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宗勤:在创新中实现华丽转身
化肥是粮食的“粮食”,是实现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物质保证。过去几十年来,随着我国化肥工业的快速发展,我国从化肥严重短缺到自给有余,我国农业也从粮食严重不足到基本自给,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我国在解决温饱问题之后,人们吃得越来越好,吃得越来越丰富,这其中化肥作出了重要贡献。为梳理党的十八大以来氮肥行业取得的成就,为行业转型升级和持续发展凝聚新共识、探寻新方向、弘扬正能量,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中国农资》记者近日采访了中国氮肥工业协会理事长顾宗勤。
优化产能
大力培育行业竞争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氮肥行业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的谆谆教导,深入落实‘粮食生产年年要抓紧’的实际行动;始终以服务‘三农’为主要目标,保驾农业丰收,助力乡村振兴;始终牢记社会责任,以绿色为引领,鼓励和促进发展先进技术,努力减少‘三废’排放和节能降碳;始终坚持自主创新,调整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培育行业竞争力。”顾宗勤表示,多年来,我国氮肥的产量和消费量均稳居世界第一位,有力保证了实现农业连续13年的丰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氮肥行业总量控制成效显著,去产能工作取得积极进展。据顾宗勤介绍,2020年我国合成氨和尿素产能分别为6676万吨/年和6634万吨/年,相比2012年分别下降2.5%和7.0%;氮肥、合成氨、尿素产量分别为4033万吨(折纯氮)、5884万吨和5623万吨,相比2012年分别下降6.7%、2.1%和9.2%,产能过剩矛盾有效缓解。去产能工作的积极推进,使得氮肥行业经济效益有所提升,改变了长期亏损的局面,2020年全行业销售利润率为1.98%。
“十三五”期间,氮肥行业的原料结构得到了明显改善。据中国氮肥工业协会统计,2020年采用烟煤、褐煤为原料的合成氨产能达到3078万吨/年,总产能的46.1%,比2012年提高了30.6个百分点,以无烟块煤为原料的合成氨产能降至2000万吨/年以下,占比与2012年相比下降了30.1个百分点。截至2020年底,以烟煤、褐煤为原料的新型煤气化合成氨产能3078万吨,占总产能的46.1%,同比增加了5.3%;以无烟块煤为原料的间歇煤气化合成氨产能1944万吨/年,首次降至2000万吨/年以下,占比不到总量的三分之一,同比降低了10.5%。
不断创新
提升大型化和集中化水平
近几年,我国氮肥行业在煤气化、气体净化、催化剂以及大型合成工艺等方面技术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大大提升了行业的国产化和大型化水平。据中国氮肥工业协会统计,截至2020年底,我国合成氨生产企业210家,其中规模在50万吨/年及以上的合成氨产能2811万吨/年,占总量的42%;规模在30万吨~50万吨/年的合成氨产能2454万吨/年,同比增加0.4%。规模在50万吨/年及以上的尿素企业有64家,产能5447万吨/年,占比达82.1%,相比2012年提高了22.1个百分点,同比增长26.2%。目前行业已形成一批大型企业集团,合成氨、尿素产能达百万吨的企业分别有20家和24家。同时,氮肥行业原料资源地生产优势也十分凸显,企业主要集中在华北、西北、华东等地区,其中山东、山西、河南、内蒙古四省份,2020年合成氨产能共2700万吨/年,占总量40%。
顾宗勤表示,我国氮肥行业一直致力于技术设备国产化,助力我国由氮肥大国向氮肥强国转变,近年来,国内氮肥行业国产化技术竞争力显著提高。在煤气化技术方面,国产新型煤气化技术的竞争力大幅提升,据中国氮肥工业协会统计,截至2020年底,采用航天粉煤气化技术生产合成氨产量约占干煤粉合成氨总量65%以上;采用多喷嘴、多元料浆及晋华炉气化技术的合成氨产量约占水煤浆气化合成氨总量80%以上。在国产化技术创新方面,单炉日处理煤4000吨级的多喷嘴对置式水煤浆气化炉已成功投运;日投煤量3000吨级、压力6.5MPa、“半废锅+激冷流程航天干粉煤”超大型气化示范项目已经投运;正在研发的第四代晋华炉技术,可应用于日投煤量3000吨级工业示范装置的全热回收装置,进一步提高能源利用率。
