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安全部公布针对亲本种子的境外间谍案例
国家安全部11月3日公布案例:某境外间谍机关以高额经济报酬为诱惑,意图与境内人员朱某某及其公司建立所谓“合作”关系,以“合作制种”名义长期向其购买亲本种子。最终,朱某某被判处有期徒刑1年6个月,其余17名涉案对象被处以不同程度行政处罚。
01
案例详情
朱某某,男,1964年生,原为国内某农业科技公司总经理。国家安全机关查明,朱某某为谋取经济利益,与境外间谍情报机关建立“合作”关系。
国家安全机关干警介绍:“2010年,我们在工作中发现某境外间谍情报机关在我们国内成立了一家公司,主要就是非法搜集我国亲本种质资源。在境外间谍情报机关的指挥下,朱某某配合非法向境外出口我国大量亲本种质资源。”
为捞取个人经济利益,朱某某对境外间谍情报机关要求“来者不拒”,以“合作制种”名义,先后向对方违规出售5种亲本稻种,获得了超出正常售价的回报。
2024年1月,安徽省合肥市中级人民法院以“为境外非法提供情报罪”判处朱某某有期徒刑1年6个月。
国家安全机关干警表示:“按照我们国家种子法等相关法律规定,无论向境外出口什么样的杂交水稻种子,都必须经过农业农村部及相关部门的批准。他们所有出去的种子都没有经过合法手续批准,所以‘合作制种’只是掩耳盗铃而已。”
02
粮食产区:谍影重重
国家安全机关接到群众举报,某国领馆人员带领多名农业、生物等专业人员构成的调查团队先后多次赴我国某省重要农业产区,以开展“走访调查”名义违规探查搜集我国某农作物的产量和储备情况。
调查发现,该团队人员具有较强的反侦察意识,工作中十分小心谨慎。在往返不同粮食产区时,频繁更换交通工具;在开展农业调查时,多选择乡间小路行进并在田地旁临时停靠。国家安全机关掌握相关情况后及时制止,依法对相关人员开展处置工作。
03
发现线索,及时举报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而种质资源是培育好种子的第一步。近年来,我国加快种质资源发掘利用,研发应用关键技术,培育了一大批优质稻米品种。
近年来,境外间谍情报机关对我国粮食领域的渗透力度不断加大,违法获取我国大豆、玉米、水稻种子等农作物基因数据,给我粮食安全带来严重危害。
来源:农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