力。草地贪夜蛾掌握在低龄(1~3龄)幼虫期进行防治;淮北种植区,以玉米螟、棉铃虫、甜菜夜蛾为主攻对象,因地制宜开展总体防治。


三要持续提升科学用药水平。要大力推广绿色防控产品和技术,推进多种形式的统防统治,积极引导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全面提高病虫防控效率和效果。坚持“突出重点、统筹兼顾、绿色防控,减量控害”的原则,做到合理用药、科学防控。对多种病虫混合发生田块,优选对路药剂,科学混配,一次施药、总体防治;对稻纵卷叶螟、褐飞虱等已产生抗性的病虫,需根据当地抗性水平,选择高效药剂,尽量选择复配型药剂,注意轮换用药;三唑类药剂要合理施用,防止药害产生。要及时用好中央病虫防控资金,落实“一喷多促”技术措施。综合种养稻田、农桑混栽区及水产养殖区要协调好农田用药与养蚕、水产之间的矛盾,注意保护家蚕和渔业安全。水稻后期田间郁蔽,要用足水量,全面喷透,无人机要选择在无风或微风天气施药,亩用水量不少于2升,药后3小时内遇雨需做好补治工作。高温季节要注意安全用药指导,防止施药过程中人员高温中暑、农药中毒等事故发生,并做好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置工作。要加大灌浆期科学用药和执行农药安全间隔期要求的督促指导,降低农残超标风险。


四要深入开展服务指导。穗期是秋粮产量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病虫防控的最为关键的时期,各地要切实强化分类指导、突出精准服务,提高不同类型田块病虫防治的针对性和科学性。防治关键时期,要及时组建服务指导组,广泛深入病虫重发区和技术力量薄弱区,挂钩服务、分类指导,确保技术到田、防治到位。要指导协调农资服务,病虫信息及时张贴至农资经营门店,确保农民及时方便购置对路农药。结合“科学用药进万家”行动、“虫口夺粮”保丰收促增产行动等专题行动,开展科学用药、绿色防控技术培训,提高群众防治的科学性。充分运用“报网微端屏”全媒体平台以及横幅、明白纸等手段,多方位、大范围营造病虫防控的氛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