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调研】考核越多,效果越差?海南一经销商主动废除KPI!
在农资行业,考核似乎陷入了一个难解的悖论——管理者总想用明确的量化指标抓住经营核心,却往往在田间地头的实际需求中失了准星。
而刘大云却明确提出,反对形式主义的考核和假专家式的服务,主张“科技服务要真正落地”。
刘大云团队给考核悖论撕开了口子:当行业普遍将销量、试验示范次数当作考核“硬通货”时,真正扎根市场的经营者却在拒绝这种“形式主义”,转而把解决作物实际问题的技术服务当作生存根基。
销售数据和试验示范报告是行业考核的重点。
因为,销量数据直观易懂,试验示范报告看起来专业、规整。
这些量化指标既能快速衡量团队业绩,也能给合作厂家、下游客户一份“看得见”的成绩单。
于是,不少农资企业把考核重心放在“卖了多少货”“做了多少场示范”上,甚至将这些指标与薪酬直接挂钩,倒逼团队向“数字”看齐。
可在实际经营中,这种考核导向却常常水土不服:为了冲销量,销售人员可能向种植户推荐并不适配的农药、特肥;为了完成试验示范指标,一场场“走过场”的田间活动流于表面,既没解决种植户的真实困惑,也没能为产品积累有效口碑。
刘大云直言,“考核销量和试验示范易形式化”。当数字成为唯一标尺,农资行业最核心的“技术服务”属性,反而被挤到了考核体系的边缘。
农资行业的特殊性,本就决定了“服务”比“数字”更能决定长期生存。
种植户要的从来不是“你卖了多少肥”,而是“我的槟榔病怎么治”“莲雾怎么种能增产”;下游客户愿意长期赊销合作,靠的也不是“你承诺了多少销量”,而是“你能帮我解决农户的问题,让我回款有保障”。
碧盛农技团队能做到95%以上的回款率、全岛400多个稳定客户,靠的正是跳出了“考核悖论”的陷阱:他们不把销量当作终极目标,而是将技术服务嵌入每一个环节——团队成员分工负责不同作物,深耕种植技术与病虫害防治,甚至自建100亩莲雾基地摸索经验。
这种“以服务为核心”的逻辑,看似没有量化的考核指标撑腰,却实实在在地转化成了客户信任与经营韧性。
那些陷入考核悖论的农资企业,往往困在“数字焦虑”里难以自拔。
一边抱怨“客户越来越难维护”“赊销风险越来越大”,一边又不肯跳出固化的考核框架——既想靠技术服务赢得市场,又舍不得放弃销量、示范次数这些“省心”的考核指标。
结果便是,团队在“冲数字”和“做服务”之间疲于奔命,最终既没拿到理想的销量,也丢了本该建立的服务口碑。
刘大云表示,碧盛农技团队之所以能在行业波动中保持稳定,恰恰是因为他们打破了这种“二选一”的困境:不把考核当作束缚,而是让“解决问题”成为团队的共同目标——能帮种植户治好槟榔病害,销量自然随之而来;能为下游客户提供技术支持,回款率便有了保障。
刘大云认为,农资行业的考核悖论,本质上是“短期利益”与“长期价值”的博弈。
销量、试验示范是短期可见的“果实”,而技术服务是需要长期培育的“根系”。若只盯着果实,忽视根系的养护,再茂盛的枝叶也会因缺乏养分而枯萎;唯有扎根服务,让考核围绕“解决实际问题”展开,才能让农资企业在田间地头站稳脚跟。
碧盛农技以及刘大云或许给出了破局的方向:农资行业的考核,不该是办公室里算出来的数字,而该是种植户田间地头的认可——当技术服务能真正帮农户保住收成、帮客户稳住生意,所谓的销量与业绩,不过是水到渠成的结果。
2025 海南热带作物(槟榔)产业发展大会会议议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