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产业系列(一)我国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

作者:《蔬菜》 贺国强、魏金康、胡晓燕等 2022/4/21 14:03:17
食用菌产业是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于一体的农业产业,在促进农民增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虽然我国食用菌产业发展迅速,在栽培品种、产量、产值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也要看到,在当前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大背景下,尤其是新冠疫情发生条件下更凸显了农业的重要基础作用,而食用菌产业在蔬菜供给方面也发挥了重用作用,在此期间也突显出食用菌生产成本上升、比较效益下降等诸多问题,可见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已不能再走“追

食用菌产业是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于一体的农业产业,在促进农民增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虽然我国食用菌产业发展迅速,在栽培品种、产量、产值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也要看到,在当前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大背景下,尤其是新冠疫情发生条件下更凸显了农业的重要基础作用,而食用菌产业在蔬菜供给方面也发挥了重用作用,在此期间也突显出食用菌生产成本上升、比较效益下降等诸多问题,可见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已不能再走“追求产量,忽视质量”的道路,需要进行产业升级,提高发展质量,满足人们生活需求。


图片

图片

图片
1 产量及产值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食用菌产业发展迅速,产量从1978年的5.80万t,增长到2020年 的4 061.43万t,增长率达699.25%。

随着科学技术研究的不断深入,食用菌栽培技术不断进步,同时由于消费者需求的结构升级,越来越多的食用菌成功实现了商业化栽培,并进入消费市场,我国食用菌产能不断增加(表1)。

图片

图片
2 生产种类及种植模式

从生产种类方面来看我国食用菌栽培种类有70~80种,其中形成商品种的有50种,具有一定生产规模的有近30种。

根据中国食用菌协会统计(表2和表3),2020年我国食用菌年产量居前7位(年产量>100万t)的种类依次是:香菇(1 188.21万t)、黑木耳(706.43万t)、平菇(682.96万t)、金针菇(227.91万t)、杏鲍菇(213.47万t)、双孢菇(202.21万t)、毛木耳(189.19万t),这7种食用菌年产量总和占全国食用菌总产量的83.97%,是我国食用菌的主要栽培品类;年产量位列第8—12位(年产量≤100万t)的菇类依次为茶树菇(92.23万t)、滑菇(65.65万t)、银耳(55.63万t)、秀珍菇(48.67万t)、真姬菇(41.62万t)。

除平菇产量较2019年减少3.51t,增长–1%外,其余菇种产量均有所增加。

其中,大宗类菇种如黑木耳、金针菇、杏鲍菇相对稳定,产量较2019年变化不大(增长率或下降率在5%以内),香菇、真姬菇、滑菇、毛木耳增长较多,分别较2019年产量增长6.48%38.74%11.66%12.39%;秀珍菇、灰树花、猴头菇增加较多,产量分别较2019年增长52.22%28.18%21.16%

此外,由于我国各地产业政策的推动,如乡村振兴、产业扶贫等政策扶持,一些珍稀特色类食用菌受到市场的青睐,成为近年来发展的热点,这些菇类的生产面积持续增加,产量较2019年出现较大幅度的增长,如羊肚菌(增长89.22%)、大球盖菇(增长40.67%)、茯苓/猪苓(增长26.56%)、天麻(增长9.33%)。

图片

图片

从种植模式(生产方式)方面来看杏鲍菇、金针菇、真姬菇、双孢菇主要采用工厂化生产方式,产品周年供应,产量稳定,这4种菇2020年总产量为685.21万t,占到全国食用菌总产量的16.87%;其余菇类主要采用传统农法栽培,产量占到全国食用菌总产量的83.13%。

图片
3 区域分布

我国食用菌产业发展快速,分布区域遍布各省市,从山区到平原均生产食用菌,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气候及资源因素,我国食用菌分布并不平衡,呈产业带状分布,东北三省,华中河南、湖北及山东、浙江沿海地区形成黑木耳产业带;东北辽宁,华北河北东北部,华中河南、湖北以及山东、浙江沿海地区形成香菇产业带;西南的四川、重庆、贵州、云南及华中的湖北、河南,华北的山东、河北形成羊肚菌种植产业带等,且区域间食用菌产业发展不平衡。

