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解套农资赊销死循环?
时序入秋,大地铺金,本是丰收回馈的时节。然而在农资行业,丰收的光晕之下,却翻涌着一片无声的红海。一年将尽,农资人仍在“春耕夏种,秋收冬藏”的循环中奔走,脚下的路,却似乎越走越窄、越走越沉。
农资,作为农业生产的血液,理应是朝阳产业、一片蓝海。可现实却充斥着价格的刀光剑影:“价格血战”“赊销成瘾”“产能过剩”“需求疲软”……行业正陷入前所未有的内卷与焦虑。
今年秋收,两大顽疾愈发凸显:一是没有尽头的价格战,二是难以挣脱的赊销困局。
“不赊销,就没销量”,成了一道紧箍咒,牢牢套在许多经销商的头上。他们在夹缝中艰难抉择:赊,可能面临坏账堆积、资金断裂;不赊,则客户流失、市场萎缩。农资经销,俨然是在信用与生存之间“走钢丝”。据2023年中国农资流通协会报告,部分地区赊销比例高达60%-80%,终端坏账率超过15%,许多经销商流动资金周转天数超过120天,较五年前翻了一番。
赊销,本是一种基于信任的流通润滑剂,但其健康运行依赖于五大前提:产品标准化、买方市场、高周转率、供需地位差异,以及良好的客户信用体系。而如今,这些基础正逐一崩塌——同质化竞争泛滥、农户偿付能力走低、资金流动持续放缓……赊销,正从工具演变为陷阱。加之农业本身受自然与市场的双重制约,风险本就难以预测。
尽管行业内有识之士不断呼吁转型:从卖产品转向做服务,提供种植技术、全程解决方案等高附加值内容;同时构建科学的信用机制、推动产能整合与供应链优化——但现实是,“赊销”依然直接、好用,也最得农户欢心。沉重的路径依赖之下,变革之声步履蹒跚。
秋收,本应是喜悦与沉思交织的季节。而对农资人来说,这个秋天却格外凝重:我们是否只能在这片红海中继续拼杀?除了无休止的赊销与降价,是否还存在更好的出路?
也许答案并不在远方,而就在我们脚下:回归农业的本质,真正为土地和农民创造可持续的价值。农资不应仅仅是一件商品,更应是农业生态中的关键一环。唯有跳出低水平竞争,构建起以服务赋能、以信用护航、以合作共赢的新型模式,才有可能穿越行业周期,迎来真正意义上的丰收。安徽某县一家经销商自2021年起开展“种植服务包”,农户购买服务后可享受部分农资赊销授信,其坏账率因此下降40%,客户复购率显著提升。
同时,构建可持续的信用机制也至关重要。可借鉴安徽、河南等地试行的“农户信用评级体系”,联合合作社、银行、保险等多方主体,对农户进行还款能力与信用历史评估,实现风险分层与管理。在供应链层面,则应推动行业产能整合与集约化运营,减少低效价格战,将竞争重点转向产品与服务的价值。
红海未必是终局,赊销也不该是宿命。每一个秋天,都悄悄埋藏着下一个春天的种子——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愿意换一种方式,去耕种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