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渗透率超 10%,中国生物农药稳步走向潮流中央!
近几年,生物农药始终是全球农化领域最热门的黄金品类赛道,产业价值在不断凸显,已成为我国新一轮农业技术竞争的高地。
2024 年 3 月 24 日发布的《中国生物农药行业报告》报告显示,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绿色防控已逐渐在全球范围内成为各国共识。在环保和食品安全驱动下,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对重大难题的不断突破,生物农药市场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成为全球植保增长的主要推动力。
这也直观的说明了生物农药这个百亿的黄金赛道的未来已来,且正稳步走向潮流的中央。
市场渗透率超 10%,
中国生物农药进入快速增长期
生物农药走向潮流的中央第一体现在市场规模的持续扩大。
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了多项政策,大力倡导生物农药的发展。2022 年 11 月 16 日农业农村部印发的《到 2025 年化学农药减量化行动方案》等文件,将生物源农药纳入农药产业发展重点,在产业布局、结构调整、绿色生产、科技创新等方面优先考虑、重点发展,为生物农药的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和巨大空间。
2025 年 2 月 23 日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也明确提出“强化农业科技支撑,推广绿色高效生产技术”,其中特别强调“发展微生物肥料、生物农药等新型农资,构建生态循环农业体系”。
《中国生物农药行业报告》指出,全球生物农药市场规模持续扩大,预计市场规模将从 2022年的 95 亿美元增长至 2027 年的 167.5 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12.0%。全球农药市场整体规模保持稳定,处于结构性调整阶段,其中生物农药市场受益环境驱动发展态势良好,规模增速远超化学农药。随着化学农药使用的进一步减少,生物农药占整体农药市场比例将持续提升。
而从我国农药市场发展来看,生物农药(含农用抗生素)市场规模占总农药市场规模已经超过 10%,2024 年市场规模约为 210.2 亿元。预计到 2027 年将增长至 330.9 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将达到 17.1%。
这强劲的增长态势,直观的反映出国内市场对生物农药的旺盛需求,也彰显出生物农药行业广阔的发展前景。
与此同时,国际农药市场加速向绿色低碳转型,欧盟计划到 2030 年将化学农药使用量减少 50%,对生物农药的需求呈现出持续增长的趋势,这都将为我国的生物农药企业拓展国际市场提供了广阔空间,将进一步驱动整个行业的发展。
先正达(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生物制剂产品经理王崇利表示,我国生物农药产业发展水平与国外相比差距不大,几乎处在同一起跑线上。近年来,生物农药已成为全球各大农药巨头关注的重点之一,未来,在消费需求驱动下,生物农药产业将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其将和化学农药一起,共同促进农业发展。
灼识咨询合伙人赵晓马也认为,生物农药、化学农药并行发展,将是未来农药行业发展的大趋势。近年来,生物农药领域的投融资活动相对较为活跃,未来五年,生物农药市场有望保持两位数的年增长率,从农药板块来看,生物农药未来占据三分之一到一半左右的市场比例将是一个理想状态。
国际农化巨头占据竞争优势,
国内潜力企业加速崛起
生物农药走向潮流的中央第二体现在布局的加速。
目前中国的生物农药行业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涵盖了从菌种筛选、活性成分提取、制剂加工到销售应用的各个环节。
在竞争格局层面,国际农化巨头无疑是占据着绝对的竞争优势。如先正达、拜耳、巴斯夫、科迪华等企业凭借着雄厚的技术与资本实力,较早通过国内外并购特别是中国本土企业、建立数字化农业平台等方式,持续深化对中国市场的生物农药布局,抢占了全球 60% 以上的市场份额。
当然,在一系列扶持政策的加持下,近几年国内一些传统的农药、化肥企业包括跨界资本也逐步向生物农药赛道布局,例如远大控股先后收购了辽宁微科、福建凯利、陕西麦可罗持续进行生物农药产业布局 ;利民股份与生物农药创新企业上海植生优谷、厦门昶科生物、成都绿信诺生物签署合作协议,共同投身新型生物农药的研发与推广。化肥上,富邦科技公司子公司康欣生物依托“国家生物农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试及验证平台”,不断加大在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禾本科固氮领域的研发力度。
目前我国也诞生了一大批实力强劲的生物农药公司,龙头企业如国光股份、新朝阳、钱江生化、海利尔化学、苏利股份、蓝丰生化、慕恩生物、武汉科诺、新瑞丰、绿色农华、江西威敌、三浦百草等;创新型企业有兰月科技、德强生物、维科生物、惠民中联等。
众所周知,农药的研发特别是生物农药的研发是一项长期“烧钱”的工作,所以除了以国光、为代表的龙头企业之外,目前我国进行生物农药研发的企业大多是一些小型高新企业,生产规模还相对较小,研发实力还有待提升,还需要国家政策和资本市场的支持。因此国内生物农药领域还未有独角兽企业的诞生。
登记占比飙升,逐渐占据主流
生物农药走向潮流的中央第三体现在登记占比的飙升。
