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浆果会调研】东港草莓种植户调研:黄金赛道上的冷暖交织——一位莓农的坚守与期盼
当被问及“今年收益亮眼的作物”,抑或“哪些产业持续上行”时,答案似乎并不丰盈。然而,在辽宁广袤的土地上,一抹“浆”色正持续闪耀——以草莓、蓝莓为代表的高品质浆果产业,正以其蓬勃扩张的种植版图与稳健向好的收益曲线,成为农业领域引人瞩目的“上行力量”和“黄金赛道”。
中国浆果产业已驶入发展快车道。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草莓种植面积跃升至234.47万亩;蓝莓产业亦势头强劲,2024年全国种植面积达143.82万亩,预计2025年将突破154.7万亩。在这幅生机勃勃的产业画卷中,辽宁丹东无疑是浓墨重彩的核心板块—— 作为全国最大的草莓生产和出口基地,其草莓生产面积逾20万亩,年产值高达60亿元,惠及近10万种植农户。更令人瞩目的是东港市的表现:2024年“三莓”(草莓、蓝莓、奇异莓)生产总面积达18.87万亩,总产量38.18万吨,其中草莓、蓝莓种植面积均接近9万亩,产量领跑全国,奇异莓也崭露头角。辽宁浆果,特别是丹东、东港产区,正以其显著的规模优势和产业集聚效应,引领中国浆果产业步入一个前所未有的黄金发展期。
然而,黄金赛道的竞逐,并非坦途一片。 在面积与产量高速增长的背后,辽宁浆果产业也面临着成长的阵痛与升级的迫切挑战:
品质的“参差”之痛: 市场上海量供应的同时,果实品质良莠不齐,难以满足消费者日益提升的高端化、标准化需求,制约着价值提升;
市场的“波动”之困: 市场价格起伏不定,丰产未必丰收,农户收益面临不确定性,产业稳定性受到考验;
土地的“疲惫”之忧: 连作障碍、土壤退化等问题逐渐显现,威胁着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根基。
站在产业跃升的关键节点,一系列深刻的问题亟待解答,这关乎辽宁浆果能否真正把握黄金机遇,实现从“量的扩张”到“质的飞跃”,从“资源优势”到“价值高地”的华丽转身:
如何深挖并释放“资源属性唯一性”的潜能? 辽宁,尤其是丹东地区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条件是其浆果品质的核心竞争力。如何将这种“唯一性”转化为难以复制的品牌护城河与市场溢价?
如何驱动“种质创新”与“绿色生产”的双轮升级? 突破种源“卡脖子”问题,培育更优、更抗逆的本地化品种;同时,推广生态友好、节本增效的绿色生产技术,破解土壤困局,保障产业健康、可持续的未来?
如何实现“品质提升”、“绿色生产”与“产业生态”的深度融合? 构建一个以高品质为核心、以绿色为底色、各环节高效协同、价值分配合理的现代化浆果产业生态体系?