根据中国食用菌协会的统计(表4),2020年产值超过100亿元的有:河南、云南、河北、福建、四川、山东、黑龙江、吉林、江苏、贵州、湖北、江西、辽宁、广东、湖南15个省;产值超过50亿元的依次是:陕西、广西、安徽、内蒙古、浙江5个省(自治区)。

图片

近年来,随着政策影响,食用菌产业作为区域经济调整、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受到政策扶持,一些地区的食用菌发展速度较快。

根据中国食用菌协会的统计(表5),从增长幅度看,与2019年相比,2020年产量实现增长的有17个省(区、市),其中增长率超过10%的省(区、市)有:广西自治区(43.67%)、贵州省(41.89%)、湖南省(38.85%)、甘肃省(31.27%)、重庆市(25.03%)、云南省(13.37%)。而有11个省(区、市)产量呈现负增长,其中新疆自治区(–52.29%)、北京市(–19.86%)、广东省(–17.63%)、上海市(–31.34%)出现了明显的负增长(表5中部分省市未列出)。

整体而言,食用菌产业重心呈现由沿海地区向内地转移,由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态势

图片

图片
4 效益情况

在20世纪80—90年代,食用菌的比较效益达到1:3,甚至1:5。

在2000年时,随着食用菌栽培量增加,食用菌产品价格呈现波动,比较效益下滑到1:2。

到2010年,食用菌生产的比较效益进一步下滑到1.0:1.5,甚至1.0:1.1。

到2020年,常规生产的大宗食用菌的比较效益稳定在(1.0:1.1)~(1.0:1.2)。

与大宗食用菌相比,新发展起来的羊肚菌比较效益相对较高,但种植风险也较大。以羊肚菌大田栽培模式为例,以667 m2为单位计算成本及产出,投料:栽培种200~300袋,营养袋1 600~3 000袋,成本为4 000~4 800元;土地租金:1季,约6个月,500~800元;用工:5~10个,500~1 000元;竹竿架材500~800元;遮阳网:1 500~1 600元;保温薄膜:500~800元;黑/白地膜:50~100元;水管系统100~200元;合计投入8 000~10 000元。

667 m2产鲜羊肚菌100~300 kg,单价120~200元/kg,667 m2产值15 000~40 000元,667 m2纯利润5 000~20 000元。

虽然食用菌的投入产出比较高,但随着经营面积的扩大,对技术和管理水平的要求增加,风险也再度增加;因此,这种投入和产出的关系并不能保持正比关系。

随着农业用地、生态环保等政策的出台,食用菌生产相关的设施材料、生产用工、水电能源等成本不断增加。

其中,燃料能源费用提升较快,平均每个菌棚高温灭菌成本由原来采用燃煤时的1 000元,上升到燃气或用电后的3 000元。生产用工费用也呈逐年上升之势,由原来的不足100元/d上升到150~200元/d。

原料投入成本也在升高,玉米芯等原材料的价格已从1 400元/t上涨至1 800元/t,再加上运输费用的上涨,使得原料成本增加30%以上。

与此同时,食用菌售价提高不明显,导致食用菌生产的比较效益下降。

图片
5 市场流通现状

农户栽培的食用菌销售主要以田间卖给经纪人为主,总体占比约80%;其次是到批发市场进行自主销售,占比18%。生产与销售相脱节,种植效益无法保障,难于应对市场风险。

整体看来,我国食用菌现代化的交易和流通方式发育不足,统一和及时的市场信息引导较弱,合理的价格机制尚未形成,市场流通效率较低。

来源:《蔬菜》2022年第4期

作者: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贺国强、魏金康、胡晓燕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