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蒜冬季病虫害管理

作者:庄稼补习班 2024/11/7 10:37:39
病害管理叶枯病 症状识别:叶枯病主要危害大蒜的叶片。发病初期,叶片上会出现白色小圆点,形状近似圆形或椭圆形。随着病情的发展,这些斑点会逐渐扩大,颜色也会由白色变为灰褐色。病情严重时,病斑会连接成片,导致叶片干枯死亡。例如,在一些种植密度较大、通风不良的蒜田,叶枯病容易大面积爆发,使蒜叶出现大片的枯黄区域。 防治方法:在发病初期,可使用 75% 百菌清可湿性粉剂 600 倍液进行喷雾防治。喷雾时,要

图片

病害管理

叶枯病

症状识别:叶枯病主要危害大蒜的叶片。发病初期,叶片上会出现白色小圆点,形状近似圆形或椭圆形。随着病情的发展,这些斑点会逐渐扩大,颜色也会由白色变为灰褐色。病情严重时,病斑会连接成片,导致叶片干枯死亡。例如,在一些种植密度较大、通风不良的蒜田,叶枯病容易大面积爆发,使蒜叶出现大片的枯黄区域。

防治方法:在发病初期,可使用 75% 百菌清可湿性粉剂 600 倍液进行喷雾防治。喷雾时,要确保药液均匀地喷洒在叶片的正反两面,因为病菌可能同时侵染叶片的两面。也可以使用 50%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500 倍液,每隔 7 - 10 天喷一次,连续喷 2 - 3 次,这样能有效控制病害的蔓延。


紫斑病

  症状识别:紫斑病主要危害大蒜的叶片和蒜薹。发病初期,病斑为水渍状白色小点,随后病斑会逐渐扩大,变为紫红色椭圆形或纺锤形病斑。如果湿度较大,病斑上还会出现黑色的霉状物,这是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这种病斑会导致叶片和蒜薹组织坏死,影响大蒜的光合作用和蒜薹的品质。

防治方法:可以使用 64% 杀毒矾可湿性粉剂 500 倍液进行喷雾。在喷雾过程中,要注意重点喷洒病斑部位及其周围区域。也可以选用 70% 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 500 倍液,喷雾防治的频率与叶枯病相同,一般每隔 7 - 10 天喷一次,连续喷 2 - 3 次。


锈病

症状识别:锈病主要表现在大蒜的叶片上。发病初期,叶片上会出现黄色或橙色稍隆起的小斑点,这些小斑点就是病菌的夏孢子堆。随着病情的发展,夏孢子堆会逐渐增多、增大,破裂后会散出橙黄色粉末,这是夏孢子。到了后期,在叶片和蒜薹上还会形成黑色的冬孢子堆。锈病会导致叶片发黄、干枯,严重影响大蒜的生长和产量。

  防治方法:发病初期可选用 15% 三唑酮可湿性粉剂 1000 - 1500 倍液进行喷雾。要注意喷雾的均匀性,使药液充分覆盖叶片表面。还可以使用 25% 丙环唑乳油 3000 倍液,每隔 10 - 15 天喷一次,视病情严重程度连续喷 2 - 3 次。



虫害管理

蒜蛆

  生活习性与危害:蒜蛆是大蒜冬季常见的害虫,它的幼虫会蛀食大蒜的鳞茎和根系。蒜蛆通常在土壤中活动,以腐烂的有机物和大蒜的根部组织为食。受害的大蒜植株生长缓慢,叶片发黄、萎蔫。严重时,根系会被蛀空,导致植株死亡。例如,在施用未腐熟有机肥较多的蒜田,蒜蛆的发生概率会更高,因为未腐熟的有机肥会吸引蒜蛆成虫产卵。

防治方法:在播种前,可以用辛硫磷颗粒剂拌种,按照种子重量的 0.3% - 0.5% 的比例进行拌种,能够有效预防蒜蛆的危害。如果在冬季发现蒜蛆为害,可用 40% 辛硫磷乳油 1000 倍液灌根,每株灌药液 50 - 100 毫升,让药液充分接触到蒜蛆幼虫所在的根部区域,杀死幼虫。


