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是否还有增量空间?
多元特色作物是增量基础
云南,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成为一片得天独厚的种植热土。
从绚烂的花卉到醇香的茶叶,从浓郁的咖啡到琳琅满目的水果,再到珍贵的中药材与优质的烟草、蔗糖、天然橡胶,云南的农产品以其卓越的品质与独特的韵味,赢得了广泛的市场认可与赞誉。
《2023 年云南农业农村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2023 年,云南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实现 6834.5 亿元,同比增长 4.3%,彰显出云南农业经济的蓬勃生机与强劲动力。2023 年,云南粮食播种面积 6364.83 万亩,同比增长 0.8% ;产量 1974 万吨,同比增长0.8%。在粮食安全生产的坚实基础上,云南不断优化农作物种植结构,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实现 1.9% 的增长,展现了农业结构调整的积极成效。
尤为引人注目的是,云南的油料生产与蔬菜产业均实现了显著增长。
在油料生产方面,2023 年,云南省油料产量 68.45 万吨,同比增长 7.8%。
而在蔬菜领域,依托云南独特的立体气候和地理优势,“云菜”品牌在全国各地打响,蔬菜种植已成为云南各地大力发展的支柱性产业。《报告》显示,2023 年,云南蔬菜及食用菌播种面积 2008.57万亩,同比增长 1.8%;产量 2960.83 万吨,同比增长 3.6%。目前,种植面积 100 万亩以上的品种有辣椒、大白菜、普通白菜、萝卜和鲜食豌豆 ;种植面积 50 万亩以上的品种有莴苣、菜豆、结球甘蓝、鲜食玉米、葱和大蒜等。云南的蔬菜主要集中在红河、曲靖、昆明、玉溪、楚雄等地。即便是蔬菜价格不好的年份,云南蔬菜种植面积还是基本保持的,主要是周期短,而且专业的种植户越来越多。
水果产业同样亮点纷呈。云南水果以其丰富的品种、优异的品质与独特的反季节生产优势,在国内外市场上崭露头角。《报告》显示,2023 年云南水果种植面积 1150 万亩,产量 1300.4 万吨,年末实有面积排全国第 7 位,水果产量排全国第 9 位。超过 100 万亩的品类有柑橘、芒果、苹果、香蕉,超过 50 万亩的品类有梨、桃、葡萄、李、石榴。
近年来,云南蓝莓、草莓等小浆果发展迅速,多地形成“水果 +”的产业发展模式。譬如,蓝莓就是很多厂商重点关注的作物。云南是中国早鲜优质蓝莓的主产区,2022 年种植面积 14.02 万亩,增长速度非常快,蒙自、建水、石屏等是优势产区,标准化程度较高,品种技术也在不断提升。
但是今年蓝莓价格像过山车一样,明年国内蓝莓的产量会更多,不少种植基地种植户开始担心行情。不过,业内人士表示,近几年国内蓝莓价格进入了稳定的周期性循环,未来 5 年至 10 年,蓝莓投资效益比应该会保持向好。
走访市场时,当地企业还推荐我们关注一些其他的云南特色产业,譬如咖啡、坚果、茶叶等。
以咖啡为例,2022 年云南咖啡种植面积为130 万亩,产量 11.3 万吨。云南咖啡已经从 10 多年前的“廉价豆”,开始向“精品咖啡”迈进,越来越多的新农人加入云南咖啡的种植中,也有越来越多的企业,譬如星巴克、雀巢、瑞幸等多个咖啡品牌推出云南咖啡豆产品。而咖啡种植非常需要技术和专业指导,譬如一年应该施几次肥,每次施肥的时间点是什么,碰到锈病怎么办,到了冬天应该预防什么。
总之,云南农业的丰富多样性与持续创新力,为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了宝贵的增量空间。
农资投入仍存增量空间
多样化的作物种植结构为农资产品,特别是肥料与农药的刚性需求奠定了坚实基础。
尽管自 2015 年以来,全国范围内的农资消耗量普遍呈现出下降趋势,云南亦不例外,但这一变化背后却孕育着农资产品结构优化的新机遇。
在化肥方面,显著的变化在于产品结构的调整,传统氮肥的占比持续减少,而复合肥市场份额显著上升。与此同时,企业也都在调整自己的产品策略,譬如推出更多功能化、精准化的肥料产品;再譬如随着设施农业的发展,水溶肥成为重点发展方向。
经济效益好的时候,经作区的农户也舍得投入,加上灌溉设施在蔬菜基地、花卉基地的普及,譬如在元谋,蔬菜、水果几乎全部是滴灌,因此以水溶肥、腐植酸、氨基酸、海藻肥等为代表的特肥增长迅速。同时,有机肥、菌肥等能够改良土壤、解决重茬问题的产品,也颇受农户欢迎。譬如云南吉奥的有机多元复合肥、有机无机复混肥料在红河、文山、玉溪等地得到了农户的普遍认可。
云天化今年加大了新产品市场的投放力度和推广力度,新产品也有着明显的增长,如氮肥增效新品、磷肥新品、促根生根类功能型产品等。其中,水溶肥和促根生根类功能型产品在新产品中增量比较突出,展现了强劲的市场增长势头。云南云天化农资连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余学富认为,未来这两类产品是重点突破的方向,也将是农资市场的重要增长点。
经销商表示,很多特肥产品的优势其实就是全水溶,可配合滴灌,能够节水节肥,还可以减少人力成本,但特肥使用情况极易受到农产品行情影响。
大理佳丰恒业总经理陈利斌表示,今年云南的水果、蔬菜、花卉,各方面行情都不算太好,种植户投入积极性不高。而且特肥在云南推广很多年了,已经属于大众化的产品,很难找出差异化的产品。红河华七农资总经理杨云鹏也表示,今年整体大环境不好,肥料开始往中低端走,销售比较紧张,销售人员也都比较急躁。
蒙自的葡萄种植户也表示,今年市场行情不尽如人意,在农资投入上格外谨慎。他们甚至不想展示,怕影响大家的积极性。
随着云南地区对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认证的积极推广,农业种植端正逐步迈向绿色化、有机化、标准化及精细化。据了解,云南是全国最重要的绿色食品主产地之一,全省有机产品获证产品4580个,绿色食品获证产品 2547 个,地理标志农产品 487个,有机蔬菜、有机茶、有机核桃面积均居全国前列,茶叶、花卉、蔬菜、水果、中药材等全产业链产值突破 1200 亿元。
在此背景下,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品种成为云南市场新宠,为农药行业的绿色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同时,绿色认证的农药和生物农药市场迎来显著增长,高端农药亦展现出巨大潜力。
另外,随着人工、地租等成本越来越高,种植户有意压缩农资投入,农资价格、服务内卷都十分严重。同时,云南经销商数量增加不少,因此很多经销商想方设法保住或占领市场,有的挖掘产品性价比,调整产品结构,做新老产品的组合;有的深度聚焦作物,以应用技术解决痛点问题,套牢农户;也有很多平台开始做直营,销量更加稳定,利润也更好……
企业如何做增量?
