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槟榔会】晁振宇:槟榔反季节诱导开花技术解析

作者:《农资与市场》传媒 大会组委会 2025/9/9 17:06:50
槟榔叔记、槟榔实战专家晁振宇植物开花,是由大约306个基因共同构建的复杂网络。目前发现共由五大途径(低温途径、光周期途径、赤霉素途径、年龄途径、营养自主途径)形成了它们的开花系统,这是植物在自然界适应、进化、博弈的结果,并将这种生存智慧传递给它们的后代,形成了姹紫嫣红的缤纷世界。一、槟榔的花芽分化槟榔第一把花的花芽分化从每年的“中秋节”前后开始。花芽原基着生在芯叶的叶腋内,每叶一个。对幼树来说,一


图片 1.jpg槟榔叔记、槟榔实战专家晁振宇

植物开花,是由大约306个基因共同构建的复杂网络。

目前发现共由五大途径(低温途径、光周期途径、赤霉素途径、年龄途径、营养自主途径)形成了它们的开花系统,这是植物在自然界适应、进化、博弈的结果,并将这种生存智慧传递给它们的后代,形成了姹紫嫣红的缤纷世界。



一、槟榔的花芽分化


槟榔第一把花的花芽分化从每年的“中秋节”前后开始。

花芽原基着生在芯叶的叶腋内,每叶一个。对幼树来说,一般着生7—9张叶;10年以上大树,逐渐回落到5张叶。从芯叶芽原基分化到完全展出各个羽状复叶,需要经历28个月。

在此期间,随气温不同,每张叶抽出的间隔时间也有很大差异:3—4月,需要45天;5—6月间,需要35天;6—7月,需要28天;7—8月,需要23天;8—9月,需要32天;9—10月,需要43天;10—11月,又恢复到45天。

叶腋内的花芽原基自从形成后,80%的时间是沉默的(23个半月)。

随后两个月,花芽原基外面的苞片——芽舌,开始伸长、加宽,分化成两寸左右、像“瓜子皮”一样的空壳。空壳基部周围“节间环”增粗凸起,像一个“活塞环”芽舌下部维管束粗壮、密集。壳内基部,芽原基主轴开始分化成扁平簇状的丝状物向前延伸:这是第一级花序轴。

这个为期8周的阶段叫槟榔花序未显性期。此期花序停顿一周,随又进入花序性别分化期——显性期。

这个时期,雌雄花开始同时分化,花序前三分之二部分,全部发育成雄花,数量众多、密渠,2000—3500粒,持续10周(70天)完成。

花序中部的芽原基,先分化出几个雌雄花同体——“三基花”,柱头(雄花)着生在花盘(雌花)两侧,随着发育进程的推进,雌花分化向后部三分之一处延伸,雌花柱头逐渐缩小,直至消亡。中部少量的“三基花”,在开花前两侧雄花脱落;只有几朵在开花时,仍保留着“三基花”型态。

雌花的花芽分化比雄花早1个月结束,约200—350粒。槟榔的雌雄花分化总共需要10周时间(为2个半月)。

这一阶段,花序轴内部的激素变化是剧烈的———CTK/GA,ABA/GA,CTK/ABA直接关系到雌雄花量的多少以及质量:如果这个比例变动,将会出现大量的“三基花”,以及雌雄花比例严重失调。
如果生长过于旺盛,将会生成大量雄花甚或引起大量落花、落果。这就是我们使用“控德”+“固特立”的原因。

“控德”直接分解GA3合成酶,但对保障座果膨大至关重要的GA4+7,没有任何影响。
花期使用“控德”即可对促进旺长的GA3实施精准拦截;“飞花令”可以使雌花翻倍,这就是它们的价值所在。
同时,我们在实验中发现一种新型的植物生长刺激素“固特立”,可以有效防止落花、落果,母花体型比正常的要大一倍,而且果实膨大很快,果蒂周围的花萼比正常的多一轮(两轮)。

“固特立”是GA3合成酶的促进剂,它能保证GA3源源不断供向促进生长的部位。但是,我们如果同时使用了“控德”和“固特立”,结果会怎样呢?

事实证明,抑制生长的“控德”和促进生长的“固特立”这两种对抗力量将会在植物体内相互抵消,没有任何期望的效果。

我们经过深入研究,发现“控德”抑制GA3合成酶持效期10天左右;“固特立”促进GA3合成酶持效期7天,我们可以设想虽然这两种化合物不能同时使用,但可以在它们的有效期之外依次使用——间隔7或10天,至少安全范围间隔10天,才能够互不影响:早春萌芽阶段,“先促后控”;7—8月旺长期,再“先控后促”。


二、槟榔的开花途径


我们在9月上中旬,发现了槟榔一个非同寻常的现象——当槟榔开完第5把花后,紧随其上的第6、第7张叶相继脱落,叶腋间的芽舌相继干死掉了,每株树都是如此。而且,三两年生的幼树干死的芽舌居多。

这是什么原因呢?

