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印度氯氰菊酯加征最高166.2%关税,新一轮涨价周期要来了?
中国商务部决定自2025年5月7日起对原产于印度的进口氯氰菊酯实施反倾销措施,征收48.4%-166.2%的反倾销税,期限5年!(详情点击→商务部:5月7日起,中国对印度氯氰菊酯加征最高166.2%关税)这一决定如同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立即引发了全球农药市场的连锁反应。
作为全球用量最大的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之一,氯氰菊酯广泛用于农业害虫防治、卫生防疫等领域,其价格的波动不仅关乎企业利润,更可能影响到粮食安全与生态平衡。
氯氰菊酯是一种广谱触杀型杀虫剂,对鳞翅目、鞘翅目害虫(如棉铃虫、菜青虫)具有高效触杀作用,且持效期长达7-15天。其复配制剂(如氯氰·毒死蜱)更被用于防治抗性害虫。
那么,全球氯氰菊酯是否会因为此次关税风暴关税壁垒开启涨价周期?产业链上下游将如何应对?
印度进口依赖度与替代难度大
印度是全球最大的氯氰菊酯生产国和出口国,具有明显的市场优势,中国是全球氯氰菊酯的核心生产国之一。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统计,全球每年氯氰菊酯原药消费量约8万吨,中国产能占60%以上,70%的产能集中在山东、江苏等地,主要出口到印度、巴西、东南亚等农业大国。
中国对印度氯氰菊酯进口依赖度在40%左右,而印度约70%的氯氰菊酯依赖中国进口,主要用于水稻、棉花等作物的鳞翅目害虫的防治。
业内人士表示,印度本土的氯氰菊酯产能仅能满足国内需求的30%左右,而且生产成本比中国高40%左右。中国加征关税落地后,将导致印度进口中国的氯氰菊酯的成本直接上升,短期内可能引发本土企业采购成本的激增。因为其他潜在供应国如巴西、越南虽然有一定的产能,但扩产需要1—2年的时间,短期内是难以填补缺口的。
高额关税最终会转嫁给下游农户,可能推高农民的用药成本。如果氯氰菊酯价格上涨20%,印度部分小农户可能会被迫减少施药频次,从而导致虫害损失扩大,间接将推高粮食价格。
中国出口企业将加速拓新市场
高额关税对中国的氯氰菊酯原药和制剂企业将带来哪些影响?
中国约20%的氯氰菊酯原药出口到印度,如果关税导致印度订单减少,市场收缩了,中国企业可能会加速转向东南亚(如越南、印尼)等新兴的市场来部分替代印度市场的流失。
以扬农化工、新农股份、广信股份为代表的国内氯氰菊酯龙头企业都具备“中间体-原药-制剂”全产业链,成本优势显著。如果印度市场流失,扬农化工等龙头企业可以通过技术升级转向高附加值产品,如氯氰菊酯·溴氰菊酯复配剂;中小型企业则可能陷入价格战,加速行业洗牌。
2024年—2025年5月4日国内氯氰菊酯原药价格走势(单位:万元/吨)
(数据来源:中农立华原药)
印度产品退出后,国产替代空间将进一步打开,制剂企业或借机扩大内销,供需错配之下,将推动涨价。中农立华原药显示,从2024年5月7日,商务部依法对原产于印度的进口氯氰菊酯发起反倾销调查开始之后,受此影响,国内氯氰菊酯原药市场库存就处于低位,市场价格开始上行,印度进口成本就开始了上涨。截至2025年5月4日,国内氯氰菊酯原药市场货源紧张,报价上升到了7.6万元/吨。
业内人士表示,短期之内,关税壁垒导致的供需错配或可能推动国内氯氰菊酯原药价格从涨到8万元/吨以上,以扬农化工为代表的龙头企业将受益,企业利润弹性显著。
将呈现区域性上涨
中国对印度氯氰菊酯加征最高166.2%关税,长期来看,全球和国内的氯氰菊酯价格会不会迎来大涨或者暴涨?
业内人士透露,短期(1年内)印度市场收缩或将导致全球氯氰菊酯局部供应紧张,但中国企业可以通过扩大对东南亚的出口平衡产能,预计原药价格涨幅在10%-15%区间,整体将呈现区域性上涨,全球性暴涨概率低。
综合来看,氯氰菊酯的关税争端的背后既涉及中企在海外市场的扩张与反制,也折射出全球供应链的重构与绿色转型浪潮下的深层次矛盾。本质更多是全球农药产业从“规模扩张”向“质量竞争”转型的缩影。166.2%的关税看似凶猛,却也为行业提供了破局契机,中国企业需要更快的跳出低价内卷的泥潭,转向技术创新与绿色生产。并积极做好产品、市场、供应链等多个方面的调整,继续获取在国际市场中更有利的竞争地位,确保长期稳定的发展!