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菌唑简析
叶菌唑是日本吴羽化学公司于 20 世纪 90 年代开发的一种新型三唑类杀菌剂,通用名为 metconazole。试验代号 WL136184,KNF-S-474,AC189635,WL147681,AC900768。
化学名:5-(4-氯苄基)-2,2-二甲基-1-(1H-1,2,4-三唑-1-基甲基)环戊醇;5(- 4-chlorobenzyl)-2,2-dimethyl-1(- 1H-1,2,4-triazol-1-ylmethyl)cyclopentanol。
叶菌唑纯品一般是顺式与反式混合的白色晶状物,通常情况下,顺式抗菌活性较反式高。熔点 110-113 ℃,密度 1.307(20 ℃),20 ℃下,在水中的溶解度为 15 mg/L,在甲醇中的溶解度的为 403 g/L,在丙酮中的溶解度为 363g/L。
大鼠急性经口毒性 LD50 雌、雄均 > 2 000mg /kg; 大鼠急性经皮 LD50 雌、雄性均 > 2 000mg /kg; 大鼠急性吸入 LC50雌、雄性均 > 2 000mg / m3。
白兔眼睛刺激性轻度刺激性,白兔皮肤刺激性为无刺激性。对豚鼠为弱致敏物。大鼠亚慢性经口无作用剂量: 雄性 7. 7 ± 0. 7mg /kg·d,雌 性 35. 4 ± 2. 6mg /kg·d
叶菌唑是麦角甾醇生物合成中C-14脱甲基化酶抑制剂。虽然作用机理与其他三唑类杀菌剂一样,但活性谱则差别较大。2种异构体都有杀菌活性,但顺式活性高于反式。叶菌唑的杀菌谱非常广泛,且活性极佳。
叶菌唑田间施用对谷类作物壳针孢、链孢霉和柄锈菌有卓越效果。叶菌唑同传统杀菌剂相比,使用剂量极低而防治谷类病害范围却很广泛。适宜小麦、大麦、燕麦、黑麦、小黑麦等作物,用量低且杀菌活性高。在我国主要应用于小麦赤霉病防治。
叶菌唑具有高内在活性,可以通过叶片进入植物组织深层,杀灭深层组织中的真菌。其杀菌谱广,除了应用于防治麦类赤霉病外还可用于防治小麦叶锈病、玉米锈病、大豆锈病、油菜籽菌核病等。
此外叶菌唑具有生长调节作用,同时也可以达到使油菜籽增产的效果。
目前国内仅安道麦辉丰和上海赫腾有叶菌唑相关登记。安道麦辉丰的登记包括 50% WDG, 8% SC 和 95% 原药, 上海赫腾仅登记了95%原药。
1987 年,日本吴羽化学公司在专利中首次公开了一条叶菌唑的合成路线及工艺。以 β 羰基酯为原料,经苄基与甲基化后得到中间体“二甲基苄基环戊酮”,然后经 Wittig 反应、过氧酸环氧化反应和三氮唑亲核反应,最后得到目标产物。
1989 年,吴羽化学公司对引入三氮唑的反应进行了优化。以二甲基苄基环戊酮为起始原料,在一种大极性的非质子溶剂下,一步合成目标产物。
2012 年,BASF 专利报道了叶菌唑的中间体偕二醇衍生物的合成。不过他们是从环氧乙烷衍生物出发,经水解,氢化得到偕二醇中间体。该中间体经磺化后再与氮杂环进行取代反应,便可得到目标产物。
叶菌唑未能在中国广泛推广,虽然其杀菌活性高,但其综合性价比相对于传统三唑类杀菌剂并不显著。但是国内小麦赤霉病近年来的严重发生,或许可以给叶菌唑带来新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