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价比时代来临, 农资企业该如何跟上节奏?
伟大的哲学家卡尔·马克思认为,消费是一种人性的恢复过程。
换而言之,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不可能跳出人性的框架。
目前,中国经济正在走出高速增长期,处于换挡期,消费者的消费观变得越来越明智和审慎。而农资行业经过数十年的高速发展,也必将迎来消费变革,出现新的消费趋势。
前些年,性价比一词横空出世,成为无数消费者趋之若鹜的消费追求,也成就了一批高性价比品牌。而当下,比性价比更能概括消费者真实需求的新词语—质价比,成为热词。
质价比是一种怎样的消费态度?与性价比相比,质价比更优在哪里?农资品牌又该如何抓住质价比这一趋势,实现风口起飞?

消费心态回归理性,最明显的变化就是“高价失灵”,准确来说,是低配高价不再被消费者认可。不少高性价比的产品与品牌正是抓住了这一心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了弯道超车,譬如初期的小米、比亚迪、名创优品。也有一些走中高端路线的品牌,在消费“逆升级”的趋势下,选择降价来挽留客户,譬如喜茶、奈雪、海底捞等都降低了均价。
根据中国移动互联网智能服务商 QuestMobil 的报告,在当前的互联网上,理性消费已经成为热词,不少网友都会在社交平台分享自己精打细算、货比三家的购物经验。但同时,理性消费也不意味着一味追求低价,同样在 QuestMobil 的报告中,显示当下的消费者除了关注价格,也更关注产品的质量、品牌和消费体验。在消费者做决策时,对价格的关注度为 60.1%,质量为 60.5%,品牌为59.8%,消费体验为 34.2%。其中,对质量的关注度较往年明显上升。
这表明,消费者对价格更加敏感的同时,也不意味着放弃了对质量的追求,相反,如今愿意为质量买单的消费者越来越多。在这一趋势下,质价比的概念兴起也就不足为奇了。
那么,质价比究竟是什么?和性价比又有什么区别呢?
质价比,指的是产品质量与其价格的比值,通过评分或是类比,将质量数字化,再用质量除以价格,数值越大,代表质价比越高。可以看出,影响质价比的有两个因素—质量和价格。要提高质价比,可以提高质量,也可以降低价格。而性价比中质量是不变量,更多追求的是价格的降低。此外,在受众、用户评价、用户忠诚度等方面,性价比与质价比也存在较大的差别。
虽说影响质价比的因素有质量和价格两个因素,但其核心更多仍在于质量,即同等价格范围内,产品能有多好的质量,或是能提供多好的功效。而性价比的核心更多在于价格和功能,可以适当放弃一些品质。
举个例子,农资市场中许多白牌产品,该有的功能一个不少,如提供营养元素、杀虫除害、调理土壤等,但价格比品牌产品低得多,用户选择这类产品,追求的就是性价比—功能一个不缺,价格低,虽然实际功能表现另当别论,但价格是首要选择因素;另一类产品,有一定品牌背书,售后有保障,功效看得见,而价格相比真正的高端产品又有足够的竞争力,用
户选择它,是希望用合理的价格得到更好的体验,这就是质价比的选择逻辑。
通俗来说,质价比击中的,就是当前最流行的“可以买贵的,但不能买贵了”的心理:产品可以贵,但一定要物超所值。

质价比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因而目前在整个消费市场,特别是农资市场,将自己定位为高质价比的品牌并不多。因此,不少农资企业在面对质价比这个新风口时总不免无所适从 :质价比理念到底适不适合自己的产品?又该怎么把握?
笔者认为,质价比是个好概念,但是并不适合所有品牌,正确的品牌配上合适的概念,对症下药,才能事半功倍。
笔者是一个喜欢网络购物、直播购物的人,前一段时间在抖音商场购物时,发现其购物活动的定位为“超级心跳质价比”,具体活动规则是和许多知名大牌合作,提供有竞争力的价格,让用户以实惠的价格买到大牌好物。
这是给笔者留下较深印象的质价比定位活动。
抖音电商为什么选择质价比?因为相较于淘宝、京东、拼多多等老牌购物平台来说,抖音电商是一个“后来者”。它入局较晚,尚未在消费者心目中形成明确的认知。譬如淘宝是老
牌,京东卖品牌,拼多多是低价,而抖音电商则要另辟蹊径。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单纯卷
价格还是卷品牌,都无法“推翻”前者,因此,抖音电商选择另辟蹊径,用“低价 + 大牌”的策略来吸引消费者,也即是质价比战略。
在农资领域也是一样,当你所做的品类已经有头部品牌,或是所处的价格带已经十分拥
挤时,可以尝试用“低价 + 品质”策略突围。
爆火的小米汽车,不正是这样吗?
前两年,大厂买矿的风潮愈演愈烈,但今年似乎已经有所平息。开始平息也意味着市场
竞争格局已经基本定型—该买的都已经买过了,没买的一时半会也买不起。
买矿的主要原因,是向上游布局,将原料供给权掌握在自己的手里,从而降低原料价格
波动带来的不利影响,以在激烈的价格战中立于不败之地。
在这样的背景下,没有规模化优势或者雄厚家底的品牌,在价格竞争中必然落于下风。且性价比风潮发展了这么多年早已成为红海,维持低价对一般品牌来说越来越难,发展到最后,就成了赔本赚吆喝。因而,质价比反而是最适合缺少成本优势品牌的道路。
从商家角度,适当地强调质量、提高价格,能够提高利润空间,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也不会牺牲产品质量,从而赢得农户的信任,建设品牌价值;从种植户角度,一批对作物品质有要求但又无法负担高价格产品的农户的需求得以满足。
做第一很难,因而有人说,可以做不同。但事实上,做不同也很困难。中国农资市场发展到现在,已经几乎没有尚未被挖掘的蓝海市场,多么小众的种植问题和作物都早已有了入局者。想要做差异化,除非做细分的细分,或是有远超一般企业的科研力,前者市场太小,难以成型,后者要求太高,困难重重。
对于尚未找到或是很难建立起自己差异化竞争力的企业,走质价比道路,是相对简单可行的逻辑。而在高端或低端市场已经建立起自己明确认知的品牌则不适用。


