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马上进入成熟收获期,可是,最近有农民朋友反映,玉米又遇到麻烦了,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近几天,河南、安徽区域已发现部分玉米田块茎基腐病(青枯病)已显症,部分品种比较严重,感病植株往往会出现植株倒伏、叶片青枯等症状,造成粒少、粒秕,严重影响玉米产量和品质。1发病症状玉米青枯病也叫玉米茎腐病,是玉米生长中后期发生的整株很快青枯干死的突发性土传真菌病害。发病主要在灌浆期至成熟期发生,但在乳熟期之前没有明
玉米马上进入成熟收获期,可是,最近有农民朋友反映,玉米又遇到麻烦了,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近几天,河南、安徽区域已发现部分玉米田块茎基腐病(青枯病)已显症,部分品种比较严重,感病植株往往会出现植株倒伏、叶片青枯等症状,造成粒少、粒秕,严重影响玉米产量和品质。
玉米青枯病也叫玉米茎腐病,是玉米生长中后期发生的整株很快青枯干死的突发性土传真菌病害。发病主要在灌浆期至成熟期发生,但在乳熟期之前没有明显的发病特征,乳熟期至蜡熟期才是发病的高峰期。春玉米的发病时间主要集中于8月份,夏玉米的发病时间则在9月份的上中旬。其发病程度主要受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以及种植密度等条件的影响,是一种世界性病害,目前遍及全国玉米产区,分布广,危害大,该病病情发展迅速,来势凶猛,一般病株率在10%-20%,严重的40%-50%,特别严重的高达80%以上,农民称之为“暴死”,对玉米产量影响极大。青枯病一旦发生,全株很快枯死,一般只需5-8天,快的只需2-3天。玉米茎基腐病属于典型的土传病害,病原菌在病残体组织内外、土壤中存活越冬,成为翌年主要侵染源,自植株的气孔或伤口侵入。在田间可借风雨、灌溉水、机械和昆虫进行传播,发生多次再侵染。气象条件是玉米茎基腐病发生的重要因素。天气炎热、连续阴雨、雨后暴晴时最易发生青枯型病变。气温30℃左右、相对湿度高于70%即可发病。地势低洼或排水不良、土壤瘠薄、密度过大、偏施氮肥及虫害发生严重时该病发病严重。不同品种对玉米茎基腐病的抗病能力有显著差异。农业防治。一是合理轮作。玉米茎基腐病是一种重要的土传真菌性病害,在玉米连作地,土壤中病原菌积累数量大,发病重,因此有条件的地方,应实行轮作倒茬,可防止土壤中病原菌的积累,有效预防病害的发生。二是选用抗耐病品种。三是适当增施钾肥、切忌偏施氮肥,提高植株抗病性。四是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避免田间积水,降低田间土壤湿度,减少茎基腐病发生。五是清除病残体并集中深埋或收获后深翻土地,降低翌年初侵染菌源,能有效控制茎基腐病发生程度。化学防治。玉米抽雄期至成熟期是防治该病的关键时期,病害发生初期可用40%苯醚甲环唑乳油20~30克、25%苯甲吡唑酯20~30克或43%戊唑醇水悬浮剂30~40克,另加2%春雷霉素水剂20~30克或72%农用链霉素可湿性粉剂20克对水30千克喷雾防治,每间隔7~10天喷一次,连喷2~3次。以上药剂交替使用,以免产生抗药性影响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