绿色发展
产业链不断延伸
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一直以来,全行业始终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以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为手段,持续解决行业绿色发展面临的技术难题。据中国氮肥工业协会统计,“十三五”期间,全行业吨氨产品综合能耗下降5%;COD、氨氮和总氮排放量下降约40%;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大气污染物排放量下降约35%。
顾宗勤表示,近几年,部分常压间歇固定床煤气化企业因存在含酚氰氨等污染物的废气排放被要求限产停产,甚至退出。2019年起至今,河北省东光化工有限责任公司成功地开发了“常压间歇固定床造气循环水挥发性污染物治理技术”,效果良好,并保持长期稳定运行,实现了造气循环水系统含酚氰氨大气污染物的“零排放”,彻底解决了困扰间歇固定床工艺多年的生存安全环保难题。此外,湖北三宁、内蒙古博大实地等多家氮肥企业入选了国家绿色制造绿色工厂名单,为行业绿色发展树立了标杆,在氮肥绿色工厂建设方面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行业绿色发展水平稳步提升。
近年来,氮肥行业致力于发展绿色高效氮肥,通过延伸拓展产业链,不断开发肥料新品种,增效尿素、硝基复合肥、水溶肥、硝酸铵钙等新型肥料,产能、产量逐年增加,氮肥利用率相比2013年提高7.2个百分点。同时,行业积极开拓新产品领域,2020年,我国合成氨和尿素的非农业需求量分别达到1351万吨和1755万吨,占需求总量的22.5%和34.6%,相比2012年均提高10个以上百分点。
此外,氮肥行业的“互联网+”建设也在加速推进,由氮肥协会牵头制定的《化肥产品追溯系统要求》行业标准正处于报批阶段,标准实施后,将实现假冒伪劣化肥产品信息互联互通,为规范行业健康有序发展提供保障。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石化行业应用服务平台)项目取得了实质性进展,由氮肥协会、晋煤集团、晋煤中能等七家单位组成的联合体积极推动平台建设,目前已做好软件、硬件搭建,正处于企业注册和系统解析的验证阶段,建成后能够实现工业大数据的共享和集成应用,加速推动传统化肥行业向工业信息化领域的发展。“5G+工业互联网”技术也逐渐在行业内推广应用。
勇毅前行
迈向高质量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氮肥行业成绩卓著。展望未来,任重道远,氮肥行业仍要攻坚克难,勇毅前行。”顾宗勤分析表示,当前由于俄乌冲突等因素影响,国外能源和氮肥市场形势非常严峻。国际油价最高时达到130美元/桶,接近2008年的147美元/桶;煤炭价格上涨400%,最高达到400美元/吨;天然气价格欧洲不同地区上涨4~10倍,达到约3300美元/千立米,正常时300美元/千立米;电价欧洲上涨5~10倍。能源价格攀升不可避免地带动国际氮肥和粮食价格上涨,欧洲许多氮肥企业停产或减产,国际化肥价格一直在高位震荡,最高时尿素达到1000美元/吨,正常时仅为280美元/吨左右;国际粮食价格也随之波动,许多产粮大国宣布禁止出口,给世界粮食市场增添了很大的不确定性。
顾宗勤表示,为了保证国家粮食安全,自去年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文件,要求化肥生产和销售部门要做好“保供稳价”工作。氮肥行业积极响应号召,落实国家政府有关部门的指示精神。针对当前出现的各种新情况、新挑战,采取有效措施,努力创造外部条件,落实氮肥生产用煤和天然气的供应;积极争取用能指标、环保排放指标,使企业尽可能少限产或者不限产。并且企业善于利用“窗口期”,千方百计提高装置产能利用率,开足马力,多产化肥。在保证开工率的同时,企业还积极稳住氮肥市场价格,不搞囤积居奇,不搞炒买炒卖,不哄抬物价,使价格保持在合理区间。同时,根据国内外化肥资源和市场情况,国家统筹安排氮肥出口,给予部分企业淡季出口经营权,允许部分氮肥产品出口。氮肥企业勇于担当社会责任和使命,不为出口产品价格高、利润厚所诱惑,用肥旺季,优先满足国内供应,坚定地扛起保供的重担,保证国内氮肥供应。今后,氮肥行业将进一步加大转型升级步伐,为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贡献新的力量,为国家粮食安全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