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S特肥会】谢建华:补充耕地质量验收与特种肥料需求
农业农村部耕地质量监测保护中心原主任、研究员 谢建华

在数量方面。
总面积较大:19.18亿亩(三调),约占世界耕地面积的 8.6%、全国土地总面积的 15%,居全球第3位。
人均面积少:人均不足1.5亩,为世界平均的43%;户均不到10亩,相当于欧盟的1/40、美国的1/400。
后备资源缺:全国可开发利用的耕地后备资源1亿亩左右(三普初步调查)。
在质量方面。
基础地力低:基础地力贡献率不足50%,比发达国家低20-30个百分点。
退化问题多:盐碱化、酸化等退化面积40%以上,有机质下降,耕层变浅。
在生态方面。
立地条件差:中低产田面积占2/3以上;25度坡度以上耕地(含陡坡耕地和梯田)8244万亩,占4.2%;还有1.84亿亩非稳定利用耕地。
分布不均匀:耕地分布与光、热、水资源和人口不匹配,耕地“重心”北移问题突出。
污染比较重:污染超标点位率为19.4%(耕地污染详查)。
补充耕地数量不平衡。国土“三调”结果显示:与2009年“二调”相比,全国耕地总量减少1.13亿亩,10年间相当于减少了一个河南省的耕地总面积。全国建设用地总量6.13亿亩,较“二调”时增加1.28亿亩,增幅26.5%。
补充耕地质量不平衡。占补区位不匹配(占优补劣、占近补远、占平补山、占水补旱),后续培肥管护机制不健全,补充耕地质量与占用耕地质量水平相比低2个等级左右、较周边临近耕地普遍低1个等级以上。
补充耕地生态不平衡。过去垦造补充耕地多来源于生态用地,新的耕地开发复垦也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新的威胁。
2023年7月20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二次会议:要改革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将各类对耕地的占用统一纳入占补平衡管理。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改革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坚持“以补定占”,将省域内稳定利用耕地净增加量作为下年度非农建设允许占用耕地规模上限。健全补充耕地质量验收制度,完善后续管护和再评价机制。
2024年二十届三中全会:改革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各类耕地占用纳入统一管理,完善补充耕地质量验收机制,确保达到平衡标准。
2024年2月5日中办发〔2024〕13号(意见):自然资源部要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完善耕地占补平衡管理的配套政策,农业农村部要会同自然资源部出台补充耕地质量验收办法,强化刚性约束。
2024年10月8日自然资源部和农业农村部联合印发《关于改革完善耕地占补平衡管理的通知》:建立以省域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为核心的占补平衡新机制,提出了5个方面、16项具体落实措施。
各类占用耕地行为统一纳入占补平衡管理。
非农建设占用耕地规模与稳定利用耕地净增量挂钩。
坚持县域自行平衡为主、省域内调剂为辅。
补充耕地以恢复优质耕地为主、新开垦耕地为辅。
县级以上地方农业农村主管部门负责对补充耕地质量进行鉴定。
县级人民政府组织对补充耕地持续开展地力培肥和管护。统一管理、以补定占、量质并重、稳定利用

1 .做好“两个评价”
一是农业生产符合性评价——补充耕地的底线要求
二是耕地质量等级评价——占优补优的重要依据
2. 严格“两类核算”
按照“县级核算、市级审核、省级复核”的原则,开展占用和补充耕地质量核算工作。
县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每年初向同级农业农村主管部门提供上一年度各类占用耕地位置、面积等矢量信息。县级农业农村主管部门提取占用耕地质量等级信息,核算占用耕地平均质量等级(非农建设占用耕地质量平均等级、各类占用耕地质量平均等级)。
县级农业农村主管部门依据补充耕地质量鉴定意见核算各类补充耕地质量平均等级,市级、省级农业农村主管部门按要求分别对县级质量核算结果进行审核和复核后,由省级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将核算结果提供给同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
符合条件的补充耕地,纳入非农建设补充耕地储备库,形成补充耕地指标。
补充耕地质量未达到上一年度县域内各类占用耕地平均质量等级的,开展培肥和再评价
一是补充耕地培肥改良责任。县级人民政府应组织相关责任主体,落实补充耕地后续培肥改良责任,配套建设农田基础设施、持续熟化土壤、培肥地力等,有效提升耕地质量。原则上应在5年内完成。
二是技术指导与再评价责任。县级农业农村部门落实技术指导责任,科学提出土壤培肥改良意见,指导各类主体综合施策提升补充耕地地力,在后续培肥改良到期后,再次组织开展补充耕地质量等级评价,也可视情况提前开展。
三是经费保障主体责任。各地要保障补充耕地质量验收、再评价等质量管理、建设和后期管护资金,把补充耕地后续培肥改良资金纳入占用耕地成本。其中,对于拟纳入非农建设补充耕地报备管理的补充耕地项目,应从项目资金中明确一定比例,用于后续培肥改良。
四是规范“四级把关”

特种肥料=特殊材料+特殊工艺+特殊功效。具有特殊的含量、剂型、功能、效益,有效弥补或改变传统化肥受最小养分律(Y=a+bX)、限制因子律、报酬递减律(Y=A(1-e-cx)、Y=b0+b1x+b2x2)的影响,符合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和方向。
特种肥料 = 解决特殊问题 + 满足特殊需求
一是补充耕地质量“先天不足”
二是补充耕地质量“培肥不够”
快速:增加有机含量、清除障碍因素、培肥土壤地力
快速增碳沃土关键技术。
有机硅功能肥治理盐碱地技术。
松土促根土壤改良技术。
木霉菌联合秸秆还田土壤高效培肥技术。
耕地质量提升“四新”集成技术。
特种肥料以其“解决特殊问题”“满足特殊需求”的多功能性,在农业生产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近十年来供需持续增长。随着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要求的升级和现代农业的加快发展,我国特种肥料市场需求将不断增长。
我们要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积极倡导“亲土种植”理念,进一步促进特种肥料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不断扩大特种肥料在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领域的推广应用,为全方位夯实国家粮食安全根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