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疯病及其防治措施!

作者:果树种植新技术 2024/4/23 9:21:31
枣疯病又称枣丛枝病、 枣扫帚病和枣火龙病,俗称 “疯枣树” 或 “公枣树” ,是枣树的毁灭性病害,感病枣树发育滞缓,枝叶萎缩,个别地块发病率达到 80%以上。枣树一旦发病,发病枝即失去结果能力,全树发病 3 年左右即会死亡,常导致整株或成片死亡,严重影响红枣产量和品质。发病原因:引发枣疯病的病原为枣植原体(图 1),形状多样,但无细胞壁,仅以厚度约 10 纳米的单位膜所包围,可通过二均分裂、&nb


图片


枣疯病又称枣丛枝病、 枣扫帚病和枣火龙病,俗称 “疯枣树” 或 “公枣树” ,是枣树的毁灭性病害,感病枣树发育滞缓,枝叶萎缩,个别地块发病率达到 80%以上。枣树一旦发病,发病枝即失去结果能力,全树发病 3 年左右即会死亡,常导致整株或成片死亡,严重影响红枣产量和品质。


发病原因:
引发枣疯病的病原为枣植原体(图 1),形状多样,但无细胞壁,仅以厚度约 10 纳米的单位膜所包围,可通过二均分裂、 出芽生殖、 在细胞内部生成许多小体再释放出来等形式进行菌原体的繁殖。并以根蘖苗和各种嫁接,以及叶蝉类媒介昆虫传播到枣树上而引发枣疯病。

图片


病害症状:


图片


枣疯病是为害枣树的系统性病害,发病初期先在枣树的上部个别枝上出现症状,而后发展至全株。枝叶丛生、 叶片黄化及花器退化是该病的主要症状。

感病枝条上的主芽和副芽同时萌发形成发育枝,并且枝叶丛生(图 2)、 叶质硬脆而黄化、叶缘上卷(图 3),暗淡无光。树干上发出疯枝(图 4),而新枝上的芽可多次萌发成节间短的细弱丛生枝,上生小黄叶片,叶在冬季也不易脱落。病树病枝一般不结果,健枝虽然仍可结果,但果实大小不一,果面着色不匀,凸凹不平,凸起处呈红色,凹陷处是绿色,果肉组织松软,不堪食用。开花后长出的淡绿色病叶狭长,具有暗脉,容易焦枯,有时在叶背中脉上又长出 1 个很小的暗脉片,形似鼠耳。感病的花器出现返祖现象(图 5),花梗、 萼片、 花瓣、雄蕊、 雌蕊退化成细弱的枝、 叶等营养器管,花梗变长数倍,萼片、 花瓣、 雄蕊均可变为小叶,有时雌蕊变成具有小分枝的小枝,枝头偶尔也能抽生 2 片小叶,致使结果枝变成细小密集的丛生枝。根部感病时主根由于不定芽的大量萌发,往往同一条根上可长出多丛疯根,之后病根皮层腐烂,从而导致全株死亡。

图片


发生流行特点:
在枣疯病的疯根中植原体具有周年运转发生的规律,5 月中旬病原浓度最高,12月底至翌年 3 月病原浓度最低;疯枝中,7~8 月病原浓度最高,表观病症达到最严重的程度;12 月至翌年 2 月疯枝中病原浓度达到一年中最低。黄土高原地带以根蘖苗传播为主,平原地带以介体叶蝉传播为主,而新建及高接枣园是以嫁接传播为主。

图片

枣疯病的病原在发芽时由下向上运行,枝条停止生长后由上往下运行,往往会引起全株发病(图 6)。但其发生流行与品种和管理相关。因为不同品种间感病性存有一定差异,金丝枣高度感病,滕县红枣较抗病,交城醋枣相对免疫。此外,土壤干旱瘠薄,肥水条件差,管理粗放,加之病虫害严重和树势衰弱的枣园,往往较易流行枣疯病。但是由于此病的病原易受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且对四环素族药物敏感,使用这类药物可以有效地控制病害的发展。对轻枣疯病株施药后可使症状减轻或消失。


防治技术:
针对枣疯病的防治,首先要因地制宜地选种抗病品种, 或选用抗病的酸枣品种作砧木,无枣疯病的枣园中采取接穗、 接芽或分根进行繁殖,以培育无病苗木。其次要加强枣园管理,增施碱性肥和有机肥。及时清除疯枝,及早铲除无经济价值的病株,并将大根一起刨干净,或在生长季节将病株大扒皮,并在扒皮处涂抹除草剂原液,并对其根蘖苗喷施除草剂将其杀死,然后将病株病苗刨除,烧毁。在发病初期用手摇钻在病树根茎部钻孔,于春季枣树萌芽期要务必防治好叶蝉越冬代成虫和越冬代孵化期的卵。在发病初期每公顷喷 0.2%的氯化铁溶液 1125~1500 千克,隔5~7 天喷 1 次,连续 2~3 次。在我国的 6 月中下旬对主干进行开甲。此外,在枣树树液萌动期,第 1 茬枣花盛期、 果实膨大期、 落叶期分 别 采 取 输 液 的 方 法 向 树 干 滴 注130~150毫克/千克的农用链霉素和 1000 倍的多菌灵混合药液,或 0.1%的四环素药液 500毫升,或 1000 万单位土霉素 400 毫升,或阿奇霉素,或罗红霉素等药物,一年至少轮换输液 4 次,连续输液 3 年,即可治愈枣疯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