如果品牌定位是豪华和高端,那么质价比并不是合适的定位策略。高端品牌更多依赖于品牌溢价,消费者愿意为品牌的象征意义、设计感和独特性支付更高的价格,而不仅仅是产品的质量。如果过度强调质价比,反而可能降低品牌形象。
对于聚焦低端市场的品牌,强调质价比可能会导致“德不配位”的情况,即品牌无法实际提供与其宣称的质价比相符的产品,最终可能会遭到消费者的反噬和市场的负面反馈。

质价比策略为找不到品牌升级方向,或是销量提升无门的企业指出了一条道路,对企业的品牌建设,也有不小的启示。
想要用质价比理念实现弯道超车,就要先明确,追求质价比的人,究竟在追求什么?哪些人是质价比产品的受众?
根据第一财经发布的《2023消费趋势观察》,信奉质价比的人群,不冲动消费,既拒绝无理由的溢价,也不喜欢无品质的低价消费。简单来说,就是优价和质量,他们都要。
这类人群不吝啬花钱,但更追求把钱“花对地方”,因此,他们会货比三家,不断权衡具体到种植业,质价比产品面向的是那些追求作物品质和产品质量的中端种植者,他们有一定的种植规模和盈利能力,但是资本背景并不雄厚,无法不计成本地投入高端产品,更期待以合理的价格买到物超所值的产品与服务,这时,兼具质量与价格的高质价比产品就成为了他们的第一选择。这类种植户,也是高质价比品牌应该重视把握的受众。
无论面向何种人群,提升产品质量都是企业的第一要务,对于强调质价比的企业来说更是重中之重。
质价比与性价比最大的差异,便是质量的不同,受众愿意为高质价比产品适当支付更高的价格,但前提是产品的质量与体验要满足期待。
2024年的农资行业,能看到各大企业都在强调自己的技术力与产品力。有进驻中国的外企,凭借积累多年的科研经验,在同类型产品中脱颖而出;有深耕行业多年的老牌企业,重新评估自身产品的价值交换能力;也有定位明确的特肥品牌推出其最新研发成果,只为给种植户创造更大价值。
虽然当下消费降级愈演愈烈,但整体消费水平下降,并不意味着用户对产品质量的要求降低。相反,适当调整价格但提升产品质量,不仅能够让受众觉得物超所值,获得市场份额,也能为将来的品牌升级打下有力基础。
仍然以小米为例,最初的小米走的是“极致性价比”战略,在智能手机动辄三四千元的时代,小米靠1999元的价格打开市场。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小米手机被称为“屌丝机”,虽然销量可观,但口碑并不尽如人意。
近年来,通过不断研发提升性能,再加上与之匹配的营销活动,小米成功打入中高端市场,甚至成为能够和苹果、华为相提并论的国民品牌。现在再提起小米,已经是质价比的代表品牌。
实现这一蜕变的,正是小米对市场需求的精准把握,看到了消费者对高品质产品的追求。
农资企业也应该在发展中保持理性的判断,从宏观角度观察市场趋势,不断调整自身定位,提供能够与之匹配的产品和服务。

当下的农资行业,虽然价格战打得火热,但底层的竞争逻辑仍然是效
率战—谁能用更低的成本,生产出更优质的产品,谁就能获胜。因此,当行业回归本质,竞争的核心一定是质价比的提升。
“优质 + 平价”得出的极致质价比,才是在未来制胜的关键法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