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槟榔调研】金沣宸訚楼锋:外强内散,谁在争夺海南槟榔20亿农药+特肥市场?
走访海南市场,笔者发现,槟榔热背后,是一场被外企垄断的农药供应暗战。
精细化管理下的槟榔亩产可达2000斤,“农药和特肥保守出厂价超20亿元”,而先正达、拜耳等外企品牌仍在农资市场占据主导地位。
海南金沣宸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訚楼锋透露,在海南农资市场,外企品牌凭借质量优势占据主导地位,国内企业则通过品类差异化寻求生存空间。
在海南市场,年出厂价3000万以上的品牌已属见货率较高,整个农资市场格局呈现“外强内散”的特点。
海南槟榔农资市场规模可观,仅农药和特种肥料的出厂价估计至少20亿元。外资企业在海南槟榔市场优势明显,先正达、拜耳、巴斯夫等跨国企业的年出厂额均在1亿元以上,稳居市场前三。
国内农资企业采取差异化竞争策略。除草剂、多效唑、赤霉素等品类中有规模较大的公司,但年出厂价达到3000万元的公司即被视为市场上的重要品牌。
槟榔产业在2021年后迎来爆发式增长,收购价格从突破10元/斤飙升至去年正常季节的最高价49元/斤。早期果实甚至出现过280元/斤的天价,但仅持续很短时间,且数量有限。
槟榔的种植效益因管理方式差异巨大。
粗放式管理的槟榔园,亩产500斤左右,而通过精细化管理的槟榔园,亩产可达2000斤以上。
目前海南槟榔高产果面积较少,低产果面积仍占多数。
投入主要包括肥料和农药,新园一般投入较高,一亩地投入约3000—4000元。
槟榔市场效益相当惊人,但规范发展迫在眉睫。
槟榔产业面临多重挑战。
1.国外槟榔进口给产业发展带来不确定性。虽然目前仅限药用,但业内人士都在担心随着自贸岛政策放开,国外槟榔可能进入食用市场。
2.行业标准缺失导致产品质量参差不齐。訚楼锋坦言,目前有部分种植者会在网上购买含量不够的便宜有机肥、复合肥,除了直接给种植者造成经济损失,增加生产风险、影响品质安全之外,也阻碍产业升级。
对于訚楼锋而言,他们主要关注如何通过植保方案提高槟榔产量和品质。
具体措施包括选择优质种苗、科学施肥、保花保果和病虫害防治。
訚楼锋介绍,金沣宸通过塑造成橄榄型条果,使槟榔果价格提升20%左右。但这个技术门槛较高,需要适当使用调节剂。
南部乐东、东方等地因气候温暖湿润,成为槟榔的优势产区。
也有一些从业者正在试验提前上市的技术,但海南冬季低温是一个难以突破的瓶颈。
另外,台风也是种植的一大威胁,目前主要通过建设防风林来减少损失。
在农资品牌选择上,金沣宸的策略也正在发生转变。
大品牌因价格透明、成本高、服务利润低而合作困难,反而更倾向选择规模适中、有发展潜力的品牌。
“我现在选择的是一些默默无闻的年销售额2亿—3亿元的公司”,訚楼锋表示,经销商凭借对市场的了解和营销策划能力,反过来为厂家赋能,帮助厂家做大,与厂家形成互补共赢关系。
虽然槟榔产业可能已经过了高峰期,不建议继续扩大种植面积,但现有市场仍然巨大。
訚楼锋希望推广生态、生物性农药解决植保问题,减少对化学农药的依赖。
改变国人对食用槟榔的看法是一个重要方向。
政策层面上,希望在海南鼓励槟榔产业发展,毕竟槟榔已成为海南许多农民的重要收入来源。
一亩地投入3000—4000元,即使价格降到3元/斤仍能保本,这种抗风险能力使槟榔种植在海南保持稳定吸引力。
随着资本大举涌入和科学管理技术的推广,槟榔产业正从粗放式向精细化转变。
面对产业升级的需求,海南农资人正通过植保+营养方案努力提升槟榔品质和产量,虽然面临政策和市场双重挑战,但这个产值巨大的产业仍在探索可持续发展之路。
未来,生态种植和观念转变将成为产业发展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