探究植物开花的分子生物学原理,我们已经断定了槟榔开花不是低温途径,也不是光周期途径,通过对槟榔喷雾赤霉素持续处理一个生长季,不但没有把花诱导出来,反而节间拉的更长,芯叶都弯了下来——由此判定槟榔不是赤霉素途径。

通过调查十几个有机肥施入充足的槟榔园,发现3—4年的幼树,树干极粗,几乎近一半自然开花,而且花苞长出叶鞘。

由此暗示:槟榔成花与C/N比有关——糖代谢途径(自主营养途径)。

大胆推断:槟榔开花是反赤霉素途径(SPL)+自主营养途径(C/N),也就是说打掉GA3,促进衰老(使用“控德”),增加雌花量(“飞花令”),都可以诱导槟榔提前开花并增加花量。

四年实验已成功证明了它。

槟榔第六、第七把干死的芽舌是由于下部五把密集的果实内部(果核)分泌了大量的赤霉素,这些赤霉素催毁了SOC1(成花命令)蛋白,花苞和花序的分化进程从此就终止了。

槟榔幼树干死的穿舌以及花序中只有雄花没有雌花的原因,是由于幼树生长旺盛,赤霉素含量过高,以及C/N比过低——糖分积累不够,或氮素偏多引起,需用“飞花令”补充碳源,把C/N比提高。


三、槟榔反季节实验总结


现在,我们已然明了:所谓槟榔反季节开花,就是抢救这两个死去的芽舌;反季节的春果,卖的就是这两把花!

我们7月1日、27日分别进行了反季节实验,但是7月1日反季节实验失败,7月27日反季节实验成功,二者差异主要在于C和P的浓度。7月1日实验采用C100+P300,浓度或许过低,导致花苞未按期打开;而7月27日采用C300+P500,反季节诱花全部成功,说明这个浓度恰到好处。

此外,“追击者”作为低浓度的“飞花令”简化低配版,200倍左右灌根,是持续形成大水桶苞的重要措施。这为我们后续的槟榔反季节种植提供了重要参考,我们可调整C和P浓度,并合理使用“追击者”。

我们在黎母山区8月上中旬开展了一组实验,采用7月27日的方案,并额外根施“追击者”。然而,实验遭遇了低温困境,11月中旬后低于18度的天气持续6天,12月低于10度的天气更是长达15天。

回顾过往实验可知,低温对槟榔开花影响显著。结合这次实验困境来看,如果我们把处理时间提前到7月1日,成花前低温来临的风险便会大大降低。这也提醒我们,在后续槟榔反季节开花实验和种植中,要充分考虑低温因素,合理安排处理时间。

7月27日尖峰的实验虽取得反季节诱花成功,但存在不确定因素。除了C、P浓度适宜,健壮幼树本身具备45%左右的早果性成花率。这意味着,要实现反季节处理百分之百成功,不能仅依赖现有条件,还需解析出其他关键技术手段。

此外,树干增粗是不容忽视的要点,多施有机肥并非可有可无,而是必要之举。


四、槟榔花期的全面营养


槟榔全年对氮、磷、钾需求曲线,波动不超过2%,氮磷钾配比从年初到年尾基本稳定在10:2:13;其中对磷的需求极少,这是这种植物的特性。

槟榔对中微量元素的要求迫切,尤其对锌钼、镁、铁、钙必不可少。这是提高槟榔品质和口味的核心元素。

此外,棕榈科植物对氯元素有异乎寻常的需求:缺氯易导致座果率低,并易落果,这是与其它作物对元素需求最大的不同之处。

图片 2.jpg

保花保果措施:

  1. 花期少浇水,防落花落果。

  2. 喷施“控德”600倍,打掉内源GA3(20天/次)。

  3. 喷施“飞花令+秀亮+固特立”组合。

  4. 15天滴灌一次“一把抓”,每株30克。

  5. 增施“12菌”生物有机肥:以黑褐色挤压柱状肥料为首选(吸热)。10公斤/株左右,“中秋节”前15天施入,一次浇透。

  6. 10月底铺防草布或保温膜,提高地温,增加反季节成花率。

  7. 喷3—4%的老红糖水+10%腐殖酸600—800倍,增加外源碳流,提高碳氮比(20天/次),增加反季节成花率。

以上处理一直喷到花苞形成为止。进入8月可多施或冲施鱼蛋白,一是积累成花刺激素,二是为进入秋冬提高地温作准备。

微信图片_20250909092346_1690_1.jpg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