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料增效技术论坛|辛景树:突出“精、调、改、替、管”,统筹推进化肥减量增效
原农业部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首席专家辛景树
农用化肥施用实现“一减、一提”。全国农用化肥施用量已连续多年保持负增长,2023年为5022万吨(折纯量),比2015年减少17%。2022年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化肥利用率达到41.3%,比2015年提高6个百分点。
东北黑土区
有机质下降。东北黑土区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为30.5g/kg,与第二次土壤普查时期相比降低了21.2%;基础地力偏低。化肥占肥料投入的比例高达89.4%。化肥使用量是美国的2.6倍、欧盟的2.5倍。基础地力贡献率保持在50%—60%,与40年前相比低了10个百分点。
酸碱失调。土壤pH≤5.5的酸化面积占比高达15.9%。松嫩平原盐碱地总面积约5600万亩,占总面积的20%左右。
黄淮海地区
耕作层变浅。耕层厚度为15—19 cm,比适宜的22 cm浅3—7 cm,比美国玉米种植带耕层厚度浅10 cm,较第二次土壤普查时期变浅近5 cm,耕作层厚度小于20cm的面积比例高达83.9%。 次生盐渍化显现。随着华北旱情加重,增发量大于降水量,局部地区开始返盐,次生盐碱化威胁加重。天津市45.84%的调查点位出现次生盐渍化问题。
南方地区
酸化加剧。长江中下游区、华南区、西南区土壤pH≤5.5的耕地面积占比分别为27.4%、57.3%、12.3%。土壤贫瘠化。华南区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缺乏面积比例分别为12.63%、10.49%、2.35%、67.60%。水体富营养化。长江中下游、华南化肥氮亩均投入量30年分别增加了40.7%、54.0%。有效磷含量大于20mg/kg的面积比例分别为45.6%、34.3%。氮、磷的富集易通过地表径流流失,造成水体富营养化。
西北地区
盐渍化问题普遍。新疆天山南麓、塔里木盆地西部各灌区中度盐渍化以上的耕地面积约990万亩,占耕地面积的12.6%;宁夏引黄灌区,中度盐渍化以上的耕地面积约95万亩,占耕地面积的15.0%。青海、甘肃、内蒙古西部中度盐渍化以上耕地面积占比分别为9.6%、12.5%、9.9%。
地膜残留问题较大。而地膜残留量大概在每亩7 kg左右,严重的地区甚至达到了每亩15 kg左右。
推进化肥减量增效的总体思路
加快构建现代科学施肥技术体系、管理体系和制度体系,推进机械施肥、水肥一体、多元协同,加强肥料新产品、新技术、新装备集成创新和推广应用,促进施肥精准化、智能化、绿色化、专业化,提高有机肥资源还田量、测土配方施肥覆盖率、化肥利用率。
此外,要建立健全主要农作物氮肥施用定额体系,加强选肥施肥全过程技术指导,推进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开展以畜禽粪污为原料的有机肥就地就近还田应用,支持社会化服务组织 提供统测、统配、统施等专业化服务,提升施肥专业化、集约化水平。
推进化肥减量增效的基本原则
创新驱动,科技支撑。聚焦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推动集成创新,突破一批重大瓶颈问题,推动科学施肥提档升级。
科学施肥,多元替代。坚持因土施肥、按需用肥。科学施用有机肥,推广新型肥料产品,推进绿肥种植和秸秆多样化还田。
因地制宜,综合施策。以粮食主产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等区域为重点,综合运用科技、经济、行政等手段,统筹推进化肥减量化。
创建模式,构建机制。加强技术熟化和集成应用,创建推广一批科学施肥技术模式,积极发展统测统配、智能配肥、代施代管等服务,探索构建施肥定额制、台账制。
推进化肥减量增效的技术路径
突出“精、调、改、替、管”,统筹推进化肥减量增效。
精准施肥减量增效。夯实测土配方施肥基础,提高配方肥、专用肥比例,减少不合理养分投入;调优结构减量增效。优化氮、磷、钾配比,调整养分形态配合,促进高效吸收。补施中微量元素。大力推广新型功能性、增效肥料;改进方式减量增效。推广种肥同播、侧深施肥,配套缓控释肥料和专用肥料,转变施肥方式;多元替代减量增效。合理利用有机养分资源,推进多元替代化肥方式,推动有机无机结合;科学监管减量增效。健全覆盖肥料生产、使用、监管全链条的制度标准体系,建立健全主要农作物氮肥施用定额,推行施肥定额制、台账制管理。
区域推进措施——
华北
区域定位:稳定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巩固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因地制宜扩大大豆花生种植面积。
主要措施:大力推广配方肥和增效肥料,加强小麦水肥耦合、氮肥后移和“一喷三防”,提升玉米种肥同播作业质量;大豆、花生推广接种根瘤菌剂,增施硼、钼等微量元素肥料;蔬菜、果树强化有机无机配合,推广机械施肥和水肥一体化技术,发展果园绿肥,改善果园土壤理化性状。
华南
区域定位:保持适度的粮食自给水平,稳定水稻、玉米面积;扩大冬油菜种植面积;加强“南菜北运”基地建设,保持甘蔗、热带水果等生产优势。
主要措施:试行氮肥定额制;大力推广缓控释肥、水溶肥、微生物肥等新型肥料,提高配方施肥、机械施肥技术到位率;注重利用钙镁磷肥、石灰、白云石粉、含硅碱性肥料等改良酸化土壤;设施农业、果园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
西南
区域定位:稳定水稻、小麦、玉米面积,发展再生稻,建设甘蔗、高山高原蔬菜基地、发展长江上中游柑橘和西南冷凉苹果优势产区。
主要措施:粮食作物大力推广配方肥、专用肥等高效新型肥料,提高测土配方施肥、机械深施技术到位率;蔬菜、果树注重有机无机配合,合理施用有机肥料,注重应用新型肥料,补充中微量元素肥料,大力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注重利用钙镁磷肥、石灰、含硅碱性肥料等改良酸化土壤。
西北
区域定位:巩固粮油生产能力,稳定粮食种植面积;发展高品质棉花种植;扩大花生、油菜种植面积,稳定甜菜生产;稳步发展葡萄、西甜瓜、梨等特色水果。
主要措施:大力推广缓控释肥、水溶肥、微生物肥等新型肥料,提高测土配方施肥、机械施肥、水肥一体化技术到位率;增施有机肥,改良盐碱地和沙化土壤;在雨养旱作区推广缓控释肥料和配方肥,扩大机械施肥面积;在灌溉区重点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