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靠给跨国公司代工,中国农化企业已无路可走!未来破局之路到底在哪?
随着全球农药市场进入一个充满挑战的新阶段——增长放缓、供过于求以及利润空间缩减——中国的农药企业正在寻找新的出路。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这条路不再依赖大宗原药,而是建立在新分子和即将到期专利化合物的基础上,这些产品能在饱和的全球市场中提供竞争优势。
“仅仅依靠对跨国公司的B2B销售已不再是一种可持续的增长战略。”
SPM生物科技公司市场总监、《中国价格指数》撰稿人David Li说道,“中国供应商必须重新思考自己的市场角色,并在产品资产上进行更具战略性的投资。”
重新思考与跨国公司的关系
长期以来,中国农药产业作为跨国公司(MNC)的制造引擎而蓬勃发展,为其在全球市场销售的品牌产品生产有效成分和中间体。但这种关系正在承受压力。
“那些依然依附于跨国公司需求的中国企业,正在面临收益递减的困境。” Li指出,“即使是管理良好的B2B模式企业,在当前行业低迷期,也难以获得优异的资产回报率。”
他认为,问题是结构性的。跨国公司正承受着大幅削减采购成本的巨大压力。在这种环境下,中国供应商被要求降低利润率,却得不到长期采购量的承诺——这是一个不可持续的交换。
“除非跨国公司同意提供长期采购保障,” Li解释说,“否则中国供应商将越来越倾向于多元化战略,寻求其他高利润率的增长机会。”
争夺专利到期后的化合物
其中一个机会是投资新分子或即将到期专利的化合物。随着畅销原药的专利到期,中国生产商会迅速扩大产能,希望抢占全球市场份额。
但这同样蕴含风险。
以SDHI类杀菌剂为例,如氟吡菌酰(saflufenacil)和吡噁草酮(pyroxasulfone)——这两种有效成分即将到期,业界密切关注。根据Kynetec的数据,全球对这些化合物的需求仍然相对有限。然而,中国生产商的“纸面产能”(即计划或拟建产能)已远远超过实际的市场需求。
“这是典型的产能过剩陷阱。” Li说道,“大家都看到了同一个机会,但并非每个人都理解将产能转化为持续收益所需的长期战略。”
这个“长期战略”不仅仅涉及技术制造。要在全球市场竞争,中国企业还必须应对毒理研究、代谢物数据、监管审查以及在主要市场的登记流程。
构建“产品资产”,而不仅是“产品”
Li认为,向新分子转型不仅仅是卖原药的问题——而是要打造能够在整个生命周期内创造价值的“产品资产”。
“在农药这样成熟的市场,产品生命周期管理就是一切。”他说,“新分子必须进行战略性布局,而不仅仅是低成本生产。”
能够延缓产品进入“长尾阶段”,或者通过防御性定价与配方策略保持竞争力的能力,正是高价值产品资产与普通商品的分水岭。
然而,这正是许多中国供应商的短板所在。
“太多企业止步于生产阶段,”李指出,“他们没有投入差异化配方、全球登记数据或本地农艺支持——而这些恰恰是真正创造市场价值的地方。”
展望未来
尽管中国的“反内卷”政策正在帮助抑制恶性价格竞争,推动行业整合,但这并不能解决许多农化企业面临的战略空白。主导专利到期后市场的竞争,将不仅取决于谁能实现规模化生产,更取决于谁能创造并维护产品价值。
“在下一个周期中取胜,需要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变。” Li总结道,“不仅要从制造商转变为营销者,更要从价格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价值的创造者。”
随着全球需求预计在2026年前后逐步回升,那些能够成功完成从仿制供应商到战略创新者转型的企业,或许将最终摆脱长期困扰中国农药行业的低利润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