蓟马

生活习性与危害:蓟马体型微小,通常在大蒜叶片的背面活动。它们以吸食大蒜叶片和蒜薹的汁液为生。受害的叶片会出现灰白色的斑点,严重时叶片会扭曲、变形,影响大蒜的光合作用和正常生长。蓟马繁殖速度快,在温暖干旱的环境下容易大量滋生。

防治方法:可以使用 10% 吡虫啉可湿性粉剂 1500 - 2000 倍液进行喷雾。喷雾时要重点喷洒叶片的背面,因为蓟马主要聚集在那里。也可以使用 2.5% 溴氰菊酯乳油 3000 倍液,每隔 7 - 10 天喷一次,连续喷 2 - 3 次,有效控制蓟马的数量。


图片

大蒜叶枯病的发病规律是怎样的?

病原菌越冬与初侵染源

大蒜叶枯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病害,病原菌主要以菌丝体或子囊壳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这些病原菌在冬季处于相对休眠状态,但在适宜的条件下,会成为来年病害发生的重要初侵染源。例如,在大蒜收获后,如果病残体没有得到妥善处理,残留在田间土壤表层,其中的病原菌就能够顺利越冬。

此外,带有病原菌的蒜种也可能成为初侵染源。当种植了带有病菌的蒜种时,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病菌就会开始侵染大蒜幼苗。


环境因素的影响

  温度:温度对大蒜叶枯病的发生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病原菌生长的适宜温度范围一般在 10 - 25℃之间,在这个温度区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病原菌的生长速度和繁殖能力会增强。当温度接近 20 - 25℃时,病害的潜育期(从病原菌侵入植物到开始出现症状的时间)会缩短,发病速度加快。例如,在春季气温逐渐回升到这个温度区间时,大蒜叶枯病往往会逐渐加重。

  湿度:湿度是影响叶枯病发生的关键因素之一。高湿度环境有利于病原菌的孢子产生、传播和萌发。当田间相对湿度达到 85% 以上时,病原菌的分生孢子能够大量产生并容易在叶片表面萌发,侵入叶片组织。例如,在连续的阴雨天气或者灌溉过多导致田间积水、空气湿度增大的情况下,大蒜叶枯病的发病几率会显著增加。

通风透光条件:种植密度过大、田间通风透光不良会加重叶枯病的发生。大蒜植株生长过密,会使田间的空气流通不畅,湿度相对较高,而且光照不足。这种环境有利于病原菌的滋生和传播,同时也会削弱大蒜植株自身的抗病能力。例如,在一些种植间距过小的蒜田中,叶枯病往往更容易传播和爆发。


病原菌传播方式

大蒜叶枯病病原菌主要通过风雨、灌溉水以及农事操作等方式传播。在风雨的作用下,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可以从病叶上被吹落到健康叶片上,从而实现侵染。例如,在一场暴风雨过后,蒜田里的叶枯病可能会迅速蔓延。

灌溉水也会携带病原菌在田间流动,将病菌传播到其他健康植株上。此外,在进行除草、施肥等农事操作时,操作人员的衣物、工具等如果接触过病株,也可能会将病原菌带到其他植株上,导致病害传播。


大蒜生长阶段与易感性

大蒜在不同的生长阶段对叶枯病的易感性有所不同。一般来说,大蒜在生长中后期,尤其是叶片生长旺盛期和蒜薹伸长期,由于叶片面积增大、植株茂密,更容易感染叶枯病。这是因为在这个阶段,叶片之间相互遮挡,通风透光条件变差,而且植株的营养主要用于叶片和蒜薹的生长,对病害的抵抗力相对较弱。例如,当蒜薹开始伸长时,田间湿度如果较高,叶枯病就很容易在蒜薹和叶片上同时发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