近年来,农业农村部一直在加快生物农药登记速度,支持农药企业研发生产,生物农药登记数量、登记品种逐年攀升,已成为新农药品种的主力军,企业的生产能力和水平不断增强。
农业农村部农药检定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9—2022 年我国登记新农药有效成分有 43 个,其中,生物农药有效成分 29 个,生物农药有效成分数量占新农药有效成分总数的 67.4%。2023 年我国共登记了10 个新农药品种,其中生物农药 9个,登记新生物农药品种数量占登记新农药品种总数的 90%,且100%由国内企业自主或合作研发。
2024 年中国新增生物农药168个(包含 2024 年第 13 批拟批准的新农药产品),其中生物化学农药 88个,农用抗生素 49 个,微生物农药24 个,植物源 7 个,占新农药品种的 62.5%。生物化学农药有效成分登记数量较多的为 24- 表芸苔素内酯、赤霉酸、28- 表芸苔素内酯 ;农用抗生素有效成分登记数量较多的为甲氨基阿维菌素、多杀霉素、阿维菌素;微生物农药有效成分登记数量最多的为球孢白僵菌,其余均为新农药母药和制剂一起登记的 ;植物源农药有效成分有苦参碱、大黄素甲醚、芳姜黄酮。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生物农药在新农药登记中逐渐占据主流,展现出日渐火热的发展势头。相信随着人们对生物农药需求的增加,未来企业对生物农药登记的积极性会不断提高,登记的生物农药产品数量将会迎来新的增长。
创新力受关注,14 项生产技术限制出口
作为生物技术的前沿应用领地,生物农药也成为各国争夺的技术高地,为保护创新,一些核心的生产技术上,国家是限制出口的。
2023 年 12 月 21 日,商务部、科技部修订发布《中国禁止出口限制出口技术目录》(以下简称“《目录》”),修订后《目录》中涉及农药行业的主要是限制类生物农药生产技术 14 项。
14 项生产技术分别是灭蝗微孢子虫制剂生产工艺,多角体病毒毒种及制剂生产工艺,井冈霉素菌种及生产技术,华光霉素菌种及生产技术,浏阳霉菌素菌种及生产技术,金核霉菌素菌种及生产技术,宁南霉素菌种及生产技术,阿维菌素菌种及生产技术,Bt 菌株及生产技术,枯草芽孢杆菌菌株及生产技术,春雷霉素菌株及生产技术,嘧啶核苷类抗菌素(农抗 120)菌株及生产技术,白僵菌、绿僵菌菌种及生产技术,多杀霉素菌种及生产技术。
这次修订后的《目录》14 项限制类生物农药生产技术,就是我国在生物农药领域领先于世界的一些独家技术,为了防止偷窃和复制,对其加以限制是必然的。
战略合作频仍,
致力于探索细分领域多重可能
生物农药的研发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技术投入,国内许多布局生物农药的企业与科研机构、生物农药创新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强化资源整合与战略协同,实现优势互补,深入探索新型生物农药细分领域的多重可能,力求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加绿色、高效的农药产品解决方案。
2024 年 7 月 23 日,三浦百草与河南农业大学就核酸干扰素生物农药项目达成战略合作。
2024 年 9月23日,利民股份与上海植生优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基于各自的战略布局和业务优势,共同致力于合成生物学技术,共同创制研发、推广应用新型 RNA 生物农药产品。
2024 年10 月 21 日,利民股份与厦门昶科生物在江苏新沂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宣布双方将基于各自的核心竞争力和业务优势,共同致力于发展以噬菌体技术、合成生物学技术为底层技术的噬菌体生物农药。
2024 年 12 月 19 日,成都绿信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与利民股份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以小肽挖掘、分子改造及合成生物学技术为核心,聚焦新型小肽生物农药的研发与推广。
2024年12月9日,武汉康厚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与湖北省生物农药工程研究中心举行了“生物杀线剂”科技成果转化签约仪式,在生物农药的联合开发应用上迈出重要一步。
2025 年 3 月 12 日,江西威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与允发生物科技(上海)有限公司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将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共同推动基于 28- 高芸苔素内酯以及复配植调剂在全球的市场开发与推广。
综上,生物农药绿色安全,是绿色农业高质量发展新需求、农药发展新方向、农药创制新赛道,从市场规模的稳步增长、登记占比的快速攀升、多元化的战略合作等方面来看,中国生物农药市场都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正稳步走向潮流的中央。
目前我国生物农药的市场渗透率刚超过10%,相信在市场和政策双重因素驱动下,未来可挖潜的空间不可估量。但也应该看到,生物农药离真正成为行业的“中流砥柱”,市场真正爆发尚需时间的沉淀。目前仍然面临品种少、提取难度高、生产成本高、产量不稳定等瓶颈问题,还需要从理论创新和生产创新两大突破口深入挖掘其市场潜力。同时在推广上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农民对生物农药的认知度、进一步降低成本、加强产品质量和效果的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