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承林:有需求的地方,就有“我”存在的价值

作者:《农资与市场》传媒 朱莉静 2021/9/2 14:29:09
张承林,华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植物营养系作物营养与施肥研究室主任,主要从事作物营养与施肥理论和技术、水肥一体化技术、水溶肥料(以液体肥料为主)配方及生产工艺研究。 张承林上世纪60年代出生于江西贵溪市一座大山里,贫困的山村,匮乏的物资,小伙伴由于缺医少药而死亡的场面,对他影响深远,报考大学志愿时,他只选择了两个志愿,要么学农,要么学医。后来凭借第一志愿进入北京农业大学的土壤化学系,踏入

张承林,华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植物营养系作物营养与施肥研究室主任,主要从事作物营养与施肥理论和技术、水肥一体化技术、水溶肥料(以液体肥料为主)配方及生产工艺研究。

 

张承林上世纪60年代出生于江西贵溪市一座大山里,贫困的山村,匮乏的物资,小伙伴由于缺医少药而死亡的场面,对他影响深远,报考大学志愿时,他只选择了两个志愿,要么学农,要么学医。后来凭借第一志愿进入北京农业大学的土壤化学系,踏入农门,一直到成为以色列访问学者,张承林尤为关注农户诉求以及应用技术,他一直在践行技术的终端应用与推广,不断强化自身的专业知识体系,学以致用,如此才有了今天—业内人人尊敬的张老师!

 

更专业,解决农民真正的需求


《农资与市场》:张老师好,您一直是农业领域很多人的“偶像”,能否和我们聊一聊您步入农业的故事?

 

张承林:我是通过高考走出老家,迈进北京农业大学的。

 

本科毕业后我继续读研究生,师从植物营养学家毛达如教授,我的研究课题是北方石灰性土壤的缺锌问题。

 

毕业后我被分配到位于广州的华南农业大学,1993年在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攻读果树生理学的博士学位,研究芒果果肉溃败和果尖发黑问题。

 

我发现,生产中的水肥管理(多少水、什么时候灌,施多少肥、什么肥、什么时候施等问题)是农民头疼的事。我想,如果我能把这些问题解决了,就能直接帮到农民。所以我开始了解有关水肥管理的技术,发现在这方面以色列做得很好,博士毕业后,我就去了以色列希伯来大学农学院园艺系做访问学者。

 

《农资与市场》:以色列的水肥一体化已经是国际化领先的技术水平,那您在那里收获了什么?对您国内的工作开展有何影响?

 

张承林: 在以色列访学期间,我抓住各种下田的机会,了解以色列的田间地头到底在用什么技术创造高产奇迹。我拍了40多个胶卷的照片,复印了大量的资料定期寄回。我认为这些技术会节省大量从头、重复研究的时间和成本。

 

经过调研我发现,以色列种植业高产优质的核心技术就是水肥管理精准到位。通过滴灌这一工具,实现水肥的精准供应和调控。这一技术体系就是今天国内广泛应用的“水肥一体化技术”。

 

回国后,我将以色列的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完善,在全国各地建立技术示范点,举办技术培训,编写科普读物,使得这一技术在全国各地得到广泛推广,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我也因为这项工作获得了很多荣誉。

 

更高效,创新研发农服模式与工具

 

《农资与市场》:在液体肥、水肥一体化领域,您真的付出了很多,为行业做出巨大贡献。现在,您的工作重心为什么从“水肥一体化”转向了“农服技术推广落地”?

 

张承林: 从以色列回国,我就一直在研究水肥一体化的推广和应用。2005年开始,我们开始研发水溶肥料;2007年后,我们开始研发悬浮肥料并将其产业化。为了解决液体肥料的包装问题,2013年我们推出了液体肥加肥站模式;为了解决农户施肥问题,2018年我们推出了液体配肥站模式,主要是推广低浓度液体肥,测土施肥和自动化施肥技术,目前我们在全国建设了10多个配肥站。

 

其实,我现在也关注水肥一体化、关注液体肥,但是产品只是技术服务的形态载体,我还是希望大家能够重视农业技术服务的落地应用。

早在2013年,从发现土壤问题开始,我们就在开发和组合诊断土壤问题的方法和工具,形成了早期的农化服务工具箱,后面又不断开发完善。今天我们的速测箱可以测定土壤、植株、灌溉水和肥料的有关参数,能发现田间的主要问题,通过与企业合作,建立最接近田间的养分速测实验室,使很多技术和理论实现了落地生根。

 

《农资与市场》:作为一名大学老师,您投入到农技服务的培训中,教授的对象从学生到市场从业人员,您希望这类工作能带来什么改变?

