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再生稻?再生稻的管理难点有哪些?

作者:庄稼补习班 内容团队 2025/8/11 9:01:45
什么是再生稻?再生稻是一种特殊的水稻种植模式,指在一季中稻(或早稻)收割后,利用稻桩上存活的腋芽(休眠芽),通过合理的田间管理(如施肥、灌溉等),使其重新萌发、生长、抽穗结实,再收获一季稻谷的水稻。这种模式无需重新播种、育秧和插秧,仅利用头季稻的残留稻桩实现第二季收获,具有省种、省工、省时等特点,能在不增加太多成本的前提下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是我国南方部分地区重要的稻作方式之一。什么地方适合种植再生

图片


图片

什么是再生稻?

图片

再生稻是一种特殊的水稻种植模式,指在一季中稻(或早稻)收割后,利用稻桩上存活的腋芽(休眠芽),通过合理的田间管理(如施肥、灌溉等),使其重新萌发、生长、抽穗结实,再收获一季稻谷的水稻。


这种模式无需重新播种、育秧和插秧,仅利用头季稻的残留稻桩实现第二季收获,具有省种、省工、省时等特点,能在不增加太多成本的前提下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是我国南方部分地区重要的稻作方式之一。


图片

什么地方适合种植再生稻?

图片

再生稻的生长对气候、土壤、水源等条件有特定要求,适合种植的区域需满足以下核心条件:


1. 气候条件:充足的热量和生长期

温度:头季稻收割后,再生稻的萌发、抽穗需要适宜的温度(最适温度 25-30℃),且需保证从再生芽萌发到成熟有足够的积温(通常要求≥10℃积温在 800-1200℃以上)。


无霜期:再生稻成熟阶段需避开低温霜冻,因此适合在无霜期较长的地区种植(一般要求全年无霜期≥220 天)。


2. 水资源条件:灌溉便利

再生稻在头季稻收割后,需要及时灌溉以促进腋芽萌发,生长期间也需保持田间水分充足,因此种植区域需有稳定的水源(如河流、水库、水井等),且灌溉设施完善。


3. 土壤条件:肥沃且保水保肥能力强

再生稻对土壤肥力有一定要求,偏好肥沃、疏松、有机质含量较高的土壤(如水稻土),同时土壤需具备较好的保水保肥能力,以支持再生芽的生长和养分吸收。


4. 适宜的地理区域(我国主要分布区)

结合上述条件,我国再生稻主要分布在南方热量充足、水源丰富的地区,具体包括:


长江中下游地区:如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等省份,这里无霜期较长,水源充足,是我国再生稻的主产区。

华南地区:如广东、广西、福建等地,热量条件更优越,部分地区可实现再生稻两季甚至多季种植。

西南地区:如四川、重庆的河谷地带,具备适宜的气候和水源条件,也有一定面积的再生稻种植。


再生稻的管理难点


再生稻的管理并非简单的 “头季收割后自然生长”,而是需要统筹头季稻与再生季的生长节奏,把握多个关键节点,否则易出现再生芽萌发少、成穗率低、产量差等问题。其管理难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图片

一、头季稻管理对再生季的 “基础性制约”

图片

头季稻的生长状态直接决定再生芽的数量和活力,这是再生稻管理的核心难点,具体体现在:


1. 头季收割时期的 “时间窗口” 难把握

再生稻的再生芽萌发需要足够的积温和生长期(通常头季收割后需 60-80 天成熟)。若头季收割过晚,再生季生长后期易遭遇低温霜冻,导致灌浆不足、籽粒不饱满;若收割过早,头季稻产量低,且稻桩腋芽尚未充分发育,再生芽数量少。


例:长江中下游地区头季稻需在 8 月中旬前收割,否则再生季在 10 月下旬可能遇低温,导致减产 30% 以上。


2. 留茬高度 “高低两难”

