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个制胜要地?内蒙古市场的进化与分化

作者:《农资与市场》传媒 2024/12/9 10:51:14
“岭上森林岭下田,牛肥香草乳如泉”,这是老舍先生对内蒙古农业发展的描述。事实上,受限于自然环境与历史因素,内蒙古的现代农业发展历史并不长。新中国成立之初,内蒙古粮食产量只有42.5亿斤,尚不能满足区内需求。而到 2023年,内蒙古粮食总产量已达791.6亿斤,每年有一半以上的粮食调往区外、供应全国。建良田、推良技,实现发展跃升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3年内蒙古自治区粮食播种面积 10477.1万亩

“岭上森林岭下田,牛肥香草乳如泉”,这是老舍先生对内蒙古农业发展的描述。

事实上,受限于自然环境与历史因素,内蒙古的现代农业发展历史并不长。新中国成立之初,内蒙古粮食产量只有42.5亿斤,尚不能满足区内需求。而到 2023年,内蒙古粮食总产量已达791.6亿斤,每年有一半以上的粮食调往区外、供应全国。




建良田、推良技,实现发展跃升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3年内蒙古自治区粮食播种面积 10477.1万亩,总产量 791.6亿斤,排名全国第 6,单位面积产量 377.75公斤/亩。
内蒙古有四大主要粮食作物,分别是玉米、小麦、大豆、马铃薯。其中,马铃薯种植近年来呈向好发展态势,无论是种植面积、产量、种植技术还是种薯培育,均取得了瞩目成果。
2023年,内蒙古粮食作物实现面积、总产、单产三增长,增长的背后是种植技术与政策补贴的多项支撑:玉米密植精准调控、大豆大垄高台栽培、马铃薯绿色高效栽培等一系列技术模式得到有效推广;基础建设稳步推进,据网络相关数据,截至 2024年初,内蒙古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 5237万亩,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超 3350万亩,配备水肥一体化设备的农田达到 2787万亩。粮食作物之外,内蒙古的经济作物主要由油料、糖料作物与中药材构成,主要种植品种为向日葵、油菜、甜菜、肉苁蓉、黄芪、桔梗、甘草等。
当下,内蒙古种植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巩固提升口粮、主攻玉米大豆、兼顾薯类杂粮、发展油料作物”,粮油作物的大面积单产提升是大势所趋,也是农资企业争夺与发力的重点。

图片

图片




肥药减量增效任重道远



近5年来,内蒙古的化肥与农药使用在数量上并没有重大变化,甚至在“双减”的大背景下,2021年还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
2022年,内蒙古化肥施用折纯量为227.36万吨,占全国施用总量的 4.48%;农药施用量为 2.53万吨,占全国施用总量的10.73%。
综合分析来看,内蒙古的农资市场存在以下明显问题:
首先,用肥用药的意识与效率仍有待提高。
受自然环境影响,内蒙古大部分土地肥力不足,农民就会施用大量肥料,不仅对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也增加了种植成本。以玉米、大豆为例,据内蒙古自治区
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成果调查研究数据,内蒙古玉米亩均化肥用量从 2005年的 19.84公斤增长到了2020年的 25.23公斤,增长了27.2%,亩均玉米化肥费用由 89.98元上涨到 124.41元,亩均玉米单产量由 502.1公斤上升至 576.16公斤,仅增长12.9%;大豆亩均化肥用量从 2005年的 4.92公斤增长到了2020年的 7.64公斤,增长了 55.3%,大豆亩均产量反而呈现下降趋势,由 124.1公斤下降到 109.52公斤,跌幅为 11.7%。
与亩均化肥用量增加相比,内蒙古主要粮食作物的亩均产量增长比例较低,甚至还出现了负增长,农资品利用率也较低,这不仅给当地生态系统增加了负担,也提高了农民的种植成本。
其次是农资产品市场供给与实际生产需求之间不平衡。
以肥料为例,由于内蒙古各地区土壤类型、灌溉条件、地力水平与栽种作物不同,所以对养分的需求也不相同,但大部分地区用肥仍以传统的二铵与三元肥料为主。近年来,随着高密高产品种的应用以及农业技术水平的提高,作物产量不断增加,养分需求量和肥料配方也随之调整。尤其是在绿色环保的农业发展要求下,需要逐渐转变产品使用结构,增加有机肥、增效肥、新型农药等产品的施用量。
最后,农资产品的销售与服务过程中乱象较多,如销售人员相关知识水平不足、服务意识不强;假冒伪劣产品与坑农害农现象频发,扰乱市场秩序;过度销售造成盲目不科学的肥药投入,影响产品的利用率;售后服务不规范,后期技术指导、全程管理式服务缺失等等。

