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重大部署!来看“人工智能+农业”将释放哪些机遇?
近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下称《意见》),明确提出加快农业数智化转型升级。这标志着人工智能(AI)赋能农业已从技术探索上升为国家战略,传统农业的深刻变革即将到来。
《意见》提出了农业数智化转型升级的三大发展方向。
一是加快人工智能驱动的育种体系创新,支持种植、养殖等农业领域智能应用。
二是大力发展智能农机、农业无人机、农业机器人等智能装备,提高农业生产和加工工具的智能感知、决策、控制、作业等能力,强化农机农具平台化、智能化管理。
三是加强人工智能在农业生产管理、风险防范等领域应用,帮助农民提升生产经营能力和水平。
作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人工智能在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展现出巨大潜力。事实上,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一大着力点,智慧农业近年来成为国家产业政策的支持重点,科研机构与科技企业已经开展了一系列实践。
AI育种方面,人工智能解码种质资源加速作物创新。中国农业科学院与阿里巴巴联合开发智能育种平台,利用AI算法管理育种大数据。不久前,海南崖州湾国家实验室与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发布“丰登”大语言模型,其突破性实现分子生物学研究流程的智能化,可模拟分子生物学家自主开展作物基因功能研究。隆平高科开发水稻AI杂交组合预测系统,以基因编辑技术培育辅酶Q10水稻新品种。
智能装备方面,近年来,农机迎来智能化转型。如极飞科技的“农田守望者”巡检机器人通过激光雷达与AI导航,可在复杂地形中识别作物长势并定点施肥。大疆农业发布了搭载有AI和AR功能的T100农业无人机,能够自动识别作业中遇到的障碍物并保存进地块信息,提升同地块作业效率。
智能管理方面,人工智能将渗透到农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基于AI大模型技术,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开发出针对果树冠层的精准喷洒算法,实现施药量降低近48%。今年7月,中国中化首发农业种植AI大模型“iMAP”,首创“作物机理×大模型×智能体”融合AI系统,让智能种植决策更加科学、可信,因地制宜匹配不同的区域和作物。
“人工智能+”行动为农业发展注入了“智能基因”,其意义不仅在于技术层面的效率提升,更在于重构农业生产关系,推动农业向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转型。从AI育种破解“卡脖子”难题、智能装备重塑生产方式,到全链条智能管理激活产业潜能,人工智能正在推动传统农业向高效率、高精度、高附加值的智慧农业加速跨越,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筑牢农业强国根基注入持久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