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25-2034)》发布

作者:中国农药工业协会 2025/4/22 14:17:52
4月20日至21日,2025农业展望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发布了《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25-2034)》(以下简称“报告”)。农业生产力将实现突破性跃升,农产品高品质与特色化需求持续攀升报告分析,未来10年,农业新质生产力将迎来系统性突破,乡村全面振兴将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强国建设将迈入新阶段,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将实现量质全方位提升,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将显著增强

4月20日至21日,2025农业展望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发布了《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25-2034)》(以下简称“报告”)。

图片

农业生产力将实现突破性跃升,农产品高品质与特色化需求持续攀升

报告分析,未来10年,农业新质生产力将迎来系统性突破,乡村全面振兴将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强国建设将迈入新阶段,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将实现量质全方位提升,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将显著增强。随着耕地占补平衡制度不断完善,粮食生产支持政策体系不断健全,粮食播种面积保持基本稳定,预计2034年稳定在17.90亿亩,其中小麦面积基本稳定,稻谷、玉米面积减少,大豆面积保持增长趋势

报告显示,在农业科技发展水平加速提升及高产优质抗逆的粮食新品种加快培育推广支持下,农业生产力将实现突破性跃升,未来10年预计粮食单产水平将提高7.8%,达到421千克/亩。随着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以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深入实施,粮食产量稳步增长,预计2034年将达到7.53亿吨。蔬菜和水果产量持续增长,年均增速分别为0.2%和0.6%。肉类产量总体呈稳中有增态势,其中,禽肉、牛肉和羊肉产量分别年均增长1.6%、0.9%和1.0%,猪肉产量稳中略降。奶类产量在调整优化后保持增长趋势,水产品产量持续小幅增长,年均增速分别为1.6%和1.0%。

报告指出,农产品消费持续升级,高品质与特色化需求将持续攀升。随着中国经济稳健发展以及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升,农产品消费升级趋势持续深化,高品质、健康化、多元化及个性化的农产品消费趋势日益明显。未来10年,粮食消费需求受工业消费拉动总体稳中略增,食用消费与饲用消费稳中有降。肉类消费总体保持增长,其中,猪肉消费小幅下降,禽肉消费持续增加,牛肉、羊肉消费逐步转强。蔬菜、水果消费继续小幅增长,奶类、水产品消费增长相对较快。

粮食供需紧平衡成为长期态势,单产成为粮食增产的关键

报告显示,未来10年,中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将稳步提高,播种面积基本稳定,粮食单产成为粮食增产的关键,产业结构持续优化,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能力增强,粮食供给保障能力将不断提升。预计粮食单产稳步提高,2034年为421千克/亩,年均增长0.8%;粮食产量稳定增长,达到7.53亿吨,年均增长0.8%。粮食需求增长,但增速放缓,工业消费增加是拉动粮食消费上涨的主要动力。预计2034年粮食消费量为8.32亿吨,年均增长0.2%。粮食供需紧平衡将成为长期态势,但产需平衡压力有所缓解,粮食自给率将提高至90.5%。粮食贸易规模将继续维持高位,适度进口仍然是满足国内粮食需求的重要途径,但粮食进口总体呈回落趋势,预计2034年粮食进口量为1.13亿吨,年均减少3.1%。

农业农村部市场预警专家委员会秘书长许世卫表示,长期来看,虽然我国粮食供求关系相对稳定,但由于生产资料、劳动力、土地等种粮成本上涨,粮食价格将呈波动上涨趋势。此外,由于国内粮食市场价格变化与国际市场的联动性将不断增强,随着全球极端气候、地缘政治冲突等不确定性因素的增加,国际市场变化将抬升我国粮食进口成本并强化国内市场涨价预期。随着粮食价格形成机制改革的推进以及粮食进口与生产协调机制的不断完善,粮食价格将更好地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和生产成本,并保持在合理区间运行。

以下为分品种具体展望预测:

01

粮食

预计粮食单产稳步提高,2034年为421千克/亩(6311千克/公顷),年均增长0 .8%;  粮食产量稳定增长,达到7.53亿吨,年均增长0.8%。预计2034年粮食消费量为8.32亿吨,年均增长0.2%。粮食自给率将提高至90.5%。预计2034年粮食进口量为1.13亿吨,年均减少3.1%。

02

稻谷

预计2034年稻谷产量20986万吨,年均增长0.1%。全球大米供需将保持总体宽松格局,国际米价整体仍具有相对优势,大米进口量将有所增长,但低于基期水平,预计2034年进口量260万吨。

03

小麦

未来10年,小麦播种面积将稳定在3.5亿亩(2333万公顷)左右,小麦产量将达14340万吨,年均增长0.4%。预计2034年小麦消费总量为14185 万吨,年均增长0.3%。由于优质专用小麦产能不断提升,小麦进口量将高位回落,预计2034年进口量为410万吨,年均下降9.5%。