要说哪里的农资市场竞争最为激烈,云南市场无疑名列前茅,堪称竞争最为激烈的地区之一。
在这片热土上,农资产品的种类之全、品牌之众,几乎汇聚了市场上所有知名与新兴的力量。
从基础的有机肥、大化肥到高端的特种肥料,从传统的化学农药到前沿的生物农药,乃至药肥产品,一应俱全,琳琅满目。
在云南的农资市场中,耳熟能详的国际大牌与迅速崛起的新兴品牌同台竞技,竞相展示着各自的技术实力与市场魅力。这里不仅是产品比拼的战场,更是品牌策略与市场营销的试验田。每一家企业都使出浑身解数,力求在这片肥沃的市场土壤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那么,在云南是否还有增量空间?企业如何做增量?
笔者走访市场了解到,今年云天化在云南销量符合预期。其中,复合肥销量较往年同期有一定增长。
余学富表示,云天化在云南市场的成绩,离不开企业多年对市场的深耕和客户的大力支持。
此外,云天化还采取了一系列创新策略以巩固并扩大市场份额。
资源的精准投放
云天化十分注重资源的精准投放。主要就是从市场的角度出发,以客户和市场为中心,灵活调整资源匹配与发货节奏。
这几年,在肥料行情的波动和当地干旱天气持续大背景之下,云天化始终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己任,与当地经销商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根据农资需求结构、农民用肥变化组织调度货源,确保旺季不脱销、不断档,力保本地区农资供应量足、价格稳定。
持续深化市场精耕细作
近几年,云天化持续深化市场精耕细作,加强渠道管理,为每个县级市场配备专业技术服务团队,解决核心问题,确保服务落地生根。
尤为引人注目的是云天化在技术服务领域的布局。他们在全国各地建立了36 个科技小院,其中云南占 17 席。科技小院“农资渠道 +科技服务站 + 技术服务团队”的新型农资经营服务模式,通过零距离、零时差、零门槛、零费用的“四零”服务,将农业技术服务送到田间地头,高效解决当地农户的技术难题,推动农业技术的普及、应用与革新。
借助新媒体扩大声量
新媒体已经成为常态化的一种交流或者宣传的方式。
农资领域,所有的产品和服务,都离不开田间地头,也离不开种植户。余学富认为农业新媒体工具的应用要源于市场、回归市场、服务市场。
简而言之,就是通过新媒体平台将云天化的优质产品与服务带给广大消费者,助力农户实现增产增收的美好愿望。
当下,云南的渠道商、基地种植户也都在积极布局新媒体,包括抖音、快手、视频号、B 站、小红书、微博、微信公众号等等,譬如宾川顺风农资、木戈农业等,都通过线上营销获得了更好的宣传效果,而且节省了营销成本。
新媒体的兴起为农资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活力与无限机遇,关键在于如何巧妙驾驭这股力量,将新媒体作为桥梁,建立起更加紧密的用户关系。
尽管云南农资市场面临着激烈的竞争环境,但其内部却仍然孕育着庞大的增长潜力和尚未充分挖掘的市场蓝海,正等待着有远见的企业继续深耕细作。
企业需致力于强化品牌建设,塑造出独树一帜的市场标识,以差异化策略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同时,不断推进技术创新,研发出更具竞争力的产品,提升产品附加值,满足市场日益增长的品质需求。
在服务层面,企业应持续优化服务体验,深入理解并响应农户的多元化、个性化需求,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体系,增强客户黏性。
此外,还要深化市场洞察,精准捕捉行业动态与消费趋势,也是企业实现持续增长的关键。譬如,通过数据分析与市场调研,企业能够更好地把握市场脉搏,灵活调整战略方向,确保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
综上,云南农资市场虽竞争激烈,但机遇与挑战并存。企业若能在上述方面持续发力,定能在这片沃土上实现持续稳健的增长与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