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极端气候,中国粮食生产如何应对?

作者:肥料与健康 2024/11/7 10:02:50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趋势加剧,极端气候事件对粮食生产的影响愈发显著。2023年中国粮食生产遭受极端气候的严重冲击,导致全国农田大面积减产,对粮食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中国未来粮食生产的核心任务是提高对各种灾害的长期防御能力,重视气候变化给未来农业生产带来的挑战,确保粮食生产的安全与稳定。全球大部分地区的作物产量变化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极端气候事件将显著增加粮食不安全的风险。自21世纪以来,中国南部、西北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趋势加剧,极端气候事件对粮食生产的影响愈发显著。2023年中国粮食生产遭受极端气候的严重冲击,导致全国农田大面积减产,对粮食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中国未来粮食生产的核心任务是提高对各种灾害的长期防御能力,重视气候变化给未来农业生产带来的挑战,确保粮食生产的安全与稳定。


全球大部分地区的作物产量变化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极端气候事件将显著增加粮食不安全的风险。自21世纪以来,中国南部、西北部和东北部地区7天内连续发生极端气候事件的概率增加了5~10倍,在全球升温1.5℃的背景下,百年一遇的日最高气温和夜最低气温事件的风险预计将增加14.4倍和31.4倍,国内粮食产量波动和农产品贸易政策调整都将对全球粮食贸易产生重大影响。全球变暖导致的气候变化和种植条件的改变,使中国农业部门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何有效应对极端气候事件将成为未来中国粮食生产的关键问题之一。


1

 极端气候事件对我国粮食生产的影响

图片

受全球气候变暖和厄尔尼诺影响,北半球大部分地区遭遇高温热浪,多地高温纪录被刷新。受此影响,2023年全国夏粮播种面积较上年增加118万亩,但全国夏粮总产量减少25.5亿斤,其中小麦播种面积较上年增加146万亩,产量减少24.5亿斤。应对极端天气,各地各部门采取措施,积极行动,防灾减灾。此外,通过多元化进口粮食种类、开辟新的供应路线和加强国际合作等方式增强外部粮食供应以保障国内的粮食供应安全。


2

中国极端气候事件频发下的应对措施

图片

调整全国农业布局,适应国内气候变化

中国北方地区生产全国约60%的粮食,但只拥有24%的淡水资源,始终面临着水资源匮乏的问题。中国目前的种植制度仍以热量为主导,随着气候变暖和积温增加,丰富的热量资源将导致种植北界向北移动,二熟制和三熟制的面积将会扩大,华南地区三熟制北界将从长江流域移动至黄河流域。对于南方满足种植双季稻的地区应利用气候变暖带来的升温优势,大力推广种植双季稻和再生稻以提高全国水稻产量。


提升土壤质量,抵御极端气候

土壤中的有机碳含量占陆地生态系统碳含量的60%以上,对气候变化有着重要影响,影响着作物的发育和健康。此外,土壤有机碳是土壤质量的核心,是衡量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影响着作物的发育和健康。增加土壤有机碳对于应对极端气候至关重要:

提高土壤肥力和生产力,增加作物产量。

提高土壤生物多样性

提高土壤有机碳的数量和质量可以改善土壤结构稳定性、保水能力、孔隙度和对水的利用效率,提高对干旱、热浪和气候突变的耐受性。

同时,耕作方式也会显著影响土壤有机碳含量。


研发新抗性新品种作物,适应极端气候

通过培育和推广能够适应气候变化的新品种作物,深入对抗旱、抗涝、抗病虫害等特性作物种类的研究,提升农业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实用方案是根据给定种植系统中预期的最恶劣天气情况来确定植物所需的适应性,开发具有广泛适应性的品种,使植物能够承受在同一区域或同一年内发生的干旱、洪水和其他可能极端气候事件。在未来气候多变的背景下,需要国家加大对于作物育种、选种工作的支持,研发出更多种类、更多特性的新品种作物。


除此以外,还应通过立法、完善农业金融服务体系、建立农业灾害预警系统等措施提高农业系统抵御极端气候的能力。

图片

气候变化已对中国农业生产造成了深刻影响,切合实际的解决方案显得尤为迫切。中国应当持续推进作物对极端气候事件的响应机制研究,提供持续的资金支持和政策引导,促进农学生态学遗传学等多学科的深度融合。通过深入探索作物对极端气候事件响应与适用机制,为农业生产提供更为精确和高效的科学指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