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卖不动,产地无人收,苹果产业深陷困境,苦了果农,害了客商。这一现象背后,反映的不仅仅是苹果产业的难题,更是消费环境的深刻变迁。曾几何时,疫情之时众人皆盼,待疫情结束,消费必将迎来报复性增长,苹果价格也能顺势上扬。然而,事与愿违,苹果销售的逻辑自去年起已然改变。往昔,人们通过优果率、入库量以及产地价格来洞察行情,可如今这些指标却突然失效。去年苹果下树时价格高昂,消费者望
市场卖不动,产地无人收,苹果产业深陷困境,苦了果农,害了客商。这一现象背后,反映的不仅仅是苹果产业的难题,更是消费环境的深刻变迁。
曾几何时,疫情之时众人皆盼,待疫情结束,消费必将迎来报复性增长,苹果价格也能顺势上扬。然而,事与愿违,苹果销售的逻辑自去年起已然改变。往昔,人们通过优果率、入库量以及产地价格来洞察行情,可如今这些指标却突然失效。去年苹果下树时价格高昂,消费者望而却步,尚可理解;但今年四五月份产地价格已低至几毛钱,消费者仍不买账,这究竟是何缘由? 以往,苹果的销售渠道多样。除了批发市场,有外贸兜底,电商紧盯低价产区,小商贩们将下拣苹果分散至周边县市销售。但去年苹果下树后,电商未见身影,外贸暂停收购 65#小苹果,小商贩们也销声匿迹,或许是城市打击摆摊,又或许是苹果价格作祟。最终,苹果走货的渠道仅剩批发市场这“独木桥”。
且看批发市场,去年至今,多数水果销售不佳。南方砂糖橘、柑橘类水果虽走货尚可,却是以无下限的低价换来;往年的超级大单品车厘子今年滞销,大樱桃烂市,西瓜的前途亦未卜。批发市场的冷淡,使得各类水果均受牵连。
产地客商较往年大幅减少,归根结底,是苹果从产地到市场,客商利润微薄,走货缓慢,资金周期长且价格不稳,致使众多水果客商纷纷转战其他品类。那些坚守在产地发货的客商,堪称英雄。他们在苹果行业深耕多年,于批发市场有长期大量的供应客户。去年 10 月苹果下树时高价收货,此后不断调取自存货发往批发市场销售,却无奈皆为赔本买卖。 消费环境缘何改变?众人皆惑。唯一明晰的是,消费者已趋于谨慎消费。消费压力使然,说白了,大家囊中羞涩,即便有些许余钱,也优先考虑生活必需品。
“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在当前的消费环境下,节俭之风渐盛。消费者不再盲目追求,而是更加理性地规划支出。这对于苹果产业而言,是挑战,亦是机遇。若能顺应潮流,降低成本,提升品质,以实惠的价格和优良的品质吸引消费者,或许能在困境中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