图片

图片

图片




变革之下,机遇不减



虽然与山东、河南、云南等传统农业大省相比,内蒙古的用肥用药水平还有待提升,但随着大豆、马铃薯、向日葵等优势作物的“出圈”,内蒙古农资市场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种植者分化孕育农资市场新需求

内蒙古的种植者分化速度越来越快。

与全国整体情况一致,内蒙古围绕“稳面积、提单产”等任务目标,实施了各类农业补贴政策。例如巴彦淖尔市针对千亩以上的种粮大户有每亩 400元的补贴,吸引和鼓励了一部分农户扩大种植规模。尤其是在玉米、大豆、马铃薯等作物上,出现了不少千亩以上的种植大户。农业合作社、国营农场等模式也在加快发展。

另外,种植群体中的“马太效应”也愈发明显,做得好的越来越好,不好的则亏损退出,好地、人才、资金等都在逐渐流向优质的规模种植者手中。

这样的局面带来了农资发展新商机。

一方面,农资服务商、经销商也在分化。因为种植难度加大,所以种植者尤其是种植大户对于服务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专业化、精细化的渠道商发展得越来越好。
另一方面,农资生产企业也在重点布局大户市场,服务模式、推广方式与产品等都在发生变化。

农资与市场传媒在走访市场时发现,新洋丰、六国化工、云图控股、金正大等行业头部企业都在该地区推出了作物专用肥、定制化肥料等产品,通过一站式营养方案、田间技术指导、技术培训讲座等方式争夺大户,推广也从硬性销售进化到试验示范、技术咨询、制定解决方案甚至是金融助农等更加有深度的营销方式。这些转变都是种植者分化带来的新机遇,同时也在助推内蒙古农资市场不断向好发展。
优势作物成为市场争夺重点
专业化、精准化是当下农资市场发展的大趋势,在内蒙古,则体现在对优势作物市场的争夺上。近两年以马铃薯最为热门。农资与市场传媒也持续关注马铃薯作物,已连续多年召开马铃薯产业生态发展大会,对内蒙古的马铃薯产业进行了深度调研。
当前,内蒙古的马铃薯种植,发展关键词为种植分化、品质提升与土壤问题。
与整体趋势一致,内蒙古马铃薯种植也呈现出大户更强的发展状态。近年来,希森、V7、雪川红、久恩 11、沃土 5号等新品种的种植范围越来越广 。
随着新品种不断出现,对种植技术要求也越来越高,再加上气候条件多变、土壤恶化、病害频发等问题,对小户来说,种植越来越难,而大户只要保持在品种、土壤、资金、人才、技术等方面的优势,还是会稳步向前发展。
所以强者会越来越强,弱者会逐渐被淘汰出局。也有种植者透露,马铃薯虽然整体行情向好,但盈利者不足 30%,这些因素都在加剧种植户的强弱分化。
马铃薯销售端的需求也在影响着种植端的选择。2023年与 2024年的马铃薯行情,都传递出了好货价格硬、走货快的信息,马铃薯品质提升的要求自然也催生了种植户对高端农资产品与专业化服务的需求。
此外,由于连年种植、重茬种植、化学农药累积,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土壤肥力下降、养分固定、土壤微生物菌群失调等问题,影响了马铃薯根系正常健康生长。养根护根、促进根系正常生长,是当地马铃薯种植者重点关注的方向。
需求明确、问题突出,各家农资企业也在纷纷瞄准这些变化和需求进行业务升级。
农药方面,绿色农药、植调剂、生物刺激素等新型产品受到市场欢迎,热门产品通过组合方案形式向市场推广,取得了不错的应用表现和市场反馈。
肥料方面,马铃薯专用肥与定制化产品受到市场欢迎,如新洋丰的“洋丰至尊”“洋丰硫”等土豆专用肥,六国化工的控失活化纯硫基土豆专用肥,金正大关注的定制化、专一化产品等等。
这些专用产品不仅能够提高产量,还能够让作物品质在市场上更具竞争优势,受到种植户的欢迎。

随着内蒙古种植结构的不断调整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企业需要不断创新和优化服务;优势作物的深入挖掘,也要求从业者不仅要关注种植技术和农资需求的特点,更要结合当地的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研发出更具针对性的产品。
内蒙古农资进化已经启程,谁能精准把握市场需求,谁就能在行业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