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来院士:设施园艺必须智慧化发展
设施园艺,是保障“菜篮子”“果盘子”的关键力量。
在近日新华社专访中,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天来指出,设施园艺必须加快智慧化发展,走低能耗、高效益的中国特色道路,让更多中国人吃上更新鲜、更优质的好蔬菜。
未来谁来种菜?答案正在改变!
李天来院士
随着设施农业的不断发展,设施园艺已成为保障我国“菜篮子”“果盘子”“花篮子”稳定供给的重要力量。近日,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设施园艺专家李天来在接受《瞭望》周刊专访时指出,设施园艺必须加快智慧化步伐,走符合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发展道路,让更多中国人吃上更加优质、新鲜的果蔬。
四十年成就卓著,设施园艺托起百姓“菜篮子”
李天来介绍,经过四十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设施园艺种植面积已超过4000万亩,设施蔬菜(含食用菌)年产量约占全国蔬菜总产量近1/3。设施园艺不仅极大丰富了国人的餐桌,还成为助力乡村振兴、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引擎——单位面积产值是露地园艺作物的2.8倍,是其他种植业的10倍以上。在重点产区,设施蔬菜对农民人均年收入的贡献超过1万元,有效带动了农村经济发展。
此外,设施园艺通过对非耕地的高效利用,节约了3000万亩以上的耕地资源,在践行“大食物观”、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聚焦现代化智慧化,引领设施园艺科技创新
作为我国设施园艺科技创新的开拓者之一,李天来团队从20世纪80年代起,就率先研发了节能型日光温室及蔬菜生产模式,在零下20℃的严寒条件下,实现了冬季无需加温种植果蔬的突破。此后不断迭代,逐步攻克了零下28℃以上地区的冬季无加温高产种植难题。
近十年来,李天来团队将研究重点转向设施园艺的现代化和智慧化发展。他指出,国际上以荷兰、日本、美国为代表的设施园艺正加速向智能化、绿色化、高效化转型,比如荷兰的花卉生产已经基本实现了无人化管理。
为顺应这一趋势,李天来团队已研制出第一代现代节能日光温室及蔬菜生产模式,开发了智能环境调控系统、物联网远程管理平台和主要装备,实现了日光温室果菜生产全过程机械化率由40%提升到75%。未来十年,他们计划打造新一代智慧融合型节能日光温室,开创设施园艺智能化生产的新局面。
迎接挑战,走中国特色低能耗智慧发展之路
谈及我国设施园艺目前面临的问题,李天来直言不讳:
设施简陋、机械化水平低:我国90%以上设施仍为简易棚,机械化率仅约40%,人均管理面积远低于日本、荷兰等国。
栽培模式与绿色高效技术滞后:无土栽培比例不足2%,水肥药一体化利用率低,能耗高、成本高的问题依然突出。
智能装备自主研发能力弱:核心智能技术对外依存度高,进口软硬件难以完全适配我国复杂多样的气候环境。
面对挑战,李天来强调,我国设施园艺不能盲目照搬国外模式,要立足国情,坚持走低能耗、低成本、生态安全、高产优质的中国特色智慧发展道路。他呼吁,国家层面应统筹规划设施智慧园艺科技创新专项,加大财政投入,建设创新平台,打造高水平科技团队,同时强化低成本高质量智能装备的研发与应用推广。
分阶段推进,实现设施装备现代化升级
针对设施装备老旧的问题,李天来提出了“三步走”战略:
第一阶段(2025年前):改造与新建并重,完成2000万亩设施装备现代化。
第二阶段(2030年前):以拆除重建为主,再完成2000万亩现代化建设。
第三阶段(2035年前):整体完成设施装备智能化提档升级。
通过政府财政、金融贷款和个人投入的多元化资金渠道,分步推进设施升级,确保设施园艺装备现代化、智能化持续稳步推进。
未来谁来种菜?机器换人势在必行
随着农村劳动力减少、用工成本上升,“机器换人”已成为设施园艺发展的必然趋势。李天来指出,“机器换人”的关键在于实现“有机想用、有机好用、有机多用”。
在观念上,要通过示范推广、政策支持,让种植户愿意使用智能装备;
在技术上,要推动农艺、农机、设施协同优化,制定标准化宜机化种植规范,研制高性能农机装备;
在服务上,要培养新型农机手,发展社会化、专业化的农机作业服务体系。
李天来强调,设施园艺智慧化发展,不仅是技术革新,更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未来,智慧设施园艺将在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