本次调研,将深入辽宁浆果的核心产区,走进田间地头、分选车间与交易市场,倾听种植户的期盼、企业的探索与专家的洞见。 我们旨在全景扫描辽宁浆果产业的真实图景,剖析其高速发展中的深层挑战,并聚焦于“品质”、“绿色”、“价值”三大核心命题,探寻将这条“黄金赛道”铺就得更宽、更稳、更可持续的破局之道与领航之策。辽宁浆果的“关键一跃”,不仅关乎一域之兴,更将为中国特色高效农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宝贵的“辽宁样本”。
作为辽宁浆果产业的“红色引擎”,草莓种植既是丹东农业的支柱,更是万千农户生计的依托。在引言中揭示的“黄金发展期与品质挑战并存”的产业背景下,我们走进东港草莓核心产区,倾听一线种植者的声音。
东港市草莓种植户:实际面积是十五亩,种植的主要品种是丹东99、红颜。
东港市草莓种植户:种植难点,就是病不好防。主要病就是炭疽和角斑。我们现在打的药,主要就是防治这个病。
东港市草莓种植户:主要是以生根为主,基本上是在8天左右,8天冲一遍生根(水肥)。
东港市草莓种植户:最好的就是两茬,最后那茬果质量就不行了。产量的话,一个棚子大概是三亩地,三亩地赶上产量好的情况下, 再价格好,能卖到二十四五万。
东港市草莓种植户:今年行情不好,主要是价格问题。今年年前,草莓价格达到了个位数,往年的时候就没有这个价格。往年的话,年前怎么着也有个20左右。今年都是差了好几倍。
东港市草莓种植户:够呛,今年从这个价格下来之后,再没有升过。过完年就开始两三块三四块(单价),最高的也就是个七八块钱。
东港市草莓种植户:也有可能吧。但是都是不确定的。 因为咱们这个价格,是暖棚,年前还行。过完年,南方草莓也下来了。你像安徽云南那边,会冲击一部分市场,价格肯定会受影响。
东港市草莓种植户:有,不能说今年不行,明年就不干了。得坚持,贵在坚持。
受访农户的15亩草莓田(主栽丹东99、红颜品种),正是东港8.75万亩草莓产业的微观切面。其棚产三亩地年收益可达24万元的潜力,印证了浆果产业的经济价值;而“两茬果后品质下滑”的生产规律,则暴露出产能与质量平衡的普遍难题。
当全国草莓种植面积突破234万亩(2023年FAO数据),市场竞争加剧已成必然。农户坦言:“今年价格跌至个位数,南方产区冲击是主因”——这恰是引言所指“市场价格波动”的鲜活注解。面对年前20元/斤到年后3-8元/斤的断崖式下跌,种植户仍坚定表示:“贵在坚持”。
炭疽病、角斑病的防治困境,以及“8天冲施生根水肥”的管理模式,将产业升级的迫切性具象化:如何通过种质创新突破病害桎梏?如何优化水肥技术缓解土壤压力?这些田间难题,正是三大核心问题的现实落脚点。
品质提升的“硬骨头”:病害防控与技术升级迫在眉睫。
农户直言的“病不好防”(炭疽、角斑),正是引言所述“品质参差不齐”的重要根源之一。依赖高频生根水肥的管理模式,虽解燃眉之急,却可能隐含土壤健康风险(呼应引言“土壤退化”之忧)。这尖锐地提出了引言追问的“绿色生产技术升级”的迫切性——如何研发推广更高效、环保的病虫害综合防控方案(IPM)和科学精准的养分管理技术,从源头保障果实品质与产业可持续性?
价格波动的“切肤之痛”:市场风险抵御机制亟待构建。
今年史无前例的价格暴跌(个位数)及南方草莓的冲击,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引言警示的“市场价格波动大”对农户收益的毁灭性影响。这不仅关乎眼前生计,更可能动摇产业根基(投入积极性)。这强烈呼唤引言所提“融合产业生态”的破局方向——如何建立更有效的市场信息体系、发展订单农业、探索价格保险、或通过品牌溢价(发挥“资源唯一性”)来增强产业链的风险共担能力和价值稳定性?
“贵在坚持”背后的韧性与期盼:信心需要坚实支撑。
农户在寒冬中“坚持”的信念令人动容,是产业最宝贵的财富。然而,这份信心不能仅靠个体毅力维系。引言提出的“种质创新”(如培育更抗病、优质、错峰品种)、“绿色生产”(降本增效、可持续)和“产业生态优化”(如错位竞争、精深加工提升附加值),正是为这份“坚持”注入希望、提供保障的关键路径。
这位莓农的经历,是辽宁浆果“黄金赛道”上一个鲜活的注脚。它清晰地告诉我们:产业的繁荣,不仅在于面积与产量的数字增长,更在于能否让每一位像他这样的耕耘者,在抵御病害、抗击市场风浪时,感受到科技的力量、制度的保障和可持续的希望。他的“坚守”,是对产业未来最质朴的信任投票;而回应这份信任,解决他所面临的切实困境——攻克病害难题、稳定市场预期、升级生产方式——正是辽宁浆果产业实现从“量的辉煌”迈向“质的卓越”这一“关键一跃”所必须攻克的堡垒。本次访谈,以最真实的“泥土气息”,为后续探索种质、技术、市场与政策的协同升级,奠定了坚实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