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玉米种业发展简史
作者:种业商务网
2025/2/13 15:57:58
玉米种子行业作为农业产业链中的重要一环,种子市场价值大,一直以来备受行业重视和关注。玉米引进与种植16世纪,玉米由葡萄牙人引入中国,最初在福建、广东等地种植。17-18世纪,逐渐扩展到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成为重要粮食作物。传统育种阶段(20世纪初-1949年)20世纪初,农民通过选择优良单株进行自留种,育种手段较为原始。30-40年代,部分农业科研机构开始研究玉米育种,但规模有限。现代育种起步(1
玉米种子行业作为农业产业链中的重要一环,种子市场价值大,一直以来备受行业重视和关注。16世纪,玉米由葡萄牙人引入中国,最初在福建、广东等地种植。17-18世纪,逐渐扩展到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成为重要粮食作物。20世纪初,农民通过选择优良单株进行自留种,育种手段较为原始。30-40年代,部分农业科研机构开始研究玉米育种,但规模有限。1949年后,国家重视农业科研,建立多个农业科研机构和试验站。1950-1960年代,推广杂交玉米,引进国外优良品种并进行改良。1970年代,杂交玉米育种取得突破,培育出多个高产杂交种,如“中单2号”。80年代,国家加大农业科研投入,玉米育种技术显著提升。90年代,分子育种技术开始应用,培育出抗病、抗逆性更强的品种。2000年,《种子法》实施,中国正式迈进种子市场化阶段。生物技术广泛应用,转基因玉米研究取得进展。2002年起,郑单958的崛起,成为一代里程碑式品种,推广速度之快,纵横时间久,贡献大。2004年起,先玉335掀起高价值、单粒播种浪潮,改变了中国传统玉米种植技术,国产玉米种子标准也开始与国际接轨。2008年起,为调动玉米种植的积极性,我国启动玉米临时收储制度,玉米产业“高价格、高库存、高补贴”问题凸显。2010年,基因组学、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技术推动玉米育种进入新阶段。2011年4月18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明确了种业的基础性、战略性核心产业的定位,把种业放在前所未有的高度来重视,我国步入市场导向的商业化育种新进程,制种面积快速提升。2015年起,为调整种植结构,缓解玉米库存压力,开始实施“粮改饲”政策,减少籽粒玉米种植。2016年,取消玉米的临时收储政策,并出台了按照市场定价、价补分离的玉米生产者补贴政策;政策实施后,国内玉米市场价格大幅下跌;玉米种业逐渐进入寒冬。2016年,新《种子法》施行,绿色通道开启,玉米品种“井喷”,大品种市场空间变小。同时制修订配套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为依法治种提供法制基础。修订《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和《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制定《主要农作物品种区试办法》、《农业植物品种命名规定》,使得我国种业发展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为推动深化种业体制改革、促进现代种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2020年,临储玉米库存基本消耗殆尽,供需缺口的加大使进口压力明显增加,玉米价格开始上行,制种价格开始上涨,市场明显两极分化。2020年,转基因产业化进程提速,至今有13个转基因玉米产品获批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2022年1月,农业农村部对《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管理办法》《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管理办法》《农业植物品种命名规定》四部规章的部分条款予以了修改。2022年6月,《国家级转基因玉米品种审定标准(试行)》发布。配套条例修改,相关政策落地,我国转基因产业化迎来重要节点。2023年10月17日,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发布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初审通过的转基因玉米、大豆品种目录,其中转基因玉米品种37个、转基因大豆14个。这是继2022年6月出台《国家级转基因大豆、玉米审定标准(试行)》后首次转基因品种通过国家品种审定。2023年12月25日,农业农村部发布公告,转基因玉米品种、大豆品种获得生产经营许可证。2024年,转基因玉米和大豆在部分区域商业化种植。杂交玉米推广,显著提高单产,保障粮食安全,抗病抗逆品种大面积推广应用,增强玉米抗病虫害和逆境能力;生物技术应用,转基因和基因编辑技术提升育种效率;种业市场化,市场化进程加快,涌现出一批具有竞争力的种业企业。随着国家推动种业振兴全面推进,玉米种业向高质量、绿色发展方向迈进。智能化育种、大数据等技术广泛应用,玉米种业进入智能化、精准化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