 

张承林: 大学老师主要有三个任务—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由于“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考核体系的影响,大学普遍存在重科研(发论文为目标)、轻教学、更轻社会服务的现象。

 

我高中就立志这辈子要为农民做事,改变我国农业贫穷落后的面貌,长久以来,我也一直要求自己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农业实践性很强,是典型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行业。

 

通过田间调研考察,我发现农民非常缺乏科学知识和技术。

 

站在我的专业角度讲,很多基本的土壤学、植物营养学、肥料学知识都没有普及,而这些基本知识几十年前在国外就已广泛普及,我觉得自己有责任和义务去推广普及这些基本的科学知识,宣传一些国外早已广泛应用的技术。

 

多年来,我和我的团队在全国各地做了大量的田间试验示范工作,举办了几百场科普知识培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国外成功的经验也告诉我,示范和培训是传播先进技术和产品的最佳方法。

 

我作为高校老师,有丰富的讲课经验,又有理论和实践知识,所以我觉得我来搞培训可能会有比较好的效果。社会服务本就是高校老师应该做的事,我也从农技服务中找到民自我价值和快乐。

 

更完善,对标国际农服模式

 

《农资与市场》:您看到的国外农业服务都有哪些模式?

 

张承林: 发达国家的农业是高度分工与合作的机制,已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种植业服务体系,大致可以分为三种模式:

 

政府付费的技术服务组织。如美国很多州立大学都规定了,一定比例的教授或研发人员必须从事推广和技术服务。各个县都设有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站,这些政府人员主要工作是技术和良种的引进、试验示范的开展、技术培训和咨询、与研发机构的沟通等,当他们为农户提供服务时,不会收取费用。

 

纯技术服务公司。国外农业领域存在一批市场化的专业化技术服务公司,通过他们的培训、咨询、信息、方案、分析测定收取费用,如澳大利亚的PIVOT公司,帮助农户测定土壤、植株、肥料和灌溉水,提供施肥和灌溉方案。这也是国外农业主要的服务形式。这种纯技术服务公司数量多、专业化程度高、服务质量高,能够满足市场的需求。

 

产品生产企业或者其代理商自己的服务队伍。他们把服务成本计入产品的价格,不单独向客户收取技术服务费用。比如美国加州的加阳公司(加阳公司是全球知名的北美洲肥料生产商),几年前我参观了位于美国加州的加阳公司的一个技术服务站,一个服务站十几位植物营养肥料、病虫害专家,来服务周边100多万亩农田。服务站同时还是一个配肥站、农药和灌溉设备的供应站。他们为农户提供免费服务的条件是要求客户用服务站销售的农资产品。加阳公司拥有更全面的产品体系,能够提供一站式服务,聚集农业上下游资源,系统开展全产业服务。

 

《农资与市场》:目前国内农服处于什么阶段?能否复制国外成熟的服务体系?

 

张承林: 中国农民还未养成为技术服务买单的习惯。农户种植规模小,纯技术服务公司难以维持生计,以农资生产企业或其代理商提供服务的模式是我国目前的主要模式。

 

实际上,国外的几种服务模式,在我国都能找到,只是效果不尽如人意!人才缺乏、效率低下、专业水平低……一直是制约我国农业服务发展的难题。

 

更专业,实践农服最后 一公里

 

《农资与市场》:目前您倡导农业服务主要包含哪些内容?为什么这么设置?

 

张承林: 种植户或农场主需要方方面面的服务,确保作物正常生长和获得最大收益。全方位来讲,种植业需要种苗、耕种、农资采购、施肥、灌溉、植保、农机、收割、储藏、加工、销售、金融、保险等一系列服务;概括来讲,涵盖技术、设备、市场、金融、保险等。

 

我的专业主攻土壤肥料和植物营养,我只能围绕我的专业内容去考虑服务的内容,具体讲就是以作物为中心,站在作物的角度考虑它生长需要哪些合适条件,这里每种条件都是可以定量和测定的,比如说光照条件,就包含光照强度、光照时间、光的质量等,每一个参数都是可以测量的;还有限制作物生长的条件,如土壤的酸化、通气、病虫害、不合理施肥、干旱缺水等,也是可以定量描述的。

 

总体讲,我擅长做的农技服务内容主要是围绕作物生长的条件及限制生长因素来设置,具体内容就是土壤、肥料、植物营养、病虫草害的防治、设施灌溉等理论和技术的应用。在自然条件下,作物生长也主要是这些内容。至于高效节工的技术和产品是经济学的内容,病虫草害的防治我也不够专业,希望能有更专业的人和企业去做这块工作。

 

《农资与市场》:是的,我发现您一直都在引领着、号召着更多的人来做农业服务的落地;有没有想过,未来或者说不再任教后,您的工作重点会放在哪方面?为什么?

 

张承林: 我这辈子能把水肥一体化技术和液体肥料推广出去也就不枉此生了!以后的工作重点会放在培训和科普上,我国严重缺乏高级农业培训人才,和农业科普人才,在这种情况下,我就有存在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