稻桩上的腋芽活力从上到下递减(上部腋芽更易萌发),留茬过高会导致稻桩易倒伏,且消耗过多养分;留茬过低则会剪掉大量有效腋芽,直接减少再生穗数量。


常规品种需留茬 30-40 厘米(保留倒 2-3 节腋芽),但实际种植中农民常因机械收割操作不当(如留茬低于 20 厘米),导致再生芽损失 50% 以上。


3. 头季稻后期 “养芽” 与 “高产” 的矛盾

头季稻灌浆期若氮肥施用过多,会导致稻株贪青晚熟,影响再生芽分化;若氮肥不足,稻桩养分积累少,再生芽活力弱。需在头季稻齐穗后 15-20 天(再生芽分化关键期)精准追施 “促芽肥”(如尿素 5-8 公斤 / 亩),但农民常因担心头季贪青而忽视,导致再生芽数量不足。


图片

二、再生季关键环节的 “时效性管理” 难落地

图片

再生季生长周期短(仅 60-80 天,比常规水稻短 30-40 天),且依赖头季稻桩的养分储备,管理节奏紧凑,任何环节滞后都会显著影响产量:


1. 再生芽萌发期的 “水肥协同” 难控制

头季收割后 3-5 天是再生芽萌发的关键期,需保持田间湿润(忌积水,否则烂芽),同时及时追施 “发苗肥”(氮肥为主,配合磷钾肥)。若灌溉不及时(干旱导致芽干死)或施肥过晚(错过萌发高峰期),会导致再生苗数量减少 20%-40%。


2. 再生穗 “成穗率低” 的问题

再生芽萌发后,部分芽因养分不足、光照竞争等原因无法抽穗(成穗率通常仅 30%-50%)。若再生季群体过密(萌发芽过多),会导致通风透光差,病虫害加重;若群体过稀,则产量上不去。需通过控肥、控水调节,但农民难以精准判断群体密度,易出现 “要么过密倒伏,要么过稀低产” 的情况。


3. 病虫害防治 “时机难抓”

再生季水稻植株较矮、生长快,易受稻飞虱、纹枯病、稻瘟病(尤其穗颈瘟)侵袭。但此时田间稻桩残留多,杂草与再生苗混生,农药喷施难度大(药液难以接触靶标);且再生季临近成熟,农药安全间隔期短,需选择低毒、速效药剂,增加了防治难度。


图片

三、环境因素的 “不可控性” 制约大

图片

再生稻对气候的敏感性远高于常规水稻,尤其是再生季,一旦遭遇极端天气,损失难以挽回:


低温:再生穗扬花期若遇日均温低于 20℃的低温,会导致花粉败育,结实率下降 50% 以上。


干旱:再生芽萌发期和灌浆期若缺水,会直接导致芽死亡或籽粒干瘪,而南方秋季常出现 “秋旱”,灌溉条件差的田块损失更严重。


台风 / 暴雨:头季稻收割后稻桩抗倒伏能力弱,若遇台风暴雨,稻桩易倒伏,再生芽被淹烂,几乎绝收。


图片

四、品种与技术 “配套性差” 的问题

图片

目前再生稻专用品种较少,多数品种再生能力不稳定(如头季高产但再生能力弱),农民若盲目选择常规水稻品种种植再生稻,易出现 “再生季产量不足 100 公斤 / 亩” 的情况。此外,再生稻管理技术(如留茬高度、促芽肥用量、病虫害防治方案)区域性强,而基层农技推广不到位,农民多凭经验管理,难以形成标准化技术体系,导致产量波动大(同一地区不同田块产量差异可达 100 公斤 / 亩以上)。


图片

总结

图片

再生稻的管理难点本质是 “头季与再生季的协同性”“技术与环境的适配性” 问题需要精准把控头季收割时间、留茬高度、水肥节奏,同时应对气候风险和品种短板。对于种植者而言,需具备 “统筹两季、抓关键期、抗风险” 的管理能力,否则易出现 “投入不低、收益不佳” 的情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