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菌剂“黄金搭档”,纵横市场十余年却因廉价沦为鸡肋,还能焕发“第二春”吗
作者:佰秀农业
2023/3/27 9:43:48
杀菌剂“黄金搭档”,有哪些特点在诸多农用杀菌剂品类中,三唑类杀菌剂以优异的内吸杀菌特性和极佳的混配特性,虽然经过数十年的应用,但依然引领着杀菌剂市场的潮流,即便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其在杀菌剂市场中的地位,也无可替代。在“群星璀璨”的三唑类大家庭中,苯醚甲环唑和丙环唑的强强联合,曾在农药界留下了十多年的光芒。苯醚甲环唑和丙环唑的共同之处在于内吸杀菌功能,且这种内吸是可上可下的,也就是说,通过根部施
在诸多农用杀菌剂品类中,三唑类杀菌剂以优异的内吸杀菌特性和极佳的混配特性,虽然经过数十年的应用,但依然引领着杀菌剂市场的潮流,即便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其在杀菌剂市场中的地位,也无可替代。在“群星璀璨”的三唑类大家庭中,苯醚甲环唑和丙环唑的强强联合,曾在农药界留下了十多年的光芒。苯醚甲环唑和丙环唑的共同之处在于内吸杀菌功能,且这种内吸是可上可下的,也就是说,通过根部施药可将药液输送至植株各个部位,通过叶面喷施,可将药液输送到植株下部或者根部组织,其中,丙环唑的杀菌活性,在现有诸多三唑类杀菌剂中排名第三,仅次于氟环唑和氟硅唑。正是因为这两种具有内吸功能的三唑类杀菌剂的强强联合(总含量为30%,苯醚甲环唑和丙环唑各占15%),既弥补了单独使用杀菌能力不足问题,又缓解了对农作物的抑制缺陷,如苯醚甲环唑虽然杀菌谱较广,但在防治叶部病害时,单独使用效果一般;丙环唑虽然防治某些领域病害能力较强,但对多种作物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也正是因为这种鲜明的特性,苯醚甲环唑因为性能较为温和,对作物没有明显抑制作用,才成为种衣剂中的常见杀菌成分,丙环唑虽然也具有向上传导能力,但因其抑制作用较强,一般不会采取丙环唑进行拌种处理。本世纪初,30%苯甲·丙环唑由国外公司在我国取得农药登记,此后便以内吸传导,杀菌谱广、具有很强的植物调节作用、耐雨水冲刷、药效持久及低毒低残留四大特点成为防治水稻纹枯病的明星杀菌剂。进入2010年以来,我国进入苯甲·丙环唑登记高峰期,但这种登记热却止步于2020年。据我国农业农村部农药登记网站数据显示,截至当前,苯甲·丙环唑在我国已经取得120个农药登记证件,但2020年之后获得登记的证件仅有3个。由此可见,苯甲·丙环唑曾经的火爆和当前的落寞形成的对比是多么的鲜明,一个曾经风靡市场的杀菌剂组合,仅经历了十余年的应用就偃旗息鼓,其背后又有哪些因素导致呢?苯甲·丙环唑虽然是强强联合,但两种成分均属于老农药的范畴(两者均为上世纪八十年代上市),在甲氧基丙烯酸酯类及其它新型杀菌剂的挤压下,如今的三唑类杀菌剂,已经沦为混配剂的角色。如苯醚甲环唑的主力市场已经转为拌种剂、戊唑醇今年身价暴跌、丙环唑及丙环唑早已退出主流杀菌剂市场、氟环唑与氟硅唑不愿放下高身价、戊菌唑与四氟醚唑不温不火、三唑酮和三环唑更是风光不再。三唑类杀菌剂虽然失去了独当一面的杀菌功效,但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同样需要混配,所以,决定一个产品未来走势的,杀菌效果仅是借口罢了,而喜新厌旧是人类的通病。即便放在当代,苯甲·丙环唑的杀菌效果依然不容小觑,尤其和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混配后,其杀菌能力依然能够跻身当今主流杀菌剂市场。但有个问题不容忽视,越是应用较多的老产品、却是消费者熟知的产品,利润空间也就越透明。尤其是苯甲·丙环唑这样的廉价老产品,更是因缺少利润空间而沦为鸡肋。三唑类杀菌剂虽然混配能力很强,但依然有其自身的缺陷,如三唑类对农作物的抑制性。在苯甲·丙环唑组合中,苯醚甲环唑虽然“性情温和”,但丙环唑却让很多种植户“谈唑色变”,尤其在玉米苗期使用,若浓度过大,抑制作用很强,容易造成黄叶及生长抑制现象。除此之外,丙环唑对叶菜类、葡萄幼果期及瓜类苗期使用浓度过大会产生抑制,尤其是和植物生长调节剂配合使用,其抑制作用尤为突出。以当前轿车降价举例,某网友表示,当一辆20万轿车摆在你面前,在挑剔者眼里,它浑身可能有很多缺点,若身价降至10万元,所有的缺点都不再存在。苯甲·丙环唑的零售价格,从本世纪初的5元/5毫升,到后来的5元/10毫升,再到后来的3元/10毫升,直至当前的2元/10毫升,可谓是身价越降,就越具有性价比。以粮食作物举例,苯甲·丙环唑不但防治水稻纹枯病效果依然出色,对小麦全程病害均有优秀的防效。防治小麦纹枯病,每亩采取30%苯甲·丙环唑20毫升就能取得不错效果,发病严重的田块,可混配噻呋酰胺或吡唑醚菌酯。用于防治小麦锈病,可采取和嘧菌酯混配,每亩用量为30%苯甲·丙环唑20毫升+25%嘧菌酯20毫升。用于防治小麦白粉病,可采取和醚菌酯混配,每亩用量为30%苯甲·丙环唑20毫升+50%醚菌酯10毫升。用于旺长小麦田块,可适当增加苯甲丙环唑亩使用量,和磷酸二氢钾混用,能起到控制小麦旺长的作用。由此可见,只要应用得当,老产品也能焕发第二春,在达到杀菌效果的同时,还降低了种植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