04

玉米

预计2034年玉米播种面积65337万亩(4356万公顷),单产490千克/亩(7350千克/公顷),产量32015万吨。预计2034年玉米消费量31551万吨,较基期年均增长0.1%。进口量总体呈减少趋势,预计2034年为520万吨;出口量或有增加,预计2034年为50万吨。

05

大豆

预计2034年大豆播种面积将增至18659万亩(1244万公顷),单产增至185 千克/亩(2775千克/公顷),产量达到3452万吨。国产大豆产能稳步提升后进入压榨领域的比例逐渐提高,带动大豆进口量高位下降,预计2034年进口量将降至7903万吨,年均减少2.2%。

06

油料

预计2034年油料产量将达到4693万吨,年均增长2.0%。未来10年,中国将继续通过国际市场调剂余缺,满足国内食用油消费需求;同时稳步提升国内油料产量,自给率逐步提高。预计2034年食用植物油的自给率将达到41.9%。

07

棉花

预计2034年棉花产量623万吨,年均增长0.5%;预计2034年棉花消费量733万吨,年均下降0.4%;中国棉花产需缺口持续缩小,进口量将相应减少,预计2034年降至134万吨,年均下降4.7%,高等级棉花仍然是进口的重点,进口来源多元化发展。

08

糖料

预计2034年食糖产量将达到1190万吨,年均增长1.9%。预计2034年食糖消费量1657万吨,年均增长率0.7%。受国内食糖产不足需影响,食糖仍保持适度进口,预计2034年食糖进口量519万吨,年均下降0.7%。

09

蔬菜

预计2034年蔬菜产量83875万吨,年均增长0.2%。预计2034年消费量62145万吨,年均增长0.3%;贸易保持“大出小进”格局,进出口量均小幅增加。

10

马铃薯

预计2034年马铃薯种植面积为8700万亩(580万公顷)。马铃薯单产不断提高,预计2034年为1215千克/亩(18228千克/公顷)。马铃薯产量保持增加,预计2034年为10572万吨。从长期来看,中国马铃薯消费量持续增加,预计2034年为10410万吨。

11

水果

未来10年,园林水果面积1.86亿亩(1240万公顷),瓜果类面积3210万亩(214万公顷)。展望期内,预计水果产量年均增长0.6%,2034年将达到3.47亿吨,水果消费量3.45亿吨,加工消费量6993万吨。

12

肉类

预计2034年肉类产量9954万吨,肉类消费量10238万吨,年均增长0.1%。肉类产品自给率总体保持在较高水平,预计2034年肉类进口414万吨,年均减少3.4%,出口量保持增长,预计2034年肉类出口130万吨,年均增长4.0%。

12

猪肉

预计2034年猪肉产量5452万吨,比基期减少4.0%,年均下降0.4%。预计2034年猪肉消费量5492万吨。国内对进口猪肉的需求下降,居民对带骨猪肉仍存在刚性需求,预计猪肉进口量先下降后趋于稳定。预计2034年进口量50万吨。

13

禽肉

预计2034年禽肉产量将达到2984万吨,年均增长1.6%。预计2034年禽肉消费量为2954万吨,年均增长1.3%。禽肉国内供给相对充足,进口逐渐减少,预计2034年进口量为90万吨,年均减少2.9%。肉禽产品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出口较快增长,预计2034年出口量为120万吨,年均增长5.0%。

13

牛羊肉

预计2034年,牛肉、羊肉产量分别为820万吨、564万吨,年均分别增长0.9%和1.0%。预计2034年,牛肉、羊肉消费量分别为1048万吨、610万吨,年均分别增长0.2%、0.8%。预计2034年,牛肉、羊肉进口量分别为228 万吨、46万吨,年均分别下降1.9%、增长1.8%。

14

禽蛋

预计2034年禽蛋产量为3781万吨,年均增长0.7%。预计2034年为禽蛋消费量为3742万吨,年均增长0.6%。禽蛋出口小幅增长,预计2034年为24万吨,年均增长4.0%。

15

奶类

预计2034年奶类产量达到5703万吨,年均增长3.2%。预计消费量年均增长2.7%,到2034年将达到7581万吨;人均食用消费量达到49.2千克。未来10年,奶类进口继续保持小幅增长趋势,预计2034年进口量 2007万吨,年均增长1.4%。

15

水产品

预计2034年水产品产量达7874万吨,其中,养殖产量将达6561万吨,占总产量比例将提升至83.3%;捕捞产量大体稳定在1300万吨左右。水产品消费仍有较大增长空间,2034年总消费量达8306万吨。水产品进口将呈现稳中有增的态势,预计2034年进口量将达807万吨。出口将逐渐趋于稳定,预计2034年为375万吨。

16

饲料

预计2034年饲料产量达3.38亿吨,比基期增长8.0%。在“双碳”目标驱动下,数字化精准饲喂技术普及率提升,推动行业向高效低碳模式转型,形成规模发展与生态效益协同的新格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