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热作研判】凤梨哥鲍骏文:海南凤梨,未来的潜力作物
凤梨产业的独特优势
相较于海南其他传统经济作物,凤梨在不可替代的产地优势、市场需求、抗风险能力和经济效益上形成了独一无二的“护城河”。
产地垄断、技术成熟
海南凤梨产业源于台湾优良品种和种植技术的引进,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已形成规模化、技术成熟的产业体系。
高品质鲜食凤梨(如金钻17号)对积温、光照、温差有严苛要求。海南和台湾是中国仅有的两个能大规模商业化生产高品质凤梨的产区。广东、广西、云南等地虽可种植,但产出的果实品质(尤其是糖度、风味和货架期)与海南产相去甚远,无法形成竞争。
市场需求旺盛
凤梨的主要上市期为每年1—5月,恰逢国内水果市场的空档期,市场需求旺盛。同时,随着消费者对水果品质要求的提高,凤梨因其甜度高、食用方便、纤维细腻等特点,正逐步替代传统菠萝,市场认知度和接受度仍在快速提升阶段,未来发展空间巨大。
目前海南主要优势作物潜力研判
健康属性明显
凤梨在种植过程中需“控肥控药”,属较为健康的水果。标准化种植模式下,除草剂、化学药剂使用量极少,更加符合现代消费者对绿色、健康农产品的需求。
抗自然灾害能力强
海南常受台风侵袭,而凤梨因植株低矮、种植密度高,抗风能力显著优于香蕉、槟榔等高秆作物,降低了因自然灾害导致的绝收风险,产业稳定性较高。
产业核心痛点与挑战
尽管凤梨产业优势明显,但仍面临诸多发展瓶颈,主要集中在种植端与市场端。
种植端:标准化程度低,技术参差不齐
目前海南大部分种植户仍依赖经验种植,未能掌握“自然熟”关键技术。
不少农户为提早上市、降低成本,选择使用乙烯利等药物进行催熟(俗称“打药果”),严重影响果实品质和长期产业发展。
自然熟凤梨需分批多次采摘,成本较高,且技术要求严格,目前仅少数大型种植企业能实现标准化生产。
市场端:消费者认知不足,品质信任度低
许多消费者尚未区分凤梨与传统菠萝,更无法辨别“自然熟”与“打药果”。一旦消费者首次购买体验不佳(如买到未熟透或品质差的凤梨),可能永久丧失对该产品的信任,进而影响整个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供应链闭环尚未形成
中国农产品领域普遍存在“缺乏标准、缺乏品牌”的问题。从政府到资本,虽投入大量资源,但真正实现从种植、分选、销售到品牌建设的全产业链闭环成功案例仍寥寥无几。
解决痛点方能释放潜力
针对以上痛点,“凤梨哥”品牌尝试通过科技赋能与全产业链布局,探索出一条凤梨产业发展的新路径。
1.从终端切入,科技赋能分选标准
凤梨哥率先引入国内首条凤梨智能分选生产线,通过光学测糖、大数据分析等科技手段,实现对糖度、品质的精准分级(如钻石、王者、铂金等级别),建立可信的品控标准,取代传统“凭经验、靠手敲”的粗放模式。
2.构建全产业链闭环
公司前期通过“订单农业”与种植大户合作,后期成立专业种植公司,整合优质种植团队,目前已自营种植6800亩凤梨基地,初步实现了从种植、分选加工到销售(批发、商超、电商)的全产业链闭环。
3.坚守品质与品牌,承受短期阵痛
为打造品牌,凤梨哥严格执行标准,曾一度仅有43%的原料果符合品牌要求,其余只能降价处理,承受了较高的前期成本。但随着规模扩大、标准化种植推进,成本有望逐步优化,品牌溢价效应也将日益凸显。
4.扩大规模,输出标准与模式
凤梨哥计划进一步扩大标准化种植规模,并通过示范基地影响、带动周边农户提升种植水平。长期目标是通过技术输出与品牌建设,推动整个海南凤梨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品质与品牌是未来出路
凤梨产业虽面临挑战,但机遇显著。唯有通过标准化种植、科技赋能品控、全产业链整合、品牌化运营,才能突破当前困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农业的出路最终在于品质,在于品牌。”凤梨产业正在经历从粗放到精细、从低效到高效的关键转型期,未来值得期待。
海南市场开发及渠道拓展交流:
张博:17525916029
罗辉:18937197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