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甘膦价格跃上2.8万元高位!供需紧绷,三季度冲刺3万关口?

作者:《农资与市场》传媒 于平平 2025/8/26 10:48:11
进入8月底,国内草甘膦市场依旧呈现出量价齐升的火热态势,价格持续温和上涨。中农立华原药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8月24日,草甘膦原药国内刚需备货,出口订单排单交付,市场预期小幅上涨,95%含量报价2.75万元/吨,97%含量报价2.8万元/吨。继7月突破2.6万元/吨关口后,仅一个月时间价格再涨2000元/吨,站上2.8万元高位平台。作为全球第一大除草剂,可以说草甘膦在经历长达两年的价格低谷后,2

进入8月底,国内草甘膦市场依旧呈现量价齐升火热态势价格持续温和上涨。

中农立华原药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8月24日,草甘膦原药国内刚需备货,出口订单排单交付,市场预期小幅上涨,95%含量报价2.75万元/吨,97%含量报价2.8万元/吨

7月突破2.6万元/吨关口后,仅一个月时间价格再涨2000元/吨,站上2.8万元高位平台。作为全球第一大除草剂,可以说草甘膦在经历长达两年的价格低谷后,2025年开启强势复苏通道。这波持续四个月的涨价浪潮背后,是内需托底+外需爆发的需求共振与供给收缩的深度耦合。

图片

截至2025年8月24日国内草甘膦原药价格走势(单位:万元/吨)

(数据来源:中农立华原药)

供给端:库存见底与排产紧张共振

图片

为何草甘膦能在短期内实现两连跳式上涨?

业内人士表示,当前行业库存已降至安全线以下。生产线满负荷运转仍跟不上订单增速,97%高端产品出现结构性缺货这种紧张局面源于三重供给收缩:

一是环保限产持续发酵。黄磷主产地云南因雨季水电波动导致开工不稳,原料供应缺口扩大,推动黄磷价格站稳2.2万元/吨高位;二是头部企业战略性控量,继7月多家企业宣布限量发货后,8月已有企业执行排单生产策略,新单交付周期延至60天以上,市场惜售情绪浓厚;是产能自然出清,中小装置因成本倒挂长期停车,行业有效产能收缩约15%。

相关生产企业负责人透露,目前,工厂刚需备货积极,出口订单排单交付生产线切换97%含量需要工艺调整,高端产品供应缺口短期内难以弥补供给端三季度将持续保持紧绷状态。

据了解,截至2025年,中国草甘膦有效产能将稳定在80万吨左右,国内政策限制新增产能的增长,行业扩产以技改为主。但长期产能有着增长的趋势,如和邦生物计划在印尼扩建20万吨/年产能,江山股份贵州项目预计2025年底前试生产(5万吨),建成后公司草甘膦总产能为12万吨。

需求端:内外双旺催生抢单潮

图片

支撑2.8万元高价的底气从何而来?

答案藏在火爆的订单簿里。6-8月是国内草甘膦出口至南美的传统旺季,南美地区(如巴西、阿根廷)的大豆、玉米种植面积增加,对草甘膦需求旺盛。2025年5月以来,南美制剂订单大量释放采购季较往年延长三周

值得注意的是,价格传导机制正在改变。当草甘膦突破2.5万元/吨时,下游曾出现抵触情绪,但当前2.8万元价位下,终端接受度反而提升。国际粮价持续高位运行,种植户更关注防治效果而非成本。业内人士分析道。

盈利重构:单吨净利突破5000元大关

图片

从亏损泥潭到盈利重构,在草甘膦价格涨势的强拉动,龙头企业迎来业绩爆发期。

和邦生物半年报显示,二季度草甘膦业务毛利率回升至18.7%,较一季度提升15个百分点。按当前2.8万元/吨价格测算,头部企业完全成本约2.3万元,单吨净利突破5000元。

“价格每上涨1000元,年化净利增厚2亿元”——兴发集团在互动平台的表述正在成为现实。更值得关注的是高端产品的溢价空间,97%含量较95%含量价差扩大至500元/吨,技术领先企业将获得超额收益。

三季度冲刺3万元/吨在望,

多空博弈的临界点

图片

站在2.8万元的历史高位,三季度冲刺3万元/吨在望市场分歧正在加剧。

多方认为供需矛盾尚未根本缓解,南美采购旺季延续至9月末,国内秋粮用药高峰即将启动,而供给端受制于原料瓶颈,9月行业开工率仍难突破80%。“不排除出现3万元/吨脉冲行情”业内人士席预测。

利空方则紧盯三大风险变量:一是南美种植季结束后可能出现的订单断档;二是国内新增甘氨酸产能预计10月投产;三是转基因作物推广政策存在变数。

值得玩味的是,当前头部企业正通过长单策略平滑波动。据悉,兴发集团、新安股份等企业订单已覆盖至四季度,定价采用“基础价+浮动溢价”模式。这种机制既保障了利润底线,又保留了价格上涨的收益空间。

总之,市场正在见证草甘膦行业的价值重估。当价格从低谷的2.3万元一路冲上2.8万元,产业逻辑已从“成本支撑”转向“供需定价”。随着三季度进入关键博弈期,2.8万元究竟是新的起点还是阶段顶点,答案将在未来几周揭晓。但可以确定的是,历经周期淬炼的龙头企业,已掌握穿越波动的新生存法则。

对于行业企业而言,当前应当把握市场机遇,但更应着眼长远发展。建议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开发绿色环保新工艺;优化产品结构,开发复配制剂和高附加值产品;加强国际市场开拓,实现市场多元化布局。同时,要密切关注库存水